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是發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即便打敗了還有雄厚基礎,有高素質勞動力,他們國家的自然環境都較好,又在美國保護和資金支持下,沒有了國防支出,日本還發大了韓戰和越南戰爭的財,加上他們的人民的努力工作等戰後恢復較快。這些中國都是沒法比的,,中國是一窮二白,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去社會主義,基本沒有工業基礎,百分之九十八的人是文盲,百廢待興,又人口眾多,雖然地大物博,但窮山惡水的地方也太多,每年很大一部分財富要被自然災害損失掉,人口第二印度的可耕地都比中國多百分之四十,中國用很少的土地養活佔世界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加上周邊的戰事封鎖不斷,我們的父輩是用堅韌不拔的世界少有努力苦幹,才在那樣的基礎上,把我們國家建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我們不該為我們的國感到自豪嗎,不該感謝我們的長輩嗎,不該更努力工作把我們的國建設的更好嗎,有時間去盧溝橋抗日紀念館去看看,去河南林縣紅旗渠去看看,就不會那麼崇洋媚外了。
只說一點,二戰之後德國並非沒有男丁。戰爭損失了700萬人口。人口從和日本持平的7000萬水平,由於割地導致降到了原來的2/3 直到今天 也才增長到8200萬人口。對德國來說,一戰,二戰導致德國至今都沒有恢復當年德意志帝國的榮光。而且領土和國力是越打越小弱。10多萬東普魯士土地給瓜分了,失去的土地盛產糧食和工業原料,本來糧食產量就不高,現在連最好的糧食產地都沒了。53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只剩下35萬。戰後至今德國的工業產值也沒回到當年的世界排名。德國的飛速發展只是相對一片廢墟的戰後,如果不是戰爭造成的損失,德國現在很有可能是世界前三強,而不會僅僅是一個歐洲強國。德國兩次戰敗後都得到飛速的發展,除了與德國本身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有關外,還與當時的國際格局是分不開的。一戰後的「道威斯計劃」和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都對德國的戰後重建和發展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敗降,盟軍直接打進了首都柏林,將德國一分為二,成為東德和西德。東德由蘇聯控制,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西德由英美控制,建立了資本主義國家。德國經歷了二戰炮火的「洗禮」之後,滿布瘡痍,一片廢墟,根本不存在像樣的工業體系和經濟體系,整個國家處於癱瘓的狀態。戰後,英美蘇紛紛開始扶持東西德開始戰後重建,隨著冷戰的到來,這一趨勢更加日盛。美國提出了馬歇爾計劃,也稱為歐洲復興計劃,並持續存在了整整四個財政年度。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1.5億美元。美國通過這一計劃,使得西德的經濟迅速恢復,同時也使美國牢牢的掌控住了西歐的經濟格局。
而在蘇佔區的東德,在蘇聯的幫助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國家教育機構被要求按照馬列主義的原則培養社會主義特性的人才,並使得東德有條不紊的步入發展的正軌。在冷戰時期,東德在經濟、文化、體育等方面都處於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先地位。當然,德國在戰後的發展,也離不開他們自身的努力。戰後的德國,把自己當做以為歷史罪人,全面否定納粹時期的各種遺留政策,清算納粹遺留人員,將全德國人民的三觀扭正了過來。以「贖罪人」的態度,對待周邊國家,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的華沙下跪就是最好的證明,在這樣的領導下,何愁會發展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