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其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不是所有節日都互祝快樂,如清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陰曆五月天氣溼熱多病毒疫疾,一直被古人認為是「惡月」,古人形容此間「五毒盡出」,蛇蟲繁殖,易咬傷人,人易生病,瘟疫易流行。
故有「避五毒」、「躲端午」等習俗,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月惡日",所以端午節的主要民俗,包括飲雄黃酒、佩香囊、掛菖蒲和艾草、拴五色絲線、掛五毒圖、掛鍾馗像等都有驅除災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
端午節可謂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節點,這也是為什麼端午節的祝福語是「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樂」的原因。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根據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主張認為划龍舟的端午節最早源自於戰國之前江浙地區的吳越民族。
流傳甚廣的「歷史人物紀念」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小說《續齊諧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紀念介子推等。
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近代的史學家不斷指出紀念屈原這說法的錯誤,因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已經存在。
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也就是說,「屈」字並不是他的姓,而是氏。史記作者司馬遷在《屈原傳》裡面寫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春秋戰國時代的楚國國姓是姓羋,所以屈原其實姓羋,不姓「屈」。
中國傳統介入端午節別名最多,達二十多個,如有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浴蘭節、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屈原日、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五月初五、五月當午等等。
近年網絡上流傳的「韓國搶註了中國端午節,導致中國無法申遺」為錯誤訛傳。除了時間上接近外,中國端午節和韓國端午祭完全是兩回事。
中國端午節的許多習俗如吃粽子、戴荷包、划龍舟、紀念屈原等習俗,在韓國的端午習俗中並不存在。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江原道江陵市在端午時間段特有的一種巫俗祭祀活動,並不是特指一個節日。江陵端午祭以大關嶺祭神為始拉開帷幕,為期二十天至一個月。活動期間將會舉行各種巫法和祭祀典禮,並會舉行跳繩、假面製作等傳統遊戲和體驗活動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
雄黃酒,即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飲品。在中國傳統醫學裡,雄黃酒有驅妖避邪,殺蟲解毒的功效。主要外用於皮膚癰瘡、蟲蛇咬傷;在魏晉直到唐代,還是道家煉丹的主要原料藥物之一。
雄黃這種東西其實是一個含砷元素毒素的一個礦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跟砒霜一樣是無機砷的一種存在形式。無機砷是一種高毒礦物質,外用內服均有潛在毒性,故目前已經幾乎不作為任何藥物。也沒有任何研究證據證明它具有解毒和藥理性鎮靜作用。
把雄黃加入酒裡面,酒會加速人體吸收砷這種物質。如果雄黃酒加熱的話,這種吸收會更快。雄黃遇熱會分解成為三氧化二砷,用句我們聽得懂的話就叫做砒霜。
粽子種類多,口味不斷推陳出新,很多人端午節吃粽子要求內餡豐富,營養師提醒,越美味的粽子往往熱量爆表,傳統粽平均180克,熱量高達550大卡,相當於2碗白米飯熱量。
既然是傳統佳節,粽子還是要吃的,建議把粽子當正餐,再搭配時令蔬菜,如筍,不論煮湯、清炒都爽口,更能吸收身體所需營養。
免責聲明:本文所有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