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總理辭職,親伊勢力遭重挫,伊朗議長強調與美國進行對話!

2020-12-16 古姿觀察

伊拉克總理阿卜杜勒·馬赫迪在11月29日宣布辭職,伊拉克議會在本月1日通過了他的辭呈。伊拉克總統薩利赫已經責成伊拉克議會最大黨團推舉新的總理人選。而馬赫迪在新內閣就位前則會留任看守內閣。導致馬赫迪辭職的直接原因就是伊拉克已經持續兩個多月的抗議示威,民眾抱怨政府腐敗,要求進行系統性變革,改善民生。這次抗議示威所針對的對象都是跟伊朗關的,包括總理馬赫迪本人也帶有鮮明的背景。所以不難看出,馬赫迪的辭職也標誌伊朗勢力在伊拉克遭受重挫。

(馬赫迪與魯哈尼)

伊拉克和伊朗都是什葉派為主的國家,這其實也使得兩國具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然而這僅限於宗教信仰層面。從現實政治角度來看,兩個國家都是中東地區最為現代化的國家,從地緣政治角度考慮兩者之間的關係很難融洽,這其實也是為什麼在伊朗革命之後,兩國會進行長達8年戰爭主要原因。如果出現融洽,那麼就是一方依附於另外一方,現在的情況就是後者。

(薩達姆與霍梅尼)

從經濟角度來看,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結束之後,伊朗勢力就開始對伊拉克進行大規模滲透。在經濟上伊朗的商品充斥著伊拉克的市場,伊朗還向伊拉克提供電力、燃氣等能源,這使得伊拉克本土的經濟高度依賴伊朗。限制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伊拉克會出現大規模失業的原因之一。從安全角度來看,在2013年IS開始肆虐,親伊朗勢力在伊朗的支持下開始組建民兵組織以對抗IS。到2017年IS被擊潰後,親伊朗民兵多大10萬餘人。這麼龐大武裝組織,而且並不聽命於伊拉克政府,可想而知後果如何。從政治角度來看,去年伊拉克議會大選,親伊朗的巴德爾民兵組織頭目哈迪·阿米裡領導的「法赫德聯盟」力壓前總理海爾德·阿巴迪成為議會第二大黨團。經過4個月的各方博弈,馬赫迪被推舉成為總理。事實上他上臺前夕發生在伊拉克南方的騷亂就已經為其下臺敲響了警鐘。

(馬赫迪辭職)

現在伊朗勢力遭受重挫,伊拉克逐漸拉開與伊朗的關係,幾乎是一種必然。這對於伊朗而言,一旦失去伊拉克策應,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糕。畢竟伊朗本身的戰略目標就是將影響力擴展到地中海,打造什葉派之弧,而伊拉克時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在經濟方面對伊出口受限,那麼將會使得伊朗經濟狀況變得更加糟糕。在美國制裁壓力下,伊朗可能無法繼續堅持下去。屆時會出現兩種情況,要麼內亂,要麼外亂。前者是本土抗議示威的持續,最後妥協,進而引發國內政治危機,甚至可能會出現政權更迭的情況。後者則是伊朗選擇鼓動整個中東親伊朗勢力主動出擊,加劇對抗,從而磚家危機,然而這意味著長期培植的勢力,也可能會被連根拔除。

(什葉派之弧,瓦爾代)

伊朗很顯然也意識到伊拉克政局變動對於自身的影響。在伊拉克議會同意馬赫迪辭職的當天,伊朗溫和派前總統、現任伊朗議長阿里·拉裡賈尼便表示,伊朗一貫堅持與美國共同解決美方對伊制裁的相關問題的政治意願。

本文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讚!

