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廊坊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期間,全市旅遊工作推進會舉行。
連續多年舉辦的中國(廊坊)國際熱氣球節,已成為廊坊旅遊的知名品牌。
大廠威武屯騎行小鎮。
9月15日至16日,以「綠色⋅協同⋅共享」為主題的第三屆廊坊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在大廠回族自治縣舉行,全面展示了鄉村旅遊的新業態、新產品和全域旅遊創建的新成果。其間,全市旅遊成果藍皮書正式對外發布。
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機遇,廊坊旅遊人砥礪奮進、拼搏探索,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發展全域旅遊為方向,立足京津冀、面向環渤海、對接國際化,全力推進旅遊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推動旅遊產業轉型升級。
一路披荊斬棘,終得春華秋實。廊坊旅遊深掘資源、搭建平臺、創新機制、活化宣傳,闖出一條從「資源小市」到「產業大市」的蝶變之路,奮力推動全市旅遊實現高質量發展。
2013年至2017年,廊坊旅遊收入、人數年均增長達到25%。2017年,全市共接待遊客3379.47萬人次,同比增長25.37%,增速排名全省第2位;旅遊收入372.7億元,同比增長33.18%,增速排名全省第4位。今年1至7月份,來訪遊客1925萬人次,同比增長25%;旅遊收入213億元,同比增長33%,人數和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3位。
深掘資源、高點定位,推動廊坊旅遊業突破瓶頸跨越發展
由於自然和歷史的原因,廊坊「既無名山大川,又少名勝古蹟」,曾有人質疑:廊坊資源匱乏,發展旅遊近乎「痴人說夢」。而在廊坊市委書記馮韶慧眼中,廊坊發展旅遊擁天時、得地利、聚人和,「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2016年9月21日,廊坊市旅遊發展委員會正式成立,廊坊成為我省首批成立旅遊委的地級市,標誌著旅遊從單一部門推動向部門綜合聯動轉變,旅遊產業地位得到全面提升。
2016年9月30日,廊坊市召開首屆旅遊工作推進大會暨鄉村旅遊動員會,提出把旅遊業擺到推動廊坊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美麗鄉村、打造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位置,全力培育廊坊新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傾力打造京津冀都市城郊型鄉村旅遊的新樣板。
「每一種景物都是大自然裡獨一無二的精靈。」廊坊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鄒冠通說,廊坊地處京津之間,環渤海腹地,集平原、河水、湖泊、溫泉地貌於一身,地處農業民族和遊牧民族的交界地帶,擁有個性十足的旅遊文化資源。
利用毗鄰京津的區位優勢,廊坊深入挖掘吃、住、遊、購等旅遊要素,與京津旅遊資源錯位開發,為遊客奉獻出一道道「京津走廊」上的旅遊盛宴。
廊坊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各色美食享譽海內外。該市先後舉辦「廊坊好味道」「自駕,吃在廊坊」等美食評選活動,評選出公眾認可的廊坊「十大名店」「十大名菜」「十大名點」「十大名小吃」「十大名廚」,初步形成了廊坊的餐飲品牌體系,切實提升了市民的飲食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
作為「京津冀休閒目的地」,廊坊現代旅遊資源豐富,涉旅酒店業更是蓬勃發展。近年來,廊坊市旅遊委組織開展「十佳旅遊飯店」「最美民宿大賽」等活動,鼓勵企業提高服務質量,改善軟硬體條件,打造了一系列「涉旅酒店」品牌。
