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個三線城市,地處北京十八環上。城安靜,人熱情,隔三差五就會有人招呼一聚。因為呼市不是很大,但是經常修路!開車、打車,或是坐公交一般必須提前出門,即便從車站到海亮也需要半個小時,但是一說吃飯喝酒總會一呼百應。
聚會的時間通常都會選擇在晚上,周末最多。不到6點,東家就到了飯店,飯店都不大,但菜一定有特色,不是羊肉燉得好,就是砂鍋有特色,豬骨頭燴酸菜頓頓都有,還有什麼蝦啊蟹啊鴨啊雞啊……朋友聚會,用不著講究排場,關鍵是吃得舒服。不談實惠不實惠,小飯店的菜不比大飯店的差。
主人一落座,就拿著手機撥打一通,重複著同一句話:「咋還不來,就差你一個人了,敢快,敢快。」,對方就會說:「到了,快了,馬上就到了,已經到飯店門口了」,或者是「5分鐘就到……」,終有姍姍來遲者,明明是在家閒的很,還假裝來遲找藉口,美其名曰:剛散會、才下班,或者說路上碰到領導了聊了幾句……都是戲精。
菜上齊、酒酙滿,東家通常會說上一兩句,無非是「也沒什麼事,時長不見有點想你們了,大家一起聚聚」之類,要是東家什麼也不說,客人會催他說上一兩句,然後酒宴正式開始。每人一杯酒過後,東家開始一 一介紹客人。這時候,東家大多搖身變成組織部長,把每個人都現場提拔一番。比如派出所的協警小李就是李所、銀行的辦事員小周便是周行長、學校後勤的陳老師就是陳校長、農村鄉下來的老廖就是廖書記、自由職業者立馬成了雷總吳總偉總鋒總……諸如此類。一個桌子上,副科、正科,副處、正處,局級比比皆是,全是領導,雖沒封上廳級國級,大家也不客氣。不認識的,還相互點點頭,表示知道了、認識了,非常自然。很明顯,大家對東家的介紹很滿意。偶爾極個別的會謙虛一下,會模糊地說:「就那樣,混日子而已……」聲音小到差不多連自己都聽不見。馬上就有人說:「快了,快了,下一屆非你莫屬了……」謙虛的人聽了信心大增,很是開心。
呼市,人傑地靈,塞外名城,有草原英雄豪傑之古風。自古以來,人既善飲也豪爽,更能拍胸還能吹。通常一個酒桌上,起碼是先帶一件酒來,什麼自釀酒啊、醫各種疑難雜症的鴻茅藥酒、桑葚酒、枸杞酒啊,名目繁多。大家先是老規矩,小杯一起先喝三杯,大杯一起整三口,美其名曰「三杯通大道」,然後就開始打通關,一個不落,其次是每人再「加深」兩杯。在一些大城市喝酒是有點不文明,一般在兩圈後,東家就隨意了,不再強求每人喝多少。可是在呼市,就不行,這時候,酒量大的人就開始發揮了,提杯單打,點對點喝,滑拳過圈,不服再喝。如遇到同學老鄉戰友等,便是白的搞好換黃的,黃的搞完搞紅的,三中全會,面面俱到,老朋友,好兄弟,新朋友,一推一杯,找個話題互懟,聊項目、談人生、吹大牛……天昏又地暗、古今又中外……天上地下、無所不談!
幾番下來,每個人的酒就喝得差不多了。於是,「張局」與「李所」之間就開始交換手機號、微信掃一掃,「劉校」「周總」相約下次聚會的時間,場面異常熱烈,你兄我弟,相見恨晚,握住的手緊緊不放,擁抱起來如膠似漆……這時,就有人說:「今天已經盡興,感謝老闆,我們下次再聚吧。」下次再聚有人往往只是一說,可千萬不要當真。這時東家把握住此機會,當機立斷宣布:「我看各回各家哇!」 。往往在這個時候,中間有點身價還有點嗜好的,便命令似的補一刀:「還早,一起去KTV紅火紅火,錢櫃,好聲音還是花都,你們選。」
招計程車,約代駕,一群人就朝著歌廳飛馳而去。
到了歌廳,就是換了個環境,新思路新辦法。開唱開喝齊頭並進,歌者往往一首,獻酒的是你方敬罷我登場,四杯五杯見怪不怪,常事!哪怕你五音不全、哪怕你北腔南調,都異口同聲說你唱得好,買單買單……不唱歌者,提起酒瓶,左顧右盼,躍躍欲試,至於祝酒詞嘛,對酒神們來說是小菜一碟,有些話可能會說N遍,也有的開門見山,端起就幹,反正就是借個理由喝,那是花樣百出。興頭上,幾個大老爺們也要來個翩翩起舞,那種斯文與矜持蕩然無存。
歌吼完,差不多已是打更時刻,有講義氣的兄弟就安排第三場,吃宵夜。烤串兒、花生米、幾碟小菜,幾瓶啤酒,吃飯唱歌的情景模式又被複製,這個時候,還有戰鬥力的主就不那麼多了,結局一般都全軍覆沒,基本上是沒個機迷的了……。街上行人車輛漸行稀少,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於是,大家起身穿衣、 拎包、拿手機……出得門外,又是一番握手、擁抱,十八裡相送,難捨難分。一群搖搖晃晃的身影在燈火闌珊裡漸行漸遠……
第二天一睜眼,哎呀!腦袋疼!以後說甚也不能這麼個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