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麼補什麼,這個觀點在中國民間非常根深蒂固,吃腰子補腎、喝三鞭酒,總是有很多男人對這個話題樂此不疲。大夏天吃街邊攤烤羊肉串的男人中,有不少人對烤羊腰子情有獨鍾,儘管那玩意兒吃起來又騷又臭,好這口的人卻樂此不疲。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以形補形、「以髒補髒」的食療理論起源很早,往遠的說有商湯時代的伊尹,他是廚師的兒子,卻輔助商湯滅夏朝,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伊尹是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傑出政治家和庖人。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後世飲食之河,在中國烹飪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尊為「烹調之聖」、「烹飪始祖」。
「以形補形、「以髒補髒」的直接理論依據來自於《黃帝內經》「虛則補之,藥以祛之,食以隨之。」古代中醫沒有藥物實驗室,依照『取類比象』的思辨方法,假如有一個人得了腎虧的毛病,豬腎、羊腎、狗腎之類就是補腎的最佳吃物,依此類推,凡心、肺、脾、胃、肝等臟腑出現的問題,都可以通過這種比類的辦法,到其他動物身上取用相應的部位加以烹製,吃下去達到補治的目的,孫思邈就是這種食療理論的始作俑者。孫真人謂:醫者先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
由此民間誕生了很多著名食療食譜:吃豬肺可以「清補肺經」,吃豬肚可以「溫中和胃」,胃痛可以豬肚煲白胡椒,心悸等症可用豬心燉柏子仁,肝鬱肋痛可買豬肝蒸合歡花,神經衰弱、偏頭痛者食用天麻燉豬腦,腎腰痛吃豬腰煲杜仲……「以形補形」的實質就是根據人體某些器官缺乏某些元素而生病時,通過食用六畜相應的器官來補充所缺的元素,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但是中國中醫食補理論一直沒有得到現代科學的認可,尤其是動物內臟,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幾乎不吃這玩意。就拿豬腰子來說,中醫認為豬腰味甘鹹、性平,入腎經,有補腎、強腰、益氣的作用。營養學家認為,豬腎吃多了不但不能補腎,而且還影響人正常的生育功能。腎臟是重要的解毒器官,也是過濾重金屬的器官,食物中所含的重金屬,會沉澱在這些器官中。
實驗室生化分析研究發現,豬、牛、羊的肝、腎臟等器官裡,均有不同含量的重金屬鎘,人們在食補的同時把鎘也吃進肚子裡,很可能會造成不育不孕。鎘可以誘導男性睪丸、附睪等組織器官發生結構功能上的退行性變化,最後導致生殖能力的減退。豬腰中的膽固醇含量很高,如果長期大量食用,容易引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有心臟病的人儘量少吃,能夠增加冠心病的發病率,引起心絞痛。
再順便說一下動物鞭,食補壯陽廣為人知,目前市場上售賣動物的鞭包括牛鞭、驢鞭、鹿鞭、馬鞭、狗鞭、羊鞭……但男人吃動物鞭能壯陽補腎嗎?中國傳統的「以形補形」「吃哪裡補哪裡」的觀點可是深入民心,許多的中老年男性,尤其是那些傳統保守一點的人,每逢遭遇到腎虛、陽痿、性慾減退的時候,更習慣含蓄地在家裡自製「動物鞭藥酒」,然後每日小酌兩杯,信誓旦旦的認為這種食療方式能夠長效壯陽、寶刀不老,又能避免西藥副作用,還不用去醫院「丟臉」地面對醫生針對「性虛」的盤問。
中醫理論認為吃動物鞭有助於提高性功能,其最大依據是這些器官含有豐富的雄性荷爾蒙激素。雄性激素通過對性神經中樞的影響和對生殖器官的刺激作用,激發人的性慾,提高性的興奮。如果雄性激素沒有或過少,人的性慾就會降低,並容易導致陽痿等性功能障礙。殊不知這個認知誤區不怨我們古人,因為那個時代沒有生化實驗室。雄性激素是一種活性物質,只有活體的睪丸裡才能產生雄性荷爾蒙激素,所有的動物鞭煮熟了,只有蛋白質和脂肪,跟吃肉是一個性質,絕對沒有刺激性功能的激素。如果真特別需要補充雄激素,還不如直接吃「甲基睪丸酮」這種藥。
說吃豬腰子補腎,喝三鞭酒壯陽,這是一種心理暗示和心理安慰。川菜中的爆炒腰花又脆又嫩,的確是一道美味,偶爾食之滿足口腹之慾,對健康並無大妨。包括牛鞭,膠原蛋白質含量特別高,對身體的確有滋補作用,滿漢全席中就有油燴牛鞭這道菜。
因為認知方法不同,科學檢測手段不一樣,對萬事萬物辯證理解的差異性,我們不要貿然去挑戰傳統文化中食療理論體系,「以形補形、「以髒補髒」還是有很多合理成分的。豬肝豬血鐵質含量高補血,核桃健腦,骨頭湯含鈣高壯體健身……都是有科學依據的,我們應抱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態度,接受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