相關焦點

  •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再度炮轟伊朗,「借伊」免於牢獄之災?
    當地時間24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視察以北部邊境。在視察期間,內塔尼亞胡再度炮轟伊朗,指責伊計劃在中東地區發起更多襲擊。與此同時,一年內兩次大選、接連組閣失敗的內塔尼亞胡正面臨多項司法指控,恐遭受牢獄之災。備受關注的問題在於,內塔尼亞胡對伊朗威脅的指責能否幫助其擺脫內政困境。
  • 蓬佩奧突訪伊拉克,要求伊拉克保障在伊美國人的安全
    在伊朗動作頻繁之際,美國國務卿蓬佩奧7日臨時取消和德國總理默克爾見面的行程,突訪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據美國有線電視網8日報導,蓬佩奧7日晚突訪伊拉克,會晤伊拉克總統、總理,討論美國對伊朗「襲擊威脅」的擔憂,要求伊拉克保障在伊美國人的安全。蓬佩奧還要求伊拉克保持「獨立」,管好民兵組織,免受伊朗影響。
  • 伊拉克為何再次爆發抗議活動?大量伊朗系武裝出動,政府軍警戒
    伊拉克大批示威者來自伊拉克方面報導稱,隨著美軍即將全面撤出伊拉克,而伊拉克國內親美派開始全面的躁動:在納西裡耶南部熱點地區,伊拉克親美活動家指責什葉派武裝向他們開槍。伊拉克軍警與示威者衝突伊拉克方面稱,反政府示威者無視封鎖和暴力威脅,大規模示威在伊拉克幾個城市進行示威,抗議活動中,示威者與伊拉克安全部隊的新衝突,奪走了一名示威者的生命。
  • 伊朗議長呼籲國際社會共同行動以使美國對伊制裁失效
    新華社德黑蘭3月10日電(記者陳霖)伊朗議會議長拉裡賈尼10日在致各國議會聯盟和各國議長的一封信中呼籲國際社會共同行動,以使美國對伊所有制裁立即失效,包括美對伊醫療方面制裁。他在信中對美國「非人道主義的制裁」表示遺憾,並稱對醫療、製藥和醫療設備的制裁阻礙了伊朗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拉裡賈尼說,世界正見證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帶來的空前威脅,受疫情影響的國家不斷增加,病毒越過國界威脅著全球各個地區。在這全球危急時刻,強調國家、地區和國際間努力與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 美國加速撤軍,兩大勢力再次上街,伊拉克未來有爆發內戰風險
    隨著美國加速撤軍,伊拉克正變得更加不穩定起來,此前被壓制的各方勢力正在積極活動,試圖填補美國撤軍後的力量空白,甚至試圖控制伊拉克政府,其中,力量最大的就是薩德爾武裝和親伊朗武裝,各路勢力都在蠢蠢欲動或選擇站隊,而此前被擊潰的IS極端武裝,很可能也會趁亂而起,即便美國為首的聯軍還在支持伊拉克政府軍打擊這些殘餘極端武裝
  • 美軍突襲伊朗領事館
    伊朗外交部正式召見了伊拉克以及瑞士駐德黑蘭大使(因美國與伊朗沒有外交關係,美在伊的外交事務通常由永久中立國瑞士駐伊使館代辦),譴責駐伊美軍對伊朗外交機構的軍事行動,並要求釋放伊朗外交人員。侯賽尼12日在接受伊通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駐伊美軍的這一行為違反了國際法則。
  • 美駐伊大使認為「基地」在伊勢力遭削弱
    新華網華盛頓8月17日電(記者 蔣國鵬 冉維)美國駐伊拉克大使克里斯多福-希爾17日在這裡說,「基地」組織在伊拉克的勢力已遭到明顯削弱,然而伊境內安全局勢依舊面臨嚴峻挑戰,伊拉克政治領導人應擱置分歧,儘快完成聯合政府的組建,繼續推動民主政治進程。
  • 伊拉克譴責美國襲擊巴格達機場
    新華社巴格達1月3日電(記者白平)伊拉克看守政府總理阿卜杜勒-邁赫迪3日譴責美國襲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國際機場並殺害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和伊拉克什葉派民兵武裝「人民動員組織」副指揮官,稱這是對伊拉克主權的侵犯。
  • 以色列總理美國國會山演講 就伊核問題向白宮攤牌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韓曉明 李勇 候濤】在伊朗與六大國的核談判達成協議還剩「最後一公裡」時,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3日在美國國會山發表演講,同白宮展開有關伊朗核野心的「最後博弈」。但美國《紐約時報》稱,由於再過兩周就是伊朗核談判的最後期限,再過3周是以色列大選投票日,白宮對內塔尼亞胡採取了迴避態度,美國總統歐巴馬、副總統拜登和50多名民主黨議員都缺席內塔尼亞胡的國會演講。歐巴馬還對路透社稱,「如果當年小布希進攻伊拉克決定作出後,民主黨控制的國會邀請反戰的法國總統席哈克發表演講,將情何以堪」。
  • 【深度】剪不斷理還亂:伊拉克和伊朗的這些年
