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南朝宋·鮑照《拜侍郎上疏》中曰:「鎩羽暴鱗,復見翻躍。」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成語鎩羽而歸的出處,這個成語的意思大家耳熟能詳,而歷史上可用該成語來形容的事件也是不勝枚舉。
01
滑鐵盧戰敗,拿破崙被流放,二戰戰敗,希特勒玩火自焚。這兩位歷史上有名的軍事人才,最終的結局均可用鎩羽而歸來概括。
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是大家熟悉的戰爭狂人,雖然兩人主導的戰爭最終均以失敗告終,但歷史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在軍事上確實驚才豔豔。
▲戰爭場面描繪
這兩位將世界攪得天翻地覆的戰爭狂人,雖然分別屬於不同時代的領袖,但他們均在自己的時代展現出了自己非凡的軍事才能,不過「神奇」的是,兩人對中國的看法是一致的,都認為侵略中國是愚蠢行為。
那麼,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兩個不同時代的領袖產生同樣的想法的呢?結合中國歷史,我們可以將其原因總結為三點。
02
第一個原因就是中國人的民族性。拿破崙曾經這樣評價中國人——中國人有才能、自尊心和智慧,他們是絕不會長期受到外來者的奴役。就算偶爾「虎落平原被犬欺」,最終也將絕地反擊,反敗為勝。但很顯然,像拿破崙這樣叱吒風雲的軍事巨人還是少有的,當時有位奴役中國人的英國海軍艦長顯然就沒有拿破崙這樣的軍事才華,對於中國,英國的海軍艦長是蔑視的。
▲拿破崙
但事實證明,拿破崙的眼光和智慧終究更勝一籌,中國人也用歷史事實向世界證明,拿破崙言之確鑿。而之所以有這樣的結局,則是因為中國人的民族優越性非同一般。中國人幾千年來接受的是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教育,這種教育讓每一個中國人都具有極強的民族氣節,而這種氣節和民族優越性讓每一個中國人在面對強敵的時候,都可以做到寧死不屈。陷入絕境時,很多中國人甚至可以做到《北齊書·元景安傳》中所說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03
第二個原因就是中國人口多,這可以說是希特勒不願與中國為敵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德兩國相距甚遠,德國雖在二戰時期已經實現了科技機械化,但實現不等於普及,所以,二戰時期,國際間的交流並不像現在這樣頻繁。
希特勒作為二戰時期法西斯的首腦之一,他以一己之力將整個世界攪得雞犬不寧,世界各國在他的推動下,硝煙瀰漫,生靈塗炭!多少人對其恨之入骨,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才華和眼光,他與拿破崙一樣,在對待中國時,同樣認為中國是不可入侵的。
▲希特勒
二戰期間,他曾經勸說自己的盟友日本,告訴日本不要入侵中國,但貪婪無度的日本又怎麼會聽呢!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日本不聽勸告,一意孤行,最終結果眾所周知——一敗塗地。
▲侵華日軍
他之所以會在二戰期間如此告誡日本,主要原因就是中國的龐大人口。二戰期間,日本雖然在科技方面領先中國,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千年古國又怎麼會沒有一點點底蘊呢!犯了輕敵這一兵家大忌的日本,必敗無疑!希特勒更是清楚的知道,一個小小的日本是吞不下泱泱中華的,但那時的日本早已「亂花漸入迷人眼」,所以,日本在二戰中的鎩羽而歸只能說是咎由自取。
▲日本籤署投降文件
04
第三個原因是中國人的凝聚力。中國雖然從古時候開始,就有著各種各樣的民族矛盾,但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各民族之間早已求同存異,變成了一個融洽的大家庭。在面對大是大非的時候,各族人民都會統一戰線,一致對外。
▲軍民一心,一致對外
中國人的團結並不是口頭說說而已,而是經過了歷史的百般驗證。近代史上,中國大地滿目瘡痍,中國人身心俱傷,但不管前路多少磨難,中國人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證明,若有來犯,必定上下同心,誓死抗敵。這也是歐洲兩大軍事領袖不願與中國人為敵的主要原因。
結語
叱吒風雲者必非凡人,但不管他們有著怎樣的才華,他們對中國的入侵是不可原諒的。而他們的失敗只能說是「善惡終會得報應,禍福自然有天理」。
參考資料:
《拜侍郎上疏》
《北齊書·元景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