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行動支付遇冷: 「無現金社會」不受歡迎

2021-01-21 鳳凰WEEKLY財經

 

臺灣當局在2017年冬季熱炒行動支付話題,斥資發動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行政院長」賴清德上陣喊話,莊嚴宣示以行動支付(即內地的「行動支付」)打造「無現金社會」,「讓民眾帶著一支手機就能走遍臺灣」。然而,民眾反應冷淡,就是不願用手機付錢,從7-11便利超商、家樂福超市,到高檔牛排館,顧客十有八九在結帳時掏現鈔數零錢。用慣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內地觀光客,對臺灣民眾遲遲不願意使用手機付錢的怪狀經常大惑不解。

 

其實,臺灣當局與民間企業家非常熱衷行動支付。早在2014年,「馬政府」即督促本地金融機構合力成立「臺灣行動支付公司」,為行動支付打穩信用基礎。

 
民間企業從而爭相搶入行動支付市場,中華電信的手機悠遊卡首開風氣,街口、歐付寶、Pi行動錢包、橘子支、LETSPAY與主攻中高檔餐廳的GOMAJI Pay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群雄爭霸,競爭激烈。

 

2016年底,當局宣示2017年將是「行動支付元年」,將手機付錢列入當局「亞洲矽谷」產業大政的重要項目。2017年春末夏初,Apple Pay、Samsung Pay與Android Pay等三大國際手機支付在臺登場,引起新一輪激烈競爭。當局與企業家可說是非常努力。

 

然而,行動支付仍然欲振乏力,老百姓只愛以現金消費。箇中主因,在於臺灣當局使錯了力,導致臺灣民眾對手機付錢的「嗶經濟」遲遲提不起興趣。

 

 

為什麼不愛用手機付錢?

 

 

臺灣民眾對手機付錢的印象,大多來自支付寶。到內地與朋友吃頓飯,搶結帳時瀟灑拿出信用卡,卻見內地友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容拿出手機晃一下即完成結帳,常使臺灣民眾自愧「老土」。臺灣最著名的本地行動支付品牌是由張鈞寧代言的「街口支付」,創業動機即來自支付寶。「街口」的創辦人胡亦嘉是前「中華開發工業銀行董事長」胡定吾之子,原在內地做生意,受支付寶啟發,於2014年返臺利用家族的金融界人脈與資金創業,以打造「臺版支付寶」自許。

 

馬英九當局對行動支付非常謹慎,不願採取非銀行支付機構虛擬儲值帳戶模式,要求行動支付廠商加入「中央銀行」的拆款清算體制。加入體制最方便的方式,是與銀行信用卡綁在一起。於是臺灣式的手機支付成為必需「綁卡」的「手機信用卡」,在街口支付註冊帳號,於手機號碼簡訊驗證之後,就要輸入一張信用卡的卡號與有效日期,手機消費等於刷信用卡。因此,「臺灣行動支付公司」的第一步,是建立通過Visa與萬事達組織驗證的「金流信任服務管理平臺」(PSP TSM)。

 

既然用手機付錢等於刷信用卡,消費者就要認真比較直接刷信用卡與手機付錢兩者的機會成本了。在臺灣刷信用卡很便利,小額付款不需籤字,磁條式信用卡在刷卡機上輕輕一刷即完成付款。而臺灣各家行動支付工具大多使用麻煩,光是註冊時的手機型號要求就使用戶望之卻步。蘋果手機要iPhone 6以上,安卓手機要特地更換成支持NFC的手機卡。好不容易開通支付軟體APP,實際付款時先要聯網點開手機軟體APP、輸入密碼,才能掃二維碼,每個步驟都常出錯。一旦APP出錯後重新登入,還要在大排長龍的櫃檯前玩一遍簡訊驗證。

 
更難堪的是,收款店員應付手機支付的實戰機會不多,未必能熟練操作手機付款,見到手機總是面顯難色。兩下相比,隨身帶張薄薄的信用卡要比手機結帳便利許多。

 

然而,臺灣的信用卡仍有「小額支付」與「聯名」兩大缺點,可供行動支付乘虛而入。

 

