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並不是起源於屈原時代

2020-12-13 西安風水師宋曉濤

龍舟是中國龍文化的一種表現,含有神傳文化的思想。

龍舟起源

說端午節就不能不想起划龍舟。划龍舟是因為救屈原、悼屈原而來?

傳說中,戰國後期,楚國郢都被秦國攻破,被流放中的屈原,眼見國家岌岌不保,他對國君的忠諫完全不被採納、他一腔熱忱完全無法效力……愛國的屈原抱著一片忠貞投身汨羅江,楚人紛紛劃舟去搜救。

但其實,龍舟文化比這還早得多。

龍舟 天子之駕

龍舟是古時天子專用的交通工具。古書中有不少記錄,這裡舉述幾個。

在西周的史書《穆天子傳》(又名《周王遊行》)中,對周天子有這樣的記載,「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表示西周當時已有龍舟。

周天子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位天子,在位達55年,約於公元前十世紀時。屈原在世的年代約當公元前340年到278年,即公元前4—3世紀,所以按這時間來推算,龍舟的歷史比屈原還要早得多。

傳周穆王曾經訪瑤池聖母。圖:宋趙伯駒《瑤池高會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另外,《淮南子》書中記載,晏子說過:「昔者秦繆公乘龍舟而理天下。」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公元前621年,也稱秦繆公),在位39年(公元前659年-前621年),穆公在位期間是在公元前七世紀,也早於屈原的年代。

關於龍舟的記載,還有《三國志文帝紀》,講魏文帝曹丕(公元187年-226年)親自駕馭龍舟循著淮水,巡幸壽春:「親御龍舟,循蔡、頴,浮淮,幸壽春。 」

以及《隋書食貨志》記載,隋煬帝御龍舟巡幸江都,「造龍舟鳳艒,黃龍赤艦,樓船篾舫。……以幸江都」。一行大大小小船舫,舳艫相接,綿延二百餘裡。

元代龍舟。元王振鵬《萬民同樂端午》(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龍舟 泛遊之舟

泛龍舟也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遊藝活動,晉朝三月三日的拔禊春遊,王公貴族就泛龍舟溯遊而上去探訪春天。張華的詩《(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詩》這樣描寫:「暮春元日,陽氣清明……汎彼龍舟,溯遊渚源。 」

陽春滋榮的時節,錦繡紋飾、典麗的龍舟,合樂華池,祓濯清川,滿足人禳災延壽的心願,不正應景?

龍舟 戰船

在兩軍相交中,龍舟也是戰船,起了震懾敵人的作用。

《三國演義》〈難張溫秦宓逞天辯,破曹丕徐盛用火攻〉裡描寫魏國龍舟,可以運載大量兵士參與作戰,「日夜並工,造龍舟十隻,長二十餘丈,可容二千餘人;收拾戰船三千餘只。魏黃初五年秋八月,會聚大小將士……」描述魏文帝御駕龍舟親徵東吳。

東吳孫權近臣接獲訊息,慌奏吳王孫權:「今魏王曹丕,親自乘駕龍舟,提水陸大軍三十餘萬,從蔡潁出淮,必取廣陵,渡江來下江南,甚為利害。」讓孫權大驚。

御龍圖 墓主御龍升天

推斷為戰國中期的《帛畫人物御龍圖》

戰國時代的墓葬品中有「御龍圖」,宛然是龍舟的原形。看這張寶貴的出土古畫《帛畫人物御龍圖》,豈不像活生生的「龍舟畫」?圖中有一戴著高冠著長袍的男子,腰佩長劍,手執韁繩,駕馭著一飛龍。龍旁有一鯉魚。看龍身平伏又蜿蜒,龍爪在兩翼,龍的頭部高揚,似在水中衝風揚波,龍尾高翹、尾端捲曲。整條龍呈現舟子形狀,這畫宛然是龍舟的原形。

這畫是陪葬品,197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被發現,推斷是戰國中期的畫,反映戰國時代的生命觀、神仙思想:在人世中去世了的墓主,駕龍而歸返回原鄉。

屈原生活在戰國後期,他寫的《九歌湘君》中,有「駕飛龍」過洞庭湖的描寫:「駕飛龍兮北徵,過吾道兮洞庭」。飛龍過洞庭水,隱約反映了戰國的神仙思想。學者們認為所駕「飛龍」就是指龍舟。想必楚國當地江湖本已有龍舟,故划龍舟在汨羅江中尋找屈原的遺體。後來賽龍舟演變成紀念屈原的習俗。

