端午節就要到了!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大多數的傳統節日都被寄予了團圓美滿、幸福安康的個人美好願望,似乎唯有「端午節」將慶典的意義上升至了「民族愛國」的家國高度,而這一情懷最好的體現似乎就是「龍舟」了。
連「跑男團」都體驗了一把龍舟賽。
龍舟這項運動在香港得到了最好的傳承。香港大澳的居民就保留了龍舟遊湧(又稱遊神)這項古老風俗,港區政府也於2009年向國家文化部申請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獲得批准。
大澳的龍舟遊湧
大澳是香港四大漁港之一,數百年來,大澳都有龍舟遊湧的傳統。相傳很久以前,大澳發生瘟疫,不少人因此離世。當地居民提議出動龍舟「酬神」,希望神靈能為當地驅除瘟疫,帶來好運。從此每到農曆五月初五,大澳就會舉行龍舟遊湧的儀式,延續至今。
大澳有三個傳統漁業協會,即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每年端午,這三個協會都會舉辦傳統的「龍舟遊湧」祭祀活動。
活動從端午的前一天(農曆五月初四)就開始了。行會成員由楊候廟開始,再到新村天后廟、關帝廟、洪聖廟接神出城,以龍舟拖帶神艇,將代表菩薩的小神像接到龍舟會的龍躉,然後端午節當日開始在水道巡遊,之後就會有送神儀式,成為一年一度大澳的漁鄉盛事。
傳統的遊湧有七個步驟,分別是:
1、喝龍
行會的長老以雄雞血加入白酒,稱為雞紅酒,再將這些酒從頭到尾灑在龍舟上,以此潔淨龍舟,有驅邪之意。
2、開光
製成的新龍舟,於楊候廟進行「開光儀式」,象徵賦予生命。
3、採青
在楊候廟舉行儀式,把青草拍打龍頭,再放入龍頭口中,代表注入生氣。
4、接神
龍舟順次序到各廟宇接出神像,請神時,漁行成員會為神像打傘遮陰。接神後,成員會將神像放在神艇中央。
5、遊湧
各行會的龍舟拖著載有菩薩小神像的神艇在水道巡遊,神艇經過棚屋時,居民會焚燒元寶,祭祠孤魂野鬼。
6、龍躉
龍躉是行會於端午期間搭建的活動場所,亦是龍舟停泊處,從廟宇請出的神象亦會擺放於此,讓人供奉。
7、送神
遊湧結束後,龍舟會拖帶神艇,將神像送回各個廟宇。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大澳的年輕人大多離開家鄉出外打拼。但是每逢端午節,他們還都會回來參加遊湧儀式。
香港龍舟賽事國際化
龍舟除了用作敬神外,香港每年都會舉辦多場龍舟比賽。在港英時期,香港就有龍舟賽的傳統。端午節當日,在港島的赤柱、筲箕灣、九龍的油麻地、新界的大埔、屯門等地,都會舉辦大型的龍舟競賽,吸引數以萬計的香港市民前去觀看。
在烈日下觀看龍舟比賽,也是一種別樣的體驗。圖:網際網路
1976年,筲箕灣避風塘首次舉辦「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雖然「國際上」只有一隻日本長崎的漁民隊前來參加,但畢竟是龍舟賽邁向國際的重要一步。
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此後的數十年間,在香港,這一由最初的敬神演變而來的傳統體育運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傳統的端午節龍舟也被賦予了「龍舟文化」的含義,象徵著體力、意志力和團隊精神。
在香港作為現代國際龍舟競賽的發源地,已為世界各地所認同。隨著龍舟競賽的推廣,「龍舟文化」以擴展至全球很多地方。在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德國、俄羅斯、美國等國都擁有的龍舟競賽。現在的賽龍舟,已經不僅僅是遠古人民紀念屈原的活動了,它更像是一種中華民族的象徵,華人文化的名片。
(看著金髮碧眼的老外們也在賣力的划龍舟,橙子君想起一句話: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
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
時至今日,一年一度的「國際龍舟邀請賽」已成為香港與世界聯繫的一條紐帶,而龍舟賽也演變成全球化的體育項目。據說有望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
香港每年國際龍舟邀請賽都是一個大PARTY,以嘉年華的形式為龍舟愛好者們提供一場狂歡。
今年的「香港龍舟嘉年華」將於6月22-24日再度在中環海濱舉行,帶來更精彩的比賽、更熱鬧的氣氛!遊客除了觀賞「建行(亞洲)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的連場激烈賽事,為健兒加油打氣外,還可以在今年新增設的人造沙灘曬太陽、玩遊戲、喝啤酒、聽音樂,享受露天消暑派對。
小夥伴們,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