「第一城」的皇家氣派,「白塔寺」的肅穆純淨,「林棲谷」的返璞歸真,「茗湯溫泉」的養心寧靜……依託現有資源,廊坊先後舉辦了鄉村十美景、精品景區評選等一系列活動,打造休閒「樂遊之地」。
運河風情體驗區、永定河田園觀光區、窪澱生活休閒區——廊坊整合各地旅遊資源,將全域劃分為三大特色主題旅遊區,制定了多條精品旅遊路線,塑造風格獨特、定位清晰的城市旅遊形象。
大廠的景泰藍、固安的柳編、安次第什裡的風箏、大城的紅木家具、永清的核雕……立足本地資源,廊坊通過賽事、評比活動,不斷深挖旅遊商品潛力,打造廊坊旅遊商品品牌,推動旅遊商品開發與管理,擴大旅遊購物消費。
幾年間,廊坊逐步梳理形成了「1134」旅遊品牌體系——1個主題口號「京津樂道綠色廊坊」、1個發展定位「京津冀休閒目的地」、運河風情(三河—大廠—香河)、永定河田園(永清—固安—安次—廣陽)、窪澱文化(大城—文安—霸州)三大特色主題旅遊區和影視文創、鄉村休閒、溫泉養生、騎行競技四大旅遊品牌。
對接京津、錯位發展,打造京津冀都市城郊型鄉村旅遊新樣板
驅車沿大香線大廠段向東拐進鬱鬱蔥蔥的陳府鄉村旅遊片區,穿過田間樹林、河流小溪,田園風光與人文建築一一呈現,這裡是京東有名的鄉村旅遊特色景點。
走進國家3A級旅遊景區——紫圖生態莊園,觀光採摘、戶外拓展、農耕體驗、兒童娛樂等遊樂項目在這裡應有盡有。總經理王立松告訴我們,這裡過去是一個苗圃基地,2015年轉型發展旅遊業以來,莊園每年收入增長都在50%以上,一年接待遊客約30萬人次,其中大半來自京津。
多年來,廊坊旅遊的發展始終伴隨著與京津對接的逐步深入——「廊坊號」高鐵旅遊列車啟動開行,廊坊旅遊的戶外宣傳廣告出現在北京中心城區的公交車體、地鐵1號線上;承辦京津冀遊客河北名村名鎮首遊式活動,舉辦第三屆京津冀旅遊文化暨茶文化博覽會;組織「走進北京、相約鳥巢」廊坊旅遊推介會暨「2015美麗中國行大型採風活動之廊坊篇」、大型旅遊圖片展走進京津等活動……京津百姓不出市就認識了廊坊,心嚮往之。
香河縣唐通線安運橋下,三三兩兩的漁船泛舟在大運河裡,漁民們朝著波光粼粼的河面撒下漁網。來這裡釣魚的,廊坊、通州、武清三地的人都有。運河西岸,由中信國安投資有限公司與香河縣政府以PPP模式合作建設的北運河香河段生態綜合整治項目一期部分工程已完工,形成運河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北段,主要流經北京通州、河北香河、天津武清等地,全長140多公裡。「十三五」期間,三地加大北運河段綜合改造,協力推進「通武廊運河旅遊帶」建設,共同推出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旅遊線路。
近年來,廊坊先後與北京市西城區、石景山區、通州區和天津市津南區、西青區、薊州區等地建立區域旅遊聯盟。作為連接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區,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更以旅遊合作為突破口,創新舉措,深化合作,大力推進京津冀旅遊協同發展試點示範區建設。
2017年3月23日,以大運河為紐帶的「通武廊旅遊合作聯盟」正式成立,加快推動京津冀旅遊協同發展試驗區建設。2017年9月27日至29日,三地以「攜手通武廊,暢遊北運河」為主題,共同舉辦了通武廊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發布了《通武廊旅遊合作聯盟(廊坊)宣言》,拓寬了三地旅遊合作渠道。
此外,廊坊從2014年起率先發起並大力推動京津冀旅遊一卡通,目前在京津冀區域發行量超過100萬張,加盟商家突破千餘家、景區300餘個、涵蓋旅遊線路上千條。
改革機制、創新業態,拓寬「旅遊+」,激發旅遊業發展巨大活力
百輛房車浩浩蕩蕩,排成一隊行駛在鄉村公路上——9月7日,以「攜手京津冀自駕遊廊坊」為主題的首屆「京津冀(廊坊)自駕遊與房車露營大會」在固安開幕。作為2018年廊坊旅發大會的前期預熱活動,京津冀三地旅遊部門在會上攜手發布《京津冀自駕旅遊發展共識》和一系列自駕線路,成為發展京津冀旅遊新業態的一次有益嘗試。
「要持續深化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足『旅遊+』文章!」9月