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11月27日13點25分,溫州民俗學大家葉大兵在家中辭世,享年93歲。「餘生無所求,惟將民俗究」,這是他一生的寫照,「俗海探微」七十載,迄今為止他出版專著27部,論文百餘篇,達千萬字。
前天,溫州市民俗學會名譽會長金文平來到了葉大兵家裡,和家屬商量告別儀式。在葉先生的書房「探俗齋」裡,塞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籍,仿佛讓人看到他不計辛勞地在俗海裡泛舟拾貝的身影……讓我們重溫民俗大師葉大兵的傳奇人生,緬懷他在民俗學領域,以及「將文化力轉化為生產力」作出的重要探索和貢獻。
小學畢業以實踐為「大學」
葉大兵,筆名老軍,1928年出生在溫州。曾先後擔任溫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民俗學會顧問、遼寧大學民俗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溫州大學兼職教授、浙江省博物館民俗顧問、溫州市文化局副局長、溫州市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抗日戰爭時,溫州第一次淪陷,葉大兵隨父母逃難到玉環楚門島嶼上。從島上的小學畢業後,他就輟學了,校長看他成績優秀失學可惜,便把他留在學校當一名小學老師。同校的很多老師都是師範學校畢業的,對這個小學生教師自然有些看不起,於是葉大兵下決心要學習文化。島上的信息閉塞,但17歲時的他還是閱讀完了十多部古典名著。
19歲這年,葉大兵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乘船回到溫州,在一所小學任教。他一頭扎進圖書館,接觸到了更多的知識和新鮮事物。葉大兵擅長音樂又生性活躍,組織了全市的小學教師成立了雨聲合唱團,練唱民歌和革命歌曲。後來雨聲合唱團成為溫州解放後第一個音樂團體。音樂協會成立時,他擔任了協會的負責人。
葉大兵發現自己從前愛好的音樂,所從事的地方戲曲與歌謠的整理和創作,都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也為他今後的民俗研究植下了基礎。浩瀚的民俗學與當時薄弱的民俗學研究隊伍,都召喚葉大兵成為「俗海拾貝」的一員。
葉大兵生前曾多次說:「我沒有讀過中學,也沒有讀過大學,我只是在文化工作的實踐中開始我的民俗文化研究的。我想,實踐也是個大學,可從中學習積累許多知識。」
「俗海三部曲」奠定學界地位
很多人知道葉大兵,尤其是在中國民俗界記住葉大兵的名字,是在《中國風俗辭典》出版後。這部作品是葉大兵的成名作,也是他專攻民俗學後的第一部著作。一炮打響後,「俗海三部曲」——《俗海探微》《俗海泛舟》《俗海拾貝》橫空出世,在全國民俗學界影響很大,其中有兩冊還連續獲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這更奠定了葉大兵在中國民俗學界的地位。
葉大兵在2005年接受媒體訪談時曾回憶,「1981年,我在北京圖書館看到日本最著名的風俗專家柳田國男主編的《日本民俗辭典》,當時我想,我們是否也可以編一本,中國還沒有一本這樣的辭典。回到溫州後,我就試著寫,一下子寫出了3000多條民俗條目,然後給上海辭書出版社寫信,說了自己的設想。當時的出版界百廢待興,出版社很快就同意,並派了編輯到溫州與我商討。翌年,我們召集全國的民俗專家進行分工,歷時8年,由我主編的《中國風俗辭典》出版了。」
《中國風俗辭典》共收條目19大類,12157條,260萬字。《人民日報》(海外版)稱此辭典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國56個民族自古到今主要風俗習慣的辭書」。