    除了美國的制衡之外,伊拉克什葉派的最高宗教領袖大阿亞圖拉西斯塔尼曾公開反對包括伊朗在內的外國勢力操縱伊拉克;去年底伊拉克遭遇的反政府遊行中,伊朗就成為眾矢之的。而蘇萊曼尼和伊拉克「人民動員組織」副指揮官穆漢迪斯的死,再度讓局勢發生變化。
  • 蘇萊曼尼之死引發美國撤軍之爭:美國為何離不開伊拉克?
    但危險的種子早已埋下,讓美國人也無法全身而退。「自2001年起,美國接連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發動戰爭,使得原本盤踞在中亞的恐怖主義勢力遷徙至伊拉克。」當年聖誕節,美國總統川普突訪伊拉克的阿薩德軍事基地時強調, 美國「沒有計劃從伊拉克撤軍」。而在美國逐漸從敘利亞撤出的時況下,川普認為美國可以在伊拉克與敘利亞邊界派駐軍隊,有需要時美軍能夠快速進入敘利亞。
  • 空襲伊拉克敘利亞什葉派武裝目標 美國劍指伊朗
    美國國防部12月29日說,美軍當天對伊拉克和敘利亞兩國境內一個什葉派武裝目標實施精準打擊,以報復該武裝襲擊伊拉克軍事基地、致死美方人員。這支什葉派武裝據信受到伊朗支持。美國官員警告,美方可能採取「額外行動」震懾伊朗及其幫手。
  • 伊拉克總理馬利基不放棄第三任期 努賈伊菲或代選
    中國網7月6日訊 據卡達半島電視臺網站7月4日報導,伊拉克總理馬利基7月4日表示,他不會放棄對第三個任期的競選,但是他遭到了一些什葉派政治勢力的強烈反對。與此同時,烏薩瑪•努賈伊菲撤回其國民議會議長的競選,旨在代替馬利基參加競選。馬利基通過伊拉克官方電視臺發表聲明表示:「我決不會放棄總理一職的競選。」
  • 川普發圖指責伊朗參與襲擊美國駐伊大使館,伊朗軍方否認
    【文/觀察者網 郭涵】伊拉克局勢再起波瀾。美國駐伊大使館遭火箭彈襲擊3天後,當地時間23日,川普在推特上指責伊朗策劃襲擊,並「曬」圖宣稱找到了「伊朗提供」的火箭彈。他還威脅:若再有1名美國人死亡,伊朗就要負責。不過,有媒體認為圖中證據不足以「實錘」,伊朗軍方也否認參與襲擊。
  • 東方曉:美國會失去伊拉克嗎?
    11月19日,敘利亞外交部長穆阿利姆訪問伊拉克,兩國恢復斷絕24年的外交關係;20日,伊朗總統內賈德向伊拉克和敘利亞兩國的總統發出邀請,希望在周末舉行三國高峰會議,討論伊拉克的安全和本地區的穩定;21日,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哈德利宣布:布希總統與伊拉克總理馬利基將於24日-25日在約旦會晤;22日,白宮發布消息,副總統切尼將於25日訪問利雅得,一天之後,切尼到達巴格達,與駐伊美軍共渡感恩節
  • 伊朗不願多談:蘇萊曼尼去伊拉克,不讓伊拉克本屆政府難堪
    伊朗當下對伊拉克的影響力,其實,在某些領域已經超過了美國,由於伊拉克是什葉派執政,是宗教和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讓伊朗和伊拉克越走越近。美軍推翻薩達姆政權,扶植親美的所謂民主政權,但這個民主政權已經由什葉派執政,在內外政策上親伊朗,美國甚至都認為伊拉克民眾前段時間衝擊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背後的伊朗就是最主要的推手。
  • 突發:澳大利亞內政部長確診,本周曾與總理開會!伊最高領袖:伊朗或遭生物攻擊
    伊最高領袖稱伊朗可能遭針對性「生物攻擊」,巴林指控伊朗對他國「生物侵略''當地時間3月12日,巴林指控伊朗「生物攻擊」,稱伊朗掩蓋了病毒的傳播,批評伊朗出入境管理部門沒有在巴林旅客的護照上蓋章。而什葉派人口佔大多數的巴林還沒對伊朗實施任何旅行限制。伊朗外交部發言人阿巴斯·穆薩維否認不給護照加蓋印章與新冠病毒有任何關係,並呼籲沙特避免將這一流行病政治化。截至目前,卡達確診262例,巴林確診195例,阿聯確診85例,伊拉克確診83例,科威特確診80例,黎巴嫩確診66例,沙特確診62例,巴勒斯坦確診31例。
  • 伊拉克議員很不爽:川普一聲不吭溜進來,當我們是美國一州?
    【文/觀察者網郭涵】 當地時間12月26日,美國總統川普乘專機突訪伊拉克探望當地美軍,還不忘表示美國「不當免費世界警察」。 但在伊拉克國會議員看來,川普自己就做了回「世界警察」——一聲不吭踏上別國領土,臨走也不見國家元首,是對伊主權的「侵犯」。有議員直接質問:「伊拉克是美國一個州嗎?」
  • 2020年的第一把火,伊拉克人民把美國大使館點著了!
    美國先後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凍結了80億美元的伊朗資產、並與伊朗斷交,期間還進行了一場極其失敗的救援行動……營救美國人質的「鷹爪行動」中一架美國直升機與運輸機相撞但這次美駐伊拉克大使館剛剛被「部分」佔領的時候,「劇情」 就發生了變化。
  • 空襲伊拉克敘利亞什葉派武裝目標 美國劍指伊朗
    美國國防部12月29日說,美軍當天對伊拉克和敘利亞兩國境內一個什葉派武裝目標實施精準打擊,以報復該武裝襲擊伊拉克軍事基地、致死美方人員。這支什葉派武裝據信受到伊朗支持。美國官員警告,美方可能採取「額外行動」震懾伊朗及其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