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市地處洞庭湖畔,因汨羅江而得名,總面積1562平方公裡,總人口73.59萬。汨羅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春秋時為羅子國都城,秦置縣,南北朝設州,唐併入湘陰,1966年分家建縣,1987年撤縣建市。汨羅,既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晚年吟詩求索、懷沙自沉之處,又是開國元勳任弼時誕生成長之地,還哺育了楊沫、白楊、康濯等文藝名家。龍舟文化、湖湘文化脈脈相承,求索精神、駱駝精神代代相傳,名列湖南百景的屈子祠、任弼時紀念館每年吸納遊客70萬人次。
2005年,汨羅市新建了汨羅江國際龍舟競渡中心,每年端午節舉辦了汨羅江國際龍舟節。同年,「汨羅江畔端午節」被確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汨羅以此為契機,全力打造龍舟故裡國際品牌和屈子文化歷史傳承,挖掘屈原龍舟文化資源,提煉湘風楚韻元素,增強文化軟實力,培育經濟新支撐。
汨羅物華天寶,資源富集,生態資源豐富,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帶來分明的四季、充沛的雨量;東南高、西北低的丘陵中奔湧著115條大小河流,水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1.8%,積蓄林木218.3萬立方米。砂金、高嶺土、花崗巖等20多種礦產星羅棋布於全市, 其中汨羅江砂金砂儲量居長江以南各縣(市)之首。
汨羅農業經濟基礎堅實,農產品門類齊全、優質高產。作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市),水稻、玉米、紅薯品質優、銷路廣;龍舟茶、名優果、大棚菜享譽省內外,花卉、苗木、魚、蟹、蝦各種水產琳琅滿目,雞、鴨、鵝和豬、牛、羊各種家畜豐富。汨羅高新工業步伐堅實,圍繞「千億園區」目標,發展了先進位造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運營好創新創業園,建設好電子安防產業園,推動長沙經開區汨羅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落地。已形成化工、機電、建材、冶金等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特別是汨羅市工業園成為各種資源的聚集地,2013年已引進項目79個,總投資82.3億元,再生資源深加工、農產品加工、綠色環保和農機製造四大產業群強勢崛起。
龍舟競渡破碧浪,千年故土展新姿,佔改革發展之天時,憑區位優勢之地利,集萬眾一心之人和,汨羅經濟社會實現了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率先進入全省小康縣(市)行列。
2019年,預計(下同)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06億元,增長7.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8億元,稅收佔比86.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76億元,增長1.9%;固定資產投資230億元,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億元,增長1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5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96元,均增長8%。森林覆蓋率達到47%,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90.3%,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穩定保持Ⅱ類水質,麋鹿、紅嘴鷗、中華秋沙鴨頻頻光顧。老百姓出行更方便。率先在全省開通城鄉公交,基本覆蓋全部行政村,最高票價不超過6元,殘疾人、現役軍人、65歲以上老人免費,學生半價,廣大群眾享受到安全、便捷、綠色的公交服務。人民健康更有保障。22.3萬人籤約家庭醫生,53.5萬人參加居民醫保。免費產前篩查4413人、「兩癌」檢查20111人、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6535人。新婦幼保健院主樓竣工,新中醫院住院大樓出正負零,新人民醫院完成設計與土地報批,建立醫聯體20個、專科聯盟14個,健康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孩子上學更舒心。新建正則學校,新增學位3360個,推進薄改工程,建設合格學校,有效化解大班額問題,中高考綜合評價排名嶽陽第一。群眾就業更加充分。實行按需送培,開發公益崗位,線上線下服務,新增城鎮就業7203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102人,超過歷史同期最高值,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到3.5%,更多群眾實現就近就業。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承辦第三屆中國「美麗鄉村」廣場舞大賽啟動儀式,舉辦第四屆環洞庭湖流域羽毛球俱樂部邀請賽,結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主題,開展群眾文體活動100多場次。融媒體中心講好汨羅故事,屈子書院講壇定期開講,花鼓戲藝術節人氣高漲,壹點讀書會廣受好評,汨羅江雅集名家薈萃。2人入選省文藝人才「三百工程」,90個文藝文學作品公開展覽、發表或獲獎,汨羅人追求美好生活、創造美好生活的腳步更加堅定、更加自信。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向人民的莊嚴承諾,推動汨羅跨越發展是時代賦予汨羅人民的歷史重任,埋頭苦幹,真抓實幹,敢抓敢幹,善謀善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建設更高品質的生態文化活力汨羅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