臺灣民眾習慣在小額交易中使用現金,信用卡一般用於一刷數百上千的大額交易。商店也只樂意在大額交易中收信用卡,刷卡收入要扣手續費,老闆願意收信用卡是看中信用卡能讓口袋裡沒帶千元大鈔的顧客輕鬆付錢,刺激顧客內心深處超越皮夾現金的消費欲望。若顧客只是買瓶新臺幣25元的汽水,卻拿出信用卡付錢,店員會變臉。許多商店根本不收信用卡,即使收信用卡,也要明定刷卡下限。在北部都會區頗多的自由聯盟超市,限制付款300元以上才能刷卡,最現實的麥當勞則一貫拒收信用卡,拖到2017年12月才於4家門市試點嘗試信用卡支付。

 

至於每百米就有一家的超商,也拖到2017年才小幅開放信用卡。臺灣的超商密度全球第一,筆者住家方圓1000米內就有6家7-11、2家全家與1家OK超商。問起能否收信用卡,店員總是搖頭。

 

信用卡的第二大弱點是「聯名」。臺灣發行信用卡的銀行眾多,其中七大發卡銀行的信用卡數量佔總卡數的71.96%,競爭激烈,為確保通路陣地,發卡銀行習慣與商家通路攜手合作發「聯名卡」打市場。溫和者刷聯名卡提供優惠,霸道者則非聯名卡不準刷,顧客必須費心記憶花錢地圖:家樂福刷玉山卡、全聯福利中心刷中信卡、大潤發刷臺新卡、COSTCO刷國泰世華卡……

 

若能打入小額支付,跨越聯名邊界,就能一統江湖。2002年上市的「悠遊卡」,是最成功的案例。以最便捷的感應付費操作的悠遊卡,由臺北捷運(地鐵)的交通卡起步,展及火車、公交、高鐵等各種交通工具,發卡數量異常龐大。2010年,悠遊卡取法香港「八達通」模式進入7-11等超商的小額支付領域。超商老闆收悠遊卡雖然要繳1%手續費,還要花錢買感應刷卡機,但悠遊卡幾乎人手一張,若顧客能刷悠遊卡,能有效提升消費量約30%,而且悠遊卡不必找零錢,商店能省下準備硬幣之煩。悠遊卡順利打入全臺1萬餘家超商與家樂福等大超市,但它是小額支付儲值卡,儲值上限1萬元,無法取代信用卡,只能在小額支付領域稱霸。

 

手機支付既有小額支付的優勢,又有大額消費的潛力,理論上應能攻城略地。

 
然而,臺灣的手機支付絕大多數是綁信用卡的「手機信用卡」,受到各家發卡銀行的「聯名」通路限制。使用「Pi行動錢包」到7-11超商消費限「中信銀行」的信用卡、全家超商限臺新銀行、萊爾富超商限臺新與「中信」、OK超商限臺新;用「歐付寶」則四大超商只能進全家與萊爾富,7-11不能用;聰明的「firDay錢包」直接與悠遊卡整合,但三大手機電信商裡只有市佔量最小的遠傳手機能使用firDay錢包。

 

既然用手機付錢,要做手機支付、信用卡與電信公司三種變數排列組合的艱深數學題,那麼還是直接付現鈔便利。

 

 

蘋果在高端消費領域完勝

 

 

據「中央銀行」統計, 2016年臺灣民間消費總額約新臺幣9萬億元,其中約6萬億是以現金交易,「卡式支付」只有約3萬億:信用卡2.21萬億,金融卡(銀行卡)0.7萬億,悠遊卡等主攻小額支付領域的儲值卡只有0.07萬億。至於行動支付,2016年交易總金額只有23.6億元,不到悠遊卡零頭,「央行」的《臺灣電子支付之發展》報告索性省略不計。

 

2017年12月,「金管會」公布當年前十個月之行動支付交易總金額為131.2億元。臺灣媒體爭相以「行動支付交易額衝破百億」等激情標題奏凱,然而,132億在「央行」的民間消費總額統計報表上仍是四捨五入的小數字。

 

行動支付交易金額渺不足道,細細分析後更讓業界心酸。據《經濟日報》報導,業界推測132億總金額裡,2017年3月底在臺上線的Apple Pay至少佔一半。

 

蘋果手機的iOS系統在臺灣只有20%市佔率,80%是安卓手機的天下,但蘋果大舉席捲行動支付市場的半壁江山。據業界統計,Apple Pay、Samsung Pay及Android Pay等三大國際行動支付大品牌登臺不到一年,已搶下行動支付近55%市場,交易金額71.5億元,而蘋果Apple Pay佔其中近九成交易額。

 
與蘋果相比,在臺灣名聲最大的「街口」,每月刷卡金額僅約2億元。

 

