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民俗學大家葉大兵走了 他為我們留下這些財富

2020-12-10 溫州新聞網

  溫州網訊 11月27日13點25分,溫州民俗學大家葉大兵在家中辭世,享年93歲。「餘生無所求,惟將民俗究」,這是他一生的寫照,「俗海探微」七十載,迄今為止他出版專著27部,論文百餘篇,達千萬字。

  前天,溫州市民俗學會名譽會長金文平來到了葉大兵家裡,和家屬商量告別儀式。在葉先生的書房「探俗齋」裡,塞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籍,仿佛讓人看到他不計辛勞地在俗海裡泛舟拾貝的身影……讓我們重溫民俗大師葉大兵的傳奇人生,緬懷他在民俗學領域,以及「將文化力轉化為生產力」作出的重要探索和貢獻。 

  小學畢業以實踐為「大學」

  葉大兵,筆名老軍,1928年出生在溫州。曾先後擔任溫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民俗學會顧問、遼寧大學民俗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溫州大學兼職教授、浙江省博物館民俗顧問、溫州市文化局副局長、溫州市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抗日戰爭時,溫州第一次淪陷,葉大兵隨父母逃難到玉環楚門島嶼上。從島上的小學畢業後,他就輟學了,校長看他成績優秀失學可惜,便把他留在學校當一名小學老師。同校的很多老師都是師範學校畢業的,對這個小學生教師自然有些看不起,於是葉大兵下決心要學習文化。島上的信息閉塞,但17歲時的他還是閱讀完了十多部古典名著。

  19歲這年,葉大兵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乘船回到溫州,在一所小學任教。他一頭扎進圖書館,接觸到了更多的知識和新鮮事物。葉大兵擅長音樂又生性活躍,組織了全市的小學教師成立了雨聲合唱團,練唱民歌和革命歌曲。後來雨聲合唱團成為溫州解放後第一個音樂團體。音樂協會成立時,他擔任了協會的負責人。

  葉大兵發現自己從前愛好的音樂,所從事的地方戲曲與歌謠的整理和創作,都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也為他今後的民俗研究植下了基礎。浩瀚的民俗學與當時薄弱的民俗學研究隊伍,都召喚葉大兵成為「俗海拾貝」的一員。

  葉大兵生前曾多次說:「我沒有讀過中學,也沒有讀過大學,我只是在文化工作的實踐中開始我的民俗文化研究的。我想,實踐也是個大學,可從中學習積累許多知識。」

  「俗海三部曲」奠定學界地位

  很多人知道葉大兵,尤其是在中國民俗界記住葉大兵的名字,是在《中國風俗辭典》出版後。這部作品是葉大兵的成名作,也是他專攻民俗學後的第一部著作。一炮打響後,「俗海三部曲」——《俗海探微》《俗海泛舟》《俗海拾貝》橫空出世,在全國民俗學界影響很大,其中有兩冊還連續獲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這更奠定了葉大兵在中國民俗學界的地位。

  葉大兵在2005年接受媒體訪談時曾回憶,「1981年,我在北京圖書館看到日本最著名的風俗專家柳田國男主編的《日本民俗辭典》,當時我想,我們是否也可以編一本,中國還沒有一本這樣的辭典。回到溫州後,我就試著寫,一下子寫出了3000多條民俗條目,然後給上海辭書出版社寫信,說了自己的設想。當時的出版界百廢待興,出版社很快就同意,並派了編輯到溫州與我商討。翌年,我們召集全國的民俗專家進行分工,歷時8年,由我主編的《中國風俗辭典》出版了。」

  《中國風俗辭典》共收條目19大類,12157條,260萬字。《人民日報》(海外版)稱此辭典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國56個民族自古到今主要風俗習慣的辭書」。

  同為民俗專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段寶林在《文化學刊》刊登了一篇《「餘生無所求,惟將民俗究」——讀葉大兵<俗海三部曲>》,文中說,「俗海三部曲」是葉先生畢生心血的結晶,內容非常豐富,既有對民俗基本理論的探討,又有對應用民俗學和區域民俗學的專題研究,還有民俗專題調查和比較研究的許多成果,從中可以學到許多民俗學的知識,這些知識在別處往往難以得到,因而彌足珍貴。這充分肯定了葉大兵在民俗學研究方面的貢獻。