同為民俗專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段寶林在《文化學刊》刊登了一篇《「餘生無所求,惟將民俗究」——讀葉大兵<俗海三部曲>》,文中說,「俗海三部曲」是葉先生畢生心血的結晶,內容非常豐富,既有對民俗基本理論的探討,又有對應用民俗學和區域民俗學的專題研究,還有民俗專題調查和比較研究的許多成果,從中可以學到許多民俗學的知識,這些知識在別處往往難以得到,因而彌足珍貴。這充分肯定了葉大兵在民俗學研究方面的貢獻。
瞄準「鈕扣」「鞋」和「鎖」
1999年,葉大兵向全國民俗界提議:21世紀民俗學研究,必須與時俱進,走田野作業,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他帶頭走出書齋,踏入社會,以70歲高齡進民營企業工作,並以自己的民俗學研究成果,先後幫助有關企業創辦了中國鈕扣博物館、中國鞋文化博物館以及中國鎖文化展館,均已對外開放。
在進行了一系列民俗學調查,參加了眾多民俗學討論會後,葉大兵發覺民俗學研究與社會結合得不緊密。金文平回憶:「葉老師常說,學者研究完一個課題,出了書就放在書架上,這僅僅是一種方式。他總想把民俗學的研究成果拿到社會上去,讓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溫州的民營經濟十分發達,這為葉大兵的探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他第一個瞄準的目標就是鈕扣。溫州有座橋頭鈕扣市場,是全國最大的鈕扣市場。有關鈕扣的論說不成系列,也不完整,最終促使葉大兵下決心進行這項微觀研究的。經過三年多的努力,葉大兵將搜集的大量實物、圖片和文字資料匯集成書,從民俗學、工藝學、美學、考古學不同的視角展示了中國鈕扣的發展史。全國鈕扣行業協會評價,這是我國第一本系統研究中國鈕扣文化的專著。
2003年8月,葉大兵發表了一篇漫談中國鎖文化的文章,介紹了中國鎖的起源、發展和分類,十分新奇有趣。在文章的最後他提到:現代企業中,文化力不僅可以轉化為生產力,而且是企業競爭中的核心力。鎖行業應該建立鎖文化,將中國鎖文化的審美觀點、工藝特長和文化內涵溶化於企業之中。他又開始了一輪為「中國鎖都」溫州尋找文化載體的跋涉。
一家鎖業集團就拿著這篇文章找到葉大兵,邀請葉大兵帶著收集的鎖具和對鎖的研究成果,代表該集團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國際五金展,鎖文化展成為展會的一個亮點,人們看得津津有味,不少外國客商甚至想購買他的展品。
留下移風易俗「三不」原則
「1994年,我拜葉大兵先生為師,我是當時拜師中歲數最大,大家都喜歡叫我大師兄。」金文平回憶起20多年和葉老師的師生情,他表示非常幸福,「作為葉老師的學生,我們受益匪淺。記得當年第一次拜他為師的時候,葉老師給我們每個人送了一本《現代漢語詞典》,這本《現代漢語詞典》是中國第一部規範性的語文詞典,讓我們認真學習。」
此後,葉大兵的學生們還陸續收到了很多成語、詞語等各種工具書,葉大兵表示自己小時候沒機會讀書,自學都是靠這些工具書打下的文化基礎,所以希望學生也能認真研讀。「可以說葉老師的整個房子的房間都是書櫃隔開的,除了臥室基本上都是各種書櫃,塞滿了各種書籍,很多人慕名而來向他『求書』。」金文平介紹。葉大兵的書房名叫「探俗齋」非常有名,在他看來,民俗是一個浩瀚無垠的大海。於是乎,他把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探俗齋」,還請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題寫了齋名,表示願在民俗之海中做一名探索者。
「我們學生對他的評價都是『一生的楷模』,用三個字概括的話就是『勤、精、清。』」金文平表示,「『勤』就是葉老師一生勤勤懇懇,在民俗研究筆耕不息;『精』指葉老師的精益求精與專業,他自己就是一本『活字典』;而『清』就是指葉老師的清正,生活一直非常簡樸,在遺書裡就叮囑『三不』原則,一不能在家裡搭靈堂,二不能收人情,三不能開追悼會。」
來源:溫州晚報
記者:戴卓蕾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