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可持續發光植物」的商業開發項目引起了眾多企業贊助者的興趣。據悉,該項目的特別之處就是通過生物發光技術,讓植物持續發光。該技術的研發團隊介紹稱,研究的目標是:在未來用可持續發光的植物用作路燈照明,甚至將發光小盆景用作檯燈閱讀。
實驗載體:擬南芥
據報導,這個富有創意的實驗團隊由加州史丹福大學的合成生物學家與植物學家組成。科學家們介紹,目前他們正在將螢光素酶基因移植到一種名為擬南芥的植物上,這種螢光素酶普遍存在於螢火蟲和一些發光的真菌之上。「靈感來自於螢火蟲,我們的團隊成員是訓練有素的斯坦福博士,我們在生物實驗室使用的現成方法來創建真正的發光植物。」科研團隊在其網站上說。
科研人員把這種螢光素酶的基因移植到某種真菌上,這種真菌可以將自身的基因嵌入到其他植物上。在培育好發光真菌後,研究人員將這種真菌和擬南芥種子一起放入一種培養液中,以便真菌將自身的基因嵌入到擬南芥種子中,並持續觀察這種植物的基因結構變化。
目前,科研人員已經將能發光的擬南芥的種子培育了出來,並且已編制好了基因序列,接下來科學家將會對這種基因序列進行「列印」,並最終移植到其他植物之上。「我的預測是,這個項目將在一個漆黑的房間有依稀可見發光的植物。」項目負責人安東尼·埃文斯說。
電影《阿凡達》裡出現的發光植物。
募集資金:26萬美元
外界對該項目的熱情超出了實驗團隊的想像,他們在熱門創意募資平臺上發布募資計劃,最初目標僅是募集6.5萬美元,但目前已經吸引了近4700名投資者,籌集到超過26萬美元的資金。實驗團隊承諾,對捐款超過150美元的投資者,他們將寄送首批培養出來的發光擬南芥種子。
哈佛醫學院的遺傳學教授喬治是這一項目的贊助人之一,他認為這種生物技術將能為「持續照明」帶來更多的靈感。「生物學是非常節能的,植物不需要消耗額外能量,容易處理,本身就很環保,發光比電池能量包更密集。即使弱發光的花也將是一個偉大的標誌。」喬治教授說。
潛在風險:生物變異
實驗團隊下一步希望使玫瑰發光,從而能使這種技術更有商業價值,並將這種技術應用到其他的商業領域,如種植業、花卉園藝。報導稱,如果該技術獲得企業贊助,將會具有巨大的市場開發潛力。但該技術的風險目前還無法評估,可能培育出來的植物會出現光線不足的情況,還有科學家擔心含有這種基因的植物會出現生物變異。
事實上,「令動植物發光」這個議題在科學界並不新鮮,關鍵是如何拒這項技術更加實用並便於商業推廣。2008年,加州大學的科學家用螢光素酶創建了一個發光的菸草植物;而在2010年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也曾讓細菌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