  瞄準「鈕扣」「鞋」和「鎖」

  1999年,葉大兵向全國民俗界提議:21世紀民俗學研究,必須與時俱進,走田野作業,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他帶頭走出書齋,踏入社會,以70歲高齡進民營企業工作,並以自己的民俗學研究成果,先後幫助有關企業創辦了中國鈕扣博物館、中國鞋文化博物館以及中國鎖文化展館,均已對外開放。

  在進行了一系列民俗學調查,參加了眾多民俗學討論會後,葉大兵發覺民俗學研究與社會結合得不緊密。金文平回憶:「葉老師常說,學者研究完一個課題,出了書就放在書架上,這僅僅是一種方式。他總想把民俗學的研究成果拿到社會上去,讓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溫州的民營經濟十分發達,這為葉大兵的探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他第一個瞄準的目標就是鈕扣。溫州有座橋頭鈕扣市場,是全國最大的鈕扣市場。有關鈕扣的論說不成系列,也不完整,最終促使葉大兵下決心進行這項微觀研究的。經過三年多的努力,葉大兵將搜集的大量實物、圖片和文字資料匯集成書,從民俗學、工藝學、美學、考古學不同的視角展示了中國鈕扣的發展史。全國鈕扣行業協會評價,這是我國第一本系統研究中國鈕扣文化的專著。

  2003年8月,葉大兵發表了一篇漫談中國鎖文化的文章,介紹了中國鎖的起源、發展和分類,十分新奇有趣。在文章的最後他提到:現代企業中,文化力不僅可以轉化為生產力,而且是企業競爭中的核心力。鎖行業應該建立鎖文化,將中國鎖文化的審美觀點、工藝特長和文化內涵溶化於企業之中。他又開始了一輪為「中國鎖都」溫州尋找文化載體的跋涉。

  一家鎖業集團就拿著這篇文章找到葉大兵,邀請葉大兵帶著收集的鎖具和對鎖的研究成果,代表該集團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國際五金展,鎖文化展成為展會的一個亮點,人們看得津津有味,不少外國客商甚至想購買他的展品。

  留下移風易俗「三不」原則

  「1994年,我拜葉大兵先生為師,我是當時拜師中歲數最大,大家都喜歡叫我大師兄。」金文平回憶起20多年和葉老師的師生情,他表示非常幸福,「作為葉老師的學生,我們受益匪淺。記得當年第一次拜他為師的時候,葉老師給我們每個人送了一本《現代漢語詞典》,這本《現代漢語詞典》是中國第一部規範性的語文詞典,讓我們認真學習。」

  此後,葉大兵的學生們還陸續收到了很多成語、詞語等各種工具書,葉大兵表示自己小時候沒機會讀書,自學都是靠這些工具書打下的文化基礎,所以希望學生也能認真研讀。「可以說葉老師的整個房子的房間都是書櫃隔開的,除了臥室基本上都是各種書櫃,塞滿了各種書籍,很多人慕名而來向他『求書』。」金文平介紹。葉大兵的書房名叫「探俗齋」非常有名,在他看來,民俗是一個浩瀚無垠的大海。於是乎,他把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探俗齋」,還請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題寫了齋名,表示願在民俗之海中做一名探索者。

  「我們學生對他的評價都是『一生的楷模』,用三個字概括的話就是『勤、精、清。』」金文平表示,「『勤』就是葉老師一生勤勤懇懇,在民俗研究筆耕不息;『精』指葉老師的精益求精與專業,他自己就是一本『活字典』;而『清』就是指葉老師的清正,生活一直非常簡樸,在遺書裡就叮囑『三不』原則,一不能在家裡搭靈堂,二不能收人情,三不能開追悼會。」

