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總理阿卜杜勒·馬赫迪在11月29日宣布辭職,伊拉克議會在本月1日通過了他的辭呈。伊拉克總統薩利赫已經責成伊拉克議會最大黨團推舉新的總理人選。而馬赫迪在新內閣就位前則會留任看守內閣。導致馬赫迪辭職的直接原因就是伊拉克已經持續兩個多月的抗議示威,民眾抱怨政府腐敗,要求進行系統性變革,改善民生。這次抗議示威所針對的對象都是跟伊朗關的,包括總理馬赫迪本人也帶有鮮明的背景。所以不難看出,馬赫迪的辭職也標誌伊朗勢力在伊拉克遭受重挫。
(馬赫迪與魯哈尼)
伊拉克和伊朗都是什葉派為主的國家,這其實也使得兩國具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然而這僅限於宗教信仰層面。從現實政治角度來看,兩個國家都是中東地區最為現代化的國家,從地緣政治角度考慮兩者之間的關係很難融洽,這其實也是為什麼在伊朗革命之後,兩國會進行長達8年戰爭主要原因。如果出現融洽,那麼就是一方依附於另外一方,現在的情況就是後者。
(薩達姆與霍梅尼)
從經濟角度來看,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結束之後,伊朗勢力就開始對伊拉克進行大規模滲透。在經濟上伊朗的商品充斥著伊拉克的市場,伊朗還向伊拉克提供電力、燃氣等能源,這使得伊拉克本土的經濟高度依賴伊朗。限制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伊拉克會出現大規模失業的原因之一。從安全角度來看,在2013年IS開始肆虐,親伊朗勢力在伊朗的支持下開始組建民兵組織以對抗IS。到2017年IS被擊潰後,親伊朗民兵多大10萬餘人。這麼龐大武裝組織,而且並不聽命於伊拉克政府,可想而知後果如何。從政治角度來看,去年伊拉克議會大選,親伊朗的巴德爾民兵組織頭目哈迪·阿米裡領導的「法赫德聯盟」力壓前總理海爾德·阿巴迪成為議會第二大黨團。經過4個月的各方博弈,馬赫迪被推舉成為總理。事實上他上臺前夕發生在伊拉克南方的騷亂就已經為其下臺敲響了警鐘。
(馬赫迪辭職)
現在伊朗勢力遭受重挫,伊拉克逐漸拉開與伊朗的關係,幾乎是一種必然。這對於伊朗而言,一旦失去伊拉克策應,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糕。畢竟伊朗本身的戰略目標就是將影響力擴展到地中海,打造什葉派之弧,而伊拉克時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在經濟方面對伊出口受限,那麼將會使得伊朗經濟狀況變得更加糟糕。在美國制裁壓力下,伊朗可能無法繼續堅持下去。屆時會出現兩種情況,要麼內亂,要麼外亂。前者是本土抗議示威的持續,最後妥協,進而引發國內政治危機,甚至可能會出現政權更迭的情況。後者則是伊朗選擇鼓動整個中東親伊朗勢力主動出擊,加劇對抗,從而磚家危機,然而這意味著長期培植的勢力,也可能會被連根拔除。
(什葉派之弧,瓦爾代)
伊朗很顯然也意識到伊拉克政局變動對於自身的影響。在伊拉克議會同意馬赫迪辭職的當天,伊朗溫和派前總統、現任伊朗議長阿里·拉裡賈尼便表示,伊朗一貫堅持與美國共同解決美方對伊制裁的相關問題的政治意願。
本文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