20%手機用戶的消費力竟佔行動支付總金額之半數,奧妙在於願意行動支付的顧客大都是有錢有閒的高端年輕人群。

 

以街口支付為例,其創辦人胡亦嘉津津樂道的使用經驗,是打的特別便利。他每天坐計程車,「總是在車一停好,就按好金額準備下車了……親身感受 O2O 的方便,就幾乎回不去了」。手機支付是高消費的時尚,只有收入高到能以計程車代步、並且年輕有閒願意耗時間研究行動支付的排列組合數學題的高端人群,才有玩手機支付的閒情。只有羨慕高端生活而不惜耗費半月收入買iPhone的年輕「月光族」雅痞,才會起而效仿。至於80%的安卓手機用戶,碌碌謀生尚且不及,哪有時間演算行動支付的排列組合題。

 

在臺北購物,手機支付是極罕見的。一位超市店員指出,用手機付錢的顧客不常見,「都是年輕人」。大多數的消費者都是拿iPhone搭計程車到高檔餐廳吃飯的高端顧客。

 

單價破萬的iPhone手機是高端人群必備的高端配備,深怕旁人不知道自己的手機是iPhone。而Apple Pay恰恰提供最公開自然的炫富方式,手裡有iPhone 6以上新型蘋果手機的蘋果粉絲,就是行動支付最忠實顧客。而且Apple pay不需登入APP,只將iPhone或iWatch靠近感應器晃晃即能付款,未聯網絡也能付錢,是市面上最方便的行動支付工具,更刺激蘋果粉絲的行動支付熱情。

 

要激發中低端顧客的行動支付欲望,必須辦打折優惠活動。資金雄厚的街口支付斥資推動「周一超商日」、「周二超市日」與相當於折價點數的「街口幣」,才能在眾多支付工具之中脫穎而出。

 

然而,辦折扣只是治標,而非治本。信用卡發卡銀行願意與行動支付合作,是為了增加刷卡業績;通路商店願意與行動支付合作,是為了增加買氣。然而,臺灣經濟低靡不振,超額儲蓄居高不下,中低端顧客束緊荷包,即使一時好奇註冊行動支付,也只是淺嘗即止。行動支付外熱內冷,雖然大環境條件已經到位,卻遲遲未出現30年前信用卡在臺登場時足以刺激內需消費的火爆買氣。絕大多數民眾的消費習慣,仍是將鈔票握在手裡,感觸沉重分量,以求自我控制。

 

為迎合臺灣民眾現金消費的習慣,各銀行爭相布點ATM提款機,臺灣的ATM多達2.8萬臺,密度全球第一。2017年,敏銳的記者發現增設ATM之風不減反增,說明最精明的銀行業者認定行動支付絕無可能撼動現金交易。

 

最難堪的是,即使是高端的Apple Pay也「退燒」了。與Apple Pay合作的7家銀行在前3個月推出誘人的綁卡刷卡高優惠,上市9天即綁卡70萬張,但3個月「蜜月期」過後,銀行大降優惠,Apple Pay成長速度大減,每月平均只增加20萬張綁卡量,姍姍來遲的Samsung Pay與Android Pay更是業績蕭瑟。

 

然而,Apple Pay的成就使臺灣當局又妒又恨。臺灣行動支付公司於2016年8月推出手機支付工具T-Wallet,官辦支付工具資源充沛,設計卻官僚老大,從下載安裝到使用處處不便,乏人問津。臺當局趕緊升級為T-Wallet+,仍惡評如潮。有笑話道,T-Wallet的APP能裝不能用,T-Wallet+則根本不能裝。

 
真到用時,開啟APP先等半分鐘才進入密碼輸入畫面,結個帳要在櫃檯前傻站,支援iPhone時還要在耳機孔上加插一個oti-WAVE裝置。因此兩代T-Wallet雙雙慘遭滑鐵盧。

 

當局並不放棄,又於2017年11月盛大推出「臺灣Pay」,以「本土品牌」為號召,意圖一統行動支付版圖。功能由轉帳到繳稅無所不包,支援銀行多達14家,又以80%的安卓手機用戶為主要目標客戶。「央行」報告甚至稱譽臺灣Pay為「非高端用戶之一般民眾皆可享受當局推動普惠金融之德政」。

 