  來源:溫州晚報 

  記者:戴卓蕾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相關焦點

  • 溫州民俗學家葉大兵逝世
    11月27日13點25分,溫州民俗學家葉大兵在家中辭世,享年93歲。據了解,告別儀式將於30日上午8點舉行。 葉大兵,筆名老軍,浙江溫州人。1928年生,小學畢業後輟學,後靠自學成才。歷任溫州市文化局副局長、溫州市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共黨員。曾獲浙江省勞動模範、浙江先進工作者稱號和全國、省從事文藝工作者30、40年榮譽證書,任溫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民俗學會顧問,遼寧大學民俗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溫州大學兼職教授,浙江省博物館民俗顧問。
  • 溫州民俗研究先行者
    1993年10月,在中國民俗學會第三次代表大會上,葉大兵、葉春生、葉濤三位同志當選為常務理事,可見葉大兵先生是中國民俗學學科發展史上的先行者之一。他的努力為溫州及浙江的民俗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讓溫州民俗學研究團體在民俗學界有了一席之地,他也被譽為溫州民俗學的創始人。
  • 溫州王均瑤:中國包飛機第一人,38歲離世,留下百億財富和遺憾
    有的人雖然生命已經結束,可他們為社會所作的貢獻讓後人受益無窮,溫州傳奇商人王均瑤就是如此。 過去的溫州,曾經湧現出一位商業奇才,他,從一無所有,靠著自己的商業思維成功躋身當時中國的商業前沿;他,從青澀懵懂,靠著自己的自信努力成功打造出自己的商業帝國;他,就是王均瑤。
  • 日本民俗學專家來蒼南觀摩布袋戲
    日本民俗學專家來蒼南觀摩布袋戲www.zjol.com.cn 2006年03月22日 15:26:52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浙江線浙南頻道3月22日(記者張炳鉤通訊員葉其坤) 近日,日本民俗學專家神奈川大學山口建治教授在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顧希佳教授和市民協主席潘一鋼的陪同下
  • 大兵罕見露面,為徒弟茶館捧場,曾經紅極一時的他現在怎麼了?
    近日,相聲演員"大兵"突然出現在了一家新開業的茶館,原來是他的徒弟新開了一家茶館,他特意來為徒弟新事業捧場,而且也為茶館增加人氣。南有奇志大兵其實說起大兵這位相聲演員,許多網友可能會覺得根本聽都沒有聽過,不過可能因為小編是湖南人,所以在我們小的時候,知道相聲就是通過"奇志大兵"知道的。
  • [王霄冰]民俗主義論與德國民俗學
    但是我們如果就此沉溺於這種對於社會改革的參與、而不重視學科本身的理論建設和發展,那麼從長遠來看,一定會失去這門學科的主體性和生存的可能性。   回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民俗學所掀起的有關民俗主義現象的討論[1],以及德國民俗學者在學科轉型過程中所做的種種努力,對我們致力於中國民俗學理論建設的當代學者們來說,或許會有所啟發。
  • 牛三| 恆天財富在溫州有多牛逼呢?
    溫州恆天為什麼不看學歷,不看專業能力,大肆招攬三無人員呢,因為他們主要的追求就是能賣產品,就像推銷保險、信用卡那樣。這些人哪裡懂得財富管理,資產配置,風險控制?溫州恆天的一個負責人,見我發朋友圈要跟恆天較真,客客氣氣說是有誤會,會對當事員工批評教育,輕描淡寫就想了事,沒承認自己的公司有多少問題,甚至也沒讓員工刪除懟我的言論,更不用說道歉。
  • 金庸大俠遠去:除了回憶 他還留下這些物質財富
    原標題:金庸大俠遠去,除了回憶,他還留下這些物質財富 摘要 【金庸大俠遠去:除了回憶 他還留下這些物質財富】30日下午,金庸一手創辦的香港《明報》發布快訊稱,
  • 70年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歷程、經驗與反思
    劉曉春認為從「民俗」到「語境中的民俗」體現了中國民俗學研究範式的轉型,他以「時空、人、社會、表演、變遷、日常生活」為關鍵詞列舉了民俗學者相關研究成果[47]。  記憶研究。以記憶為核心,討論記憶與傳承、建構的關係等。王曉葵為代表的學者在討論民俗學的記憶研究、災難記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48]。
