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的原因,有很多解讀。但不容忽視的一點是,人口數量少也是導致德國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不是我個人的觀點,很多網友也有類似的看法。
網絡上有一組很珍貴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
1939年,德國總人口(含捷克、奧地利等地的日耳曼人)8060萬人;其中,男性3890萬人;
各年齡段男性人口分布:
15歲-20歲: 3,137429人;
21歲-34歲: 8,885,775人;
35歲-44歲: 5,695,510人;
45歲-65歲:6,902,034人。
通過這組數據,可以明顯的看出兩點:
第一,在二戰爆發前,德國的男性勞動人口(15歲~65歲)大約有2400萬人;
第二,德國的可動員兵力(15歲~44歲)約為1800萬人。
在和平時期,把勞動年齡定為15歲~65歲、兵役年齡定為15歲~44歲,顯然是不合理的(當時德國的徵兵年齡為18歲),但是在戰爭時期這完全可能。儘管從數字上看,德國可動員的兵力有1800萬人,但由於兵役年齡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重疊,實際上德國二戰前的兵源不可能達到1800萬人——總不能沒有人從事生產勞動吧?
從1939年到1945年這六年的時間內,如果沒有戰爭帶來的人口損失,中、老年人口的老去和年輕人的成長相互抵消,德國的勞動人口和兵源人口基本上可以保持穩定。但是,血腥的戰爭導致了另外的結果。
還有另外一組數字:二戰期間,德軍陣亡530萬人,負傷524萬人,被俘310萬人,另有250萬~300萬德軍(不含那些非正規軍編制的武裝)在戰敗後被解除武裝。
二戰期間,德軍斃、傷、俘共計損失1300萬人(不含戰敗後解除武裝的部隊),考慮到勞動人口的需要,事實上德國的正常兵源已經枯竭了;再考慮到新兵、老兵之間戰鬥技能的巨大差距,剩餘的近250萬~300萬德軍戰鬥力已經很弱了。這就是德國最終戰敗的原因!
這一點可以得到證明,例如,德軍的少年師——
例如,柏林戰役期間的充當炮灰的少年、老人——
從兵源的角度,也可以解釋蘇德戰爭的走勢。蘇聯在二戰前大約有1.7億~2.1億人口,是德國人口兩倍多,兵源比起德國要雄厚得多。如果德國無法摧毀蘇聯的抵抗意志,那麼最終就只有一個選擇——消滅蘇聯兵役人口!這就要求德軍在與蘇軍作戰時,打出1:2以上的交換比,否則,就是得不償失!
按照比較公認的數據,在蘇德戰爭中,德軍損失1180萬人(死亡及失蹤380萬人,被俘160萬人,傷病約700萬人);蘇聯損失2960萬人(死亡及失蹤915萬人、被俘446萬人、傷病1832萬人)。為什麼說德軍強?德軍真的打出了1:2.5的交換比!
但是,這個交換比的優勢,相比兩國兵源潛力,實際上過於微弱,還不足以快速、徹底的摧毀蘇聯的抵抗能力。於是,似乎德軍經常能取得大大小小戰役、戰鬥的勝利,但是,卻始終無法戰勝蘇聯。
當然,蘇聯承受的壓力也是遠遠大於我們的想像,事實上蘇聯也是接近兵源枯竭了,他們大量徵召女兵以解決兵源不足的問題。目前知道的數字,蘇聯在戰爭的前幾個月就徵召了80萬女兵,至於整個戰爭期間累計徵召了多少女兵沒有詳細數字。
所以,如果只是蘇聯和德國單挑的話,還真不好說最終的結果。好在二戰是世界大戰,當英國、美國以戰略轟炸、西西里登陸、諾曼第登陸抄了德國的後路時,德國戰敗的結局就無可逆轉了。
人口對戰爭結局的影響,二戰後很多戰略家對此早有洞悉。在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時候,敵對的雙方都對人口因素就有充分的考慮,這事限於篇幅,以後再說。
進入21世紀,戰爭進入核武化、信息化的時代,摧毀對手的工業能力成為戰勝對手的主流手段。但是,在一些地區衝突中,人口比例依舊對戰爭的結局產生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