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是一部我沒辦法客觀評價的電影。也沒別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電影裡的場景拍得太漂亮了,讓我想起了已經是20年前的00年代。
我知道,一部電影的畫面是錦上添花的東西,基礎仍然是情節與表演。而《海角七號》除了在念日文獨白時略顯惺惺作態之外,其餘地方幾乎都在水準線以上,這才給了我不出戲,能好好欣賞影片場景的可能。
但我說了,我的評價不是客觀的。《海角七號》中所展現的臺灣濱海小鎮風光,根植於我的童年記憶之中。我一生從未踏足臺灣,但影片中的每個場景,卻都讓我有一種陌生又熟悉的感覺。從廟會到海灘,從沿海地區的老房子到旅遊酒店,再到阡陌交通的水泥小路,甚至還有村民的鄉土情結,都讓我覺得似曾相識。
你們能體會嗎?你從沒到過一個地方,可第一次見這裡就覺得特別熟悉。
我仔細回想過後發現,影片中的所有場景我幾乎都在童年時期見過另一個版本,只不過有差異而已。結合閩南文化與原住民文化的臺灣文化與廣府文化畢竟不同。但二者中敬畏海洋、崇尚神靈、尊重宗族的部分,仍然有很大相似之處,這是其一。
其二,是影片所拍攝的年代。這是一部2008年出品的電影,展現的當然也是2008年左右的臺灣濱海小鎮風光。而在2008年,臺灣對於大陸人來說還是一個值得仰望的地方。現在的一些年輕人——1998年之後出生的——恐怕很難想像,那個時候大陸的飯圈女孩,迷戀的是臺灣的偶像。
這麼一個狹小卻又高度繁榮的地區,與香港一起,成為了當時華人社會潮流和時尚的風向標。
這是只有在那個年代才會發生的事。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後,中國大陸逆勢而起,比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成功地避開了危機,並且在一年後,超越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直至今日。
從那時候起,臺灣和香港的光芒就逐漸暗淡了。
2008年的《海角七號》,像是臺灣影視行業最後的餘暉。後來的《刺客聶隱娘》當然也是載入史冊的水準,李安和侯孝賢他們也仍然維持著強大的創作能力,但臺灣影視行業再也沒有了《海角七號》之前的文化輸出力。這種在現在看來略顯悲涼的走向,也為《海角七號》蒙上了一層柔和的濾鏡。
最後則是一首歌。範逸臣的《無樂不作》。我第一次聽的時候還是在學校,午休時間廣播站會放兩首歌,其中一首就是《無樂不作》。當時智慧型手機還沒普及,沒有所謂的聽歌識曲,只能努力辨別歌詞,暗暗記下來,回家上網搜索。從此我就知道了這首《無樂不作》。
但也只是記得而已。十幾年過去了,在《海角七號》中,我又一次聽到了這首歌,有種瞬間回到過去的感覺。真的,不信的可以試試,翻一些你小時候聽過,但已經很久沒聽的歌出來。你會相信,如果真的有時光隧道,它一定是音符構成的。
《海角七號》被稱為「神作」,當然是過譽了。客觀來說,這並非臺灣影史的巔峰,甚至連魏德聖個人的巔峰都算不上,但在我看來,這是一部沒法徹底客觀評價的電影。
拍得太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