  • 走近溫州民俗博物館
    生產習俗部分表現溫州地區自古以來以漁業、稻作、印染等手工業為主的勞動用具和生產方式,其中年代最為久遠的文物是據考證為新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漁墜和唐代製作的瓷器。生活習俗部分所展示文物最為豐富,包括溫州民間日常家居、節日慶典、婚嫁壽誕、百工技藝等習俗的場景和用品。其中大部分生活習俗用品擺放在民居小院內。
  • 蘇州與溫州之爭:向左走向右走
    蘇州與溫州之爭,並不是兩千年前吳越之戰的延續,但其對中國的影響,卻未可小視。   蘇州輸出官員和模式,此地出產的省長們將蘇州經驗帶到中國各地;而溫州更多地輸出商人和資本,正在中國及全球不停步地徵伐。   誰給百姓帶來了更多的財富?誰為中國提供更好的選擇?
  • 除了科學,五四運動還給我們留下什麼精神財富
    他還加封孔子的第76代孫「衍聖公」孔令貽為這個空前絕後的新文化運動,到今天,除了科學,他給我們留下了什麼精神財富呢?趁著2019年的五四青年節的到來之際,讓我們扒一扒吧:1、催生了中國共產黨。五四運動催生了一大批新思想。
  • 全運給瀋陽留下六大財富 城市貌美健身資源豐富
    財富1:奧體外場本月底或對外開放  全運會期間,一塊塊金牌在奧體中心產生。而全運會過後,這裡將卸下盛裝,走親民路線。  奧體中心體育場副場長吳雲認為,全運會留給瀋陽最大的財富就是場館。「當初建設時就考慮過會後的利用問題。」吳雲說,這些場館大多在大學裡,全運會期間承辦賽事,而全運會後將為大學所用。平日裡,普通百姓很難在奧體中心進行健身活動。
  • 慶帝害死葉輕眉,卻把她留下的一封信珍藏一生,暴露了他的真心!
    慶帝害死葉輕眉,卻把她留下的一封信珍藏一生,暴露了他的真心!在最新的劇情中,肖恩在臨死之前告訴了範閒有關於神廟的秘密,同時也告訴了他葉輕眉的來歷,雖然肖恩並不知道範閒就是葉輕眉的兒子,但葉輕眉是從神廟裡走出來的,他訴說著神廟的過往自然而然的也就說出了葉輕眉的生平,也算是告訴了範閒,他是慶帝和葉輕眉的兒子,並不是範建的私生子。
  • 他是」民歌王子「,因一首歌而爆紅,卻患癌離世留下9億巨額財富
    全網追蹤】   導讀:他是」民歌王子「,因一首歌而爆紅,卻患癌離世留下9億巨額財富   想在娛樂圈立足,最主要的就是流量和作品。但是作品卻是最重要的,因為一首好的作品,就可以讓你一直站穩腳步。當年的蔡國慶就是一首歌吃遍天下,即使大家對於《365個祝福》已經聽的倒背如流,但是蔡國慶每次都會演唱,這樣讓他在娛樂圈就能夠站住腳根。
  • 在溫州市區這些道路可以賞秋
    溫州網訊 近年來,溫州市區圍繞「一個中心、十處節點、三十四條道路」,對城區主要道路進行彩化提升。秋季主打色彩為黃色,有黃山欒樹、鵝掌楸(馬褂木)、銀杏、無患子等,讓人感受「一葉落而知秋」。11月開始陸續有了色彩的表現。
  • 溫州往事:一個家族的時代悲歌
    老葉聯合幾個人拍下了溫州市鹿城區一塊土地,實際可用面積像個六邊形,不算利息,只算土地、建安和稅收,總成本就已經高達3.8萬元/平米,而當年溫州人均收入為3.2萬元/年。但老葉絲毫不懼,畢竟該區域的房價是5.5萬元/平米。
  • 中國人在戰區開餐館,美國大兵無法拒絕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富貴險中求」,說的是一個人要想賺到大筆財富,他就必須擁有遠超常人的膽魄。這句話一點也沒錯,有道是「商場如戰場」,一不留神就會賠得血本無歸,然而有的人,還真就把生意做到了戰場上!大家可以想像,那些常年在外打仗的美國大兵們,在戰區都吃的是些什麼玩意兒,要知道,他們可不是頓頓都能在基地食堂裡吃飯的!所以,如果能夠在兵荒馬亂的戰區吃上一頓美味的飯菜,那對於他們來說再苦再累也值了!於是,有一個名叫劉磊的中國人,就發現了商機。
  • 南方相聲演員大兵為何銷聲匿跡了?臺上瞎抖包袱,侮辱逝者
    在相聲演員中,大兵屬於年少成名的那一類人,他的天賦很高,嘴皮子溜,基本功紮實,往那裡一站就能逗樂觀眾,老天爺賞飯吃,他自己學習也夠用心,在大眾的印象裡相聲是北方"特產",其實南方相聲也並不差,大兵憑著自己的包袱在湖南一路躥紅,還被相聲界前輩李金鬥收為徒弟,姜昆、侯耀文等人也對大兵賞識有加。
  • 原來溫州菜還有這些典故
    原來溫州菜還有這些典故 2017/05/06 11:05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林宇 瀏覽: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