中華民族的龍文化

中國文化與龍的關係深厚。中國古代還有「五龍治五方」的說法(《遁甲開山圖》榮氏解)。龍主水,布雲施雨,帶來五穀豐登,《春秋繁露》〈同類相動〉篇有「以龍致雨 」的說法,〈求雨〉篇講到作龍求雨的具體作法。

從研究發現的歷史文物來看,中國古代有非常豐富的「龍」文化。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有《玉龍豬》玉雕神似原始的「龍」字。商代金、玉龍雕器已經非常精美,如《蟠龍紋盤》、《龍冠鳳紋》玉飾,雕工細緻、神採飛動。在周代使用玉龍紋佩飾已經非常普遍。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豬》玉雕。

龍主水,布雲施雨,帶來五穀豐登,所以裝飾龍舟、賽龍舟活動,用來禳災、祈雨,是一些地方的重要民俗。

香港迷人漁村大澳,保留一項有過百年歷史的獨有龍舟活動——遊湧。每逢端午節都會吸引了大批遊客,熱鬧過端午。

「龍舟」文化在中國內涵豐富,真是洋洋大觀。現在,在世界各地,觀賞龍舟賽事也成為眾人喜愛的娛樂活動。

相關焦點

  • 粽子不是起源於端午?划龍舟不是紀念屈原?
    對於端午節無外乎幾個所謂權威認識的傳說,粽子起源於屈原,端午節肯定要賽龍舟。再往後就是端午節吃粽子還有賽龍舟而已。其實,對於端午,我們之前的認知都是錯誤的:第壹錯—粽子不是起源於端午第貳錯—龍舟並非誕生於端午,也不是紀念端午節。
  • 深度「龍舟」起源於屈原投江之前,流行於秦漢之前
    端午節就要到了,滿滿當晚的粽子總是讓人想起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賽龍舟,但今年受肺炎疫情影響,此類節日活動必須減少,然而許多人不知道中國第一個龍舟出現在哪個朝代,他是什麼樣的?讓我們來看看龍舟的起源。說到船的起源,應該說早於人類。
  • 龍舟競渡與屈原沒直接關係?談談龍舟文化源流
    「龍舟」是指龍形或刻有龍紋的船隻。中國人在上古時代就發明了船,傳說古代聖王「刳木為舟,刻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天下」。根據現存文獻可知,最晚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龍形、鳥形的船隻。《穆天子傳》卷五記載:「癸亥,天子乘鳥舟、龍卒浮於大沼。」晉代郭璞為其作註:「沼,池。龍下有舟字。舟皆以龍、鳥為形制。」
  • 通訊:屈原故裡的龍舟傳人
    中新社湖北秭歸5月29日電 題:屈原故裡的龍舟傳人  作者 董曉斌  從小跟隨父輩划龍舟、成年後自己組織劃手划龍舟、成立龍舟協會每年端午賽龍舟、自製微型木質龍舟……58歲的湖北秭歸縣龍舟傳人鄭祥龍,用數十年的熱情和堅持,傳承著屈原故裡的端午傳統習俗。  千百年來,秭歸人民為了紀念屈原,每年都會舉辦龍舟競賽等活動。
  • 知道多一點丨划龍舟並不是只紀念屈原 龍舟點睛什麼意思你造嗎?
    6月7日,2019年中華龍舟大賽福州站將開劃。圖為龍舟賽場。千龍網記者 袁帥攝千龍網6月5日訊(記者 袁帥)6月7日,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賽龍舟、吃粽子是這個傳統節日必不可少的項目。賽龍舟發源於中國,興起於漢代,隨著時代的發展,傳承了兩千多年的龍舟運動和龍舟文化逐步流傳至海外,並被世界各地人民接受和喜愛。說起龍舟,大家肯定就會想到屈原,因為屈原是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而身亡的, 其實,我國一些地方的龍舟競賽跟屈原無關。
  •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而湖南汨羅縣,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云:『何在』,斯沼屈之義。」
  • 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
    競龍舟的方式因地而異,雜彩紛呈。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也就是說龍舟競渡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對此,眾說紛紜。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這是最普遍的說法。民間傳說,屈原投江後,當地老百姓順江打撈,一直到洞庭湖也未見屍身。此時,正遇瓢潑大雨,湖上漁舟爭相回到岸邊。
  • 深度︱「龍舟」的起源先於屈原投江,早在秦漢之前就已經盛行
    端午節快要到了,粽香瀰漫的夜晚,總讓人想起歷史悠久的傳統風俗賽龍舟,可今年因為肺炎疫情的影響,這樣的節日活動肯定就減少了,可是很多人並不了解中國最早龍舟出現在哪個朝代,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穿越一下,來探究龍舟的起源。
  • 屈原的故事與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等說法。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 湖北澤林:以傳統工藝製作旱龍舟為載體紀念屈原