然而,臺灣Pay仍是一套官僚老大的軟體,使用不便。2017年12月年終檢討,臺灣Pay綁卡量只有10萬張,而Apple Pay等三大國際支付綁卡量卻高達223萬張。

 

 

臺灣Pay的喧譁

 

 

臺灣Pay的慘敗並沒有警醒當局。「蔡政府」繼續力推行動支付與臺灣Pay,但「行政院長」賴清德的一席豪言,卻鬧出指鹿為馬的大笑話。

 

2017年11月24日,賴清德於「行動支付購物節」開幕儀式中豪邁宣示「讓2025年行動支付普及率由原先預定的五成提升至九成」。臺下官員驚出一頭冷汗,堂堂「行政院長」居然連何謂「行動支付」都搞不清楚。

 

臺當局的原定指標,來自「金管會」的「電子支付 5 年內倍增計劃」,預定於2020年將「電子支付」佔民間消費總額比率由2015年之26%提升至52%。賴清德的宣示則是將「金管會」的指標再倍增,然而,他竟沒搞清「電子支付」與「行動支付」是兩碼事。「金管會」報告所稱的「電子支付」指信用卡、金融卡(銀行卡)與儲值卡等「卡式支付」,綁定信用卡的行動支付也包括在「卡式支付」之內。因此「金管會」的52%原定目標,是指消費者刷信用卡、銀行借記卡、公交儲值卡與手機行動支付之消費總額,賴清德卻唐突喊出單靠「行動支付」衝到90%,可謂無知無畏,不知所云。

 

臺當局按照賴清德的信口開河將錯就錯,將牛皮吹到底。2017年12月8日,主持「大政設計」的「發展委員會」主委陳美伶喊出推動行動支付普及率九成之「三大推動主軸」。「經濟部」緊接表態,宣示「階段性目標是行動支付普及率要到六成」。只有被誤解的「金管會」實在拉不下顏面為賴清德的無釐頭政策背書。11月29日,「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在專訪中拐彎抹角說明「金管會」白皮書裡的「電子支付」並不等於「行動支付」:「大家已經習慣大額一點消費,就用信用卡來刷,這也是電子支付的一環。還有坐捷運,已經很習慣拿出電子票證來用,比如說悠遊卡……現在進一步是行動支付。」

 

行動支付遇冷主因是經濟衰頹,老百姓不願花錢,再好的支付工具也無法刺激消費提振內需。當局不思提振經濟之治本正道,妄圖依靠行動支付之「嗶經濟」刺激內需買氣,已然是顢頇。然而,賴清德的激情表演後,民眾赫然發現當局不止顢頇,更連基本常識都沒有,詞藻華麗的堂皇政策全是信口開河。

 

