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人們在這一天歡聚一堂,吃粽子,賽龍舟。其中蘊涵著中國人獨特的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要說「端午」二字的由來,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
「端」指的是「開端」、「初」的意思。因此初五也稱為端五。
農曆以地支紀月,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正月為寅,二月為卯 ,五月為午。因此五月也被稱為午月。以上就是端午名稱的大致由來。
由於古代南北風俗各異,端午節在全國各個地方的叫法也大不相同:有五月節、天中節、女兒節、端陽節等20多個名稱。
要說端午節的起源,人們馬上想到的是,屈原五月五日懷石自沉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舉辦活動,後來才演變成了全國性的節日端午節。
這個說法早在東漢末年的《風俗通義》中就有相關記載:『五月五日以彩絲系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溫(瘟),亦因屈原。』
說明端午節纏掛各種彩帶的習俗源於屈原。
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對競渡起源屈原的說法,做了記載:『屈原投汨羅江,人並命舟楫[jí]以迎之,至今以為競渡。』說明在晉代人們已經認定,賽龍舟也源於屈原。
至於端午必備的粽子,南朝梁吳均所著的《續齊諧xié記》中也有起源屈原的說法。
雖然一切的記載似乎都指出,端午節就是起源於紀念屈原。
但其實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俗就已經存在了。
通過現存的文獻,還不能直接考證端午節的源頭,所以通過科學探討來分析,端午節的真實起源就很有必要。
對端午節的起源,目前產生了以下多種說法。
1.人物紀念說
這種起源的說法是我們最熟悉的,認為端午節的起源源於人們為了紀念某一位歷史人物。如屈原、勾踐、伍子胥、曹娥等...
目前普遍被大眾認可的就是紀念屈原。但上面也提到過,在屈原以前,端午節俗就已經存在了。
2.公共衛生說
這種說法是通過分析競渡活動,來探索端午的起源。認為人們在把端午競渡的起源歸於屈原以前,『五月划船』的目的是人們為了把疾病、禍害等用船送走。『一歲不送,必有疾殃』。後來才演變成了競渡。
3.惡日說
在先秦時代,古人普遍認為五月是『毒月』,初五為『惡日』。《夏小正》形容這一天為:『此日蓄藥,以蠲(juān)除毒氣。』啥意思呢?
就是說這一天毒氣很大,要提前備好藥,用來免除毒氣。
古人同時認為,這一天出生的孩子,害父母!無論生男生女,都不能撫養!
這一說法,最為人熟知的例子是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田文。
田文出生於五月五日,老爹田嬰認為:『五月子者...將不利其父母。』非要將田文扔掉!幸虧田文母親偷偷撫養,才成為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
4.龍日說
龍日說是由聞一多先生提出的。他認為端午競渡用的是龍舟,而端午習俗最早又出現在吳越地區,吳越古代信奉龍圖騰。
端午節中有太多與龍相關的聯繫,所以認為端午節很可能是龍的節日。
其他關於端午節起源的說法還有『季節說』『闢邪說』『夏至說』『沐浴說』等。
至於古時人們為什麼把紀念屈原當做是端午節的起源,或許是因為屈原的憂國憂民、一心為國。人們對於他的死感到惋惜,從而在五月舉行很多的紀念活動。
這樣就在五月節俗的基礎上,增加了愛國主義精神,使得端午節得到有效的傳承,發展成了全民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