    澤林人紀念屈原以旱龍舟為主要載體,將制好的旱龍舟祭祀開光、打醮、朝舟、唱會戲、巡遊、詩聯會直至「化舟」。 2014年「澤林旱龍舟」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許多人印象裡,端午節「賽龍舟」大部分都是「水中龍」,「旱地龍」相對少見。澤林以前依水而居,隨著地理環境的變遷,漸漸遠離水域,也就沒有了賽龍舟的條件。
  • 屈原、伍子胥與端午
    在端午節這天人們一般都會包粽子,吃粽子,有條件的地方還會舉行龍舟比賽。粽子和龍舟可以說是端午節的標誌了。雖然不同地區的端午節習俗會存在不小的差異,但粽子和龍舟這兩樣基本都不會少。粽子自然不必多說。賽龍舟需要有合適的場地,因此在南方更為普遍,但即便是缺少河流、湖泊的北方地區,人們也會儘量尋找合適的地方舉行龍舟比賽,有些地方甚至發明了旱龍舟。由此可見人們對兩者的重視。
  • 龍舟丨龍舟的起源和傳說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 秭歸龍舟運動的傳承與發展
    三峽秭歸在線訊(記者 何寶民)龍舟運動又稱「賽龍舟」、「划龍船」,相傳起源於戰國時期。我縣是龍舟競渡的發祥地,從上世紀初到如今的近百年裡,龍舟運動在屈原故裡開始煥發出勃勃生機。  今年80歲的向啟梁,從小開始,在青灘居住了70年,也是龍舟運動愛好者。
  • 端午的起源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真的了解端午節嗎?
    要說端午節的起源,人們馬上想到的是,屈原五月五日懷石自沉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舉辦活動,後來才演變成了全國性的節日端午節。說明端午節纏掛各種彩帶的習俗源於屈原。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對競渡起源屈原的說法,做了記載:『屈原投汨羅江,人並命舟楫[jí]以迎之,至今以為競渡。』說明在晉代人們已經認定,賽龍舟也源於屈原。
  • 端午划龍舟(溫州歌曲)
    6.24 在羅馬舉行的中歐國際龍舟友誼賽,歡迎大家參加哦!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 划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中國龍舟是為了紀念三閭大夫屈原先生,可中國傳統龍舟的故鄉———湖南沅陵縣的專家認為事實並非如此。 沅陵龍舟起源5000年前,湖南省沅陵縣旅遊局副局長張大強,在他出版發行的反映中華龍舟文化博大精深、沅陵龍船淵源歷史的《沅陵千年龍船》一書裡,收編了104篇作家、學者對沅陵龍舟的精闢論述。
  • 又是一年端陽到,龍舟競渡粽葉香
    不是所有節日都互祝快樂,如清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陰曆五月天氣溼熱多病毒疫疾,一直被古人認為是「惡月」,古人形容此間「五毒盡出」,蛇蟲繁殖,易咬傷人,人易生病,瘟疫易流行。故有「避五毒」、「躲端午」等習俗,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月惡日",所以端午節的主要民俗,包括飲雄黃酒、佩香囊、掛菖蒲和艾草、拴五色絲線、掛五毒圖、掛鍾馗像等都有驅除災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端午節可謂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節點,這也是為什麼端午節的祝福語是「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樂」的原因。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 中國歷史故事:端午龍舟競渡的由來
    龍舟競渡產生於原始時代。在古代佔卜中,午日是個惡日,是不吉利的日子,五月初五就意味著雙重不吉利。原始人遇到這種不吉利的日子,往往去求「神」保佑。古代的吳越民族是一個以「龍」為保護神的民族,他們為了表示自己是「龍」的子孫,自己身上刺著花紋。日常生活用品也刻有「龍」的圖形。
  • 維舟:端午節為何祭拜屈原?
    理解了端午節背後所蘊藏的術數思想,便可看出它原本與所謂吳越文化、越人年節、獵頭習俗均毫不相干,甚至也不是起源於南方,而是與陰陽五行等盛行於中原的文化基底有關。其節俗內涵之所以與南方(尤其長江流域)產生了如此緊密的聯結,其實是在東漢末年以後,隨著南方的開發而逐漸融合的結果。
  • 「畫」 說端午——粽葉飄香,龍舟爭渡,雄黃美酒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它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習俗。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