作者 | 霍安治

鳳凰WEEKLY財經(ID:fhzkzk)原創

相關焦點

  • 大陸將邁入「無現金社會」,臺灣呢?網友酸:原始社會
    在大陸,行動支付領域兩大品牌之一的支付寶,日前宣布8月將在特定城市舉辦「無現金城市周」活動,令人羨慕之餘,不由得想問「無現金社會」的願景距離臺灣還有多久?今年2月28日,支付寶表示要用5年時間來推動中國大陸率先進入無現金社會。在剛過去的一周之內,天津、福州、貴陽等三個城市相繼宣布加入支付寶「無現金城市計劃」之列,再加上先前的杭州跟武漢,已有五個城市開始朝向此目標邁進。可以預測,這個數字將會在未來持續增加。透過無現金城市周活動,支付寶方面會讓消費者提前感受一下無現金社會的體驗。
  • 臺灣春節現金流通量大增 「無現金社會」遇阻
    中新社臺北2月13日電 臺灣「中央銀行」日前發布數據稱,春節前夕新臺幣最高發行額為2.62萬億元(新臺幣,下同),較去年最高值增加1432億元,連續11年刷新最高紀錄。現金流通量逐年上升,讓臺灣「無現金社會」目標遇阻力。
  • 臺灣2018行動支付戰開打(二):2025行動支付普及率要達90%?還有漫漫...
    行動支付的未來是何種模樣?無現金社會的到來意味著什麼?國際上真存在沒有國民在使用現金的國家和地區嗎?又,相對而言,行動支付發展較緩慢的臺灣,現況又是如何呢?國際三大Pay:Apple Pay、Samsung Pay以及Google Pay在去(2017)年相繼來臺,更在今年有了大幅的成長,臺灣行動支付看似要起飛,臺灣人的支付習慣卻仍以現金與信用卡為主流。
  • 兩會熱議「無現金社會」 杭州被稱為全球最大行動支付之城 它有多...
    去年G20峰會前,杭州在部分公交車上試行了「無現金」的行動支付,市民可以不帶錢出門,省去了硬幣重、找零難的煩惱。杭州大多數的正規菜場都支持手機支付,用手機繳水費、電費、煤氣費等也越來越普及。 G20峰會前,德國人阿福還以生存挑戰的方式,身無分文從上海坐高鐵來到杭州,只憑手裡的一部手機,買地鐵票、坐公交車、喝茶、逛花鳥市場、吃飯、逛西湖……完全沒問題。
  • 無現金社會,各國如何推廣
    【環球時報報導 駐瑞典、日本、印度特約記者 黃雲迪 孫秀萍 周良臣 記者 趙覺珵】澳大利亞人似乎還不太習慣沒有現金的日子,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30日報導,澳洲養老金和退休金聯合協會表示,許多年長的澳洲人都十分擔心無現金社會的到來。而在中國,三年前如果出門一分錢不帶,絕大多數人會覺得有些不安。
  • 電子支付面臨惡意詐騙等新挑戰 無現金社會還有多遠?
    「天時、地利、人和」,無現金社會正在走近  來自第三方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第三方支付總交易額為57.9萬億元,同比增長85.6%。其中,行動支付交易規模為38.6萬億元,約為美國的50倍。在某種程度上,隨著行動支付的全速衝刺,中國已經一隻腳踏上「無現金社會」的門檻。  行動支付為什麼風生水起?這是「天時、地利、人和」綜合作用的結果。  天時,是全球向「無現金」邁進的大趨勢。韓國政府計劃2020年讓硬幣從流通渠道消失,丹麥也在去年允許零售商拒絕現金支付,僅接受移動、銀行卡支付。  人和,是作為基礎設施的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在中國快速普及。
  • 意銳王越赴日演講中國行動支付經驗為日本無現金社會帶去啟示
    近日,在日本櫻美林大學綜合研究機構經濟科學研究所舉辦「日中商務沙龍」上,北京意銳新創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意銳)創始人兼CEO王越發表了主題為「中國二維碼支付實踐」的演講。王越在演講中提到,2020年東京奧運會即將召開,日本社會各界正大力推進無現金社會,有望成為無現金化發展最快的國家。意銳將結合中國的行動支付實踐經驗,積極助力日本企業的支付方式創新升級。
  • 行動支付再便捷 現金支付也不該被為難
    原標題:行動支付再便捷 現金支付也不該被為難   近日,陝西商洛一3A景區拒收
  • 臺灣2018行動支付戰開打(三):中國大陸VS臺灣支付發展環境大不同
    /KPCB中國大陸行動支付發展迅速人人皆知,更有不少中國觀光客來臺時對支付寶不完全普及、使用現金交易感到不習慣,日前還發生大陸遊客因為把身上臺幣花光,想向臺灣民眾借錢,日後再以支付寶「還錢」,引起臺灣與大陸網友們廣大討論。究竟臺灣與大陸的支付環境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臺灣真的在行動支付大大落後大陸嗎?
  • 臺灣小哥上海挑戰72小時無現金支付,朋友反應亮了…
    誰來挑戰一下72小時無手機日常?最近,臺灣一位博主來上海挑戰三天兩夜不用現金支付,全程記錄發在網上。視頻中,他的朋友吐槽道:挑戰?呵呵,這根本是我們的日常!網友們也紛紛表示,在大陸三天兩夜用現金支付才是挑戰吧……臺灣博主「Men's Game 玩物志」5月16日在YouTube上傳了一段視頻,視頻記錄了他在上海挑戰三天兩夜不用現金支付的經歷。
  • 中華日報:鬆綁行動支付 臺灣擁抱金融科技創新
    《中華日報》19日刊文指,臺灣鬆綁行動支付,同意開放Apple Pay,展現了對金融科技的正面態度。另外,首批獲得電子支付專營執照的業者樂點行動支付,日前宣布正式試營運,第一階段先由集團員工進行旗下支付品牌「橘子支」測試,預計暑假開始上線。  至此,臺灣的行動支付業務邁出大步,其重要性不在區區行動支付,而是展現對金融科技的正面態度。臺灣是科技島,從不畏怯任何科技挑戰,過去如此,今後更將欣然擁抱金融科技的創新與突破。
  • 臺灣小夥看不上行動支付,故意不帶現金到深圳旅遊,結果如何呢?
    行動支付其實現在已經相當的普及了,基本上到處都是,而對於我們來說,這已經是一個見怪不怪的場景了,但是對於其他人來說,就不見得了。每個人獲取信息的渠道不同,最後的認知也會大有不同的。臺灣小夥看不上行動支付,故意不帶現金到深圳旅遊,結果如何呢?
  • 2025年都普及不了? 臺灣行動支付為何步履維艱
    2025年都普及不了?臺灣行動支付為何步履維艱閔 喆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賴清德近日出席活動時稱,期望臺灣行動支付普及率能在2025年達到90%的目標。在大陸菜市場買菜都已可以刷手機的當下,臺灣居然還要花8年才能普及行動支付?
  • 2025年都普及不了?臺灣行動支付為何步履維艱
    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賴清德近日出席活動時稱,期望臺灣行動支付普及率能在2025年達到90%的目標。在大陸菜市場買菜都已可以刷手機的當下,臺灣居然還要花8年才能普及行動支付?島內網友對此表示:「我真等到花兒也謝了!」
  • 臺灣行動支付平臺下月接入銀聯卡支付
    臺媒稱,財金公司表示,「臺灣Pay QR Code共通支付」於12月起受理銀聯卡交易,陸客來臺消費,也可使用臺灣Pay。
  • 「無現金化」有多危險?為何發達國家,都不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推薦語:國情不同,所以每個地方的玩法不一樣,不過咱們這邊還是要強化硬體安全下文轉載自作者:阿泡芙看世界點擊關注,每天精彩不斷!導讀:「無現金時代」有多危險?為何發達國家,都不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眾所周知,自從行動支付的付款方式開始在國內快速的流行起來以後,現在我們出門都不需要攜帶現金了,不管買什麼東西,只需要拿出自己的手機來掃一掃就能進行付款,非常的方便;而隨著行動支付的快速發展,在國內市場上,我們隨處可見使用行動支付的身影,這也讓我國成為了使用行動支付人數最多的國家!
  • 央行分行要求宣傳不得使用「無現金」,螞蟻調整為「行動支付黃金周...
    微信和支付寶「無現金支付周」的硝煙還未散盡,已經引來央行分行的約談和文件。據證券時報報導,近日,央行總行對各分支行下發通知稱,最近一些地區推進的無現金支付方式,與螞蟻金服等合作創建無現金城市等活動,其中的一些宣傳主題和做法幹擾了人民幣流通,社會反響較大,對社會公眾產生較大誤解。央行要求各地抓緊行動,依法對不合適的提法、做法進行糾正和引導。
  • 「無現金社會」真的不需要錢包了麼?
    為了讓行動支付覆蓋整個世界,中國電商巨頭付出了不懈努力,但對於人類來說,毫不起眼的錢包才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如果你碰巧是願意隨身攜帶錢包不跟風的人,那挺好的。錢包使你有更多的空間來裝你的化妝品和蛋糕收據。錢包就像一個微型文件櫃,能夠存放一些比較重要的東西,對吧?比如說錢和收據、信用卡和借記卡、證件這些東西,也許有人還在錢包裡放著一兩張前女友的照片。
  • 行動支付卡位戰 臺灣為何慢了半拍?
    事實上,行動支付在臺灣已熱議多年,但島內直至2015年5月才開始正式實施《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同年第三方支付業者如歐付寶、樂點、智付寶等陸續提出業務申請,相繼拿到電子支付許可執照。  不過,島內有業者反應,雖然目前法令已經開放,但要真正實現行動支付還存在兩大障礙,令他們望而卻步。一是買賣雙方必須是同一家電子支付機構的會員;二是儲值需用現金,無法刷卡或從銀行轉到虛擬帳號。
  • 為何日本需要無現金支付?
    同一時期的中國網際網路剛處於萌芽階段,門戶時代競爭才剛開始,後來者BAT更是排不上座次。日本運營商的模式也成為了中國運營商們參考學習的對象,中國移動旗下的移動夢網就是如此。日本目前擁有近6萬家的便利店,便利店基本能滿足用戶即時需求,同時每個便利店品牌都有不同的支付體系也給智慧型手機的第三方支付發展增加了難度。其二,支付是交易的閉環,日本社會更仰仗現金交易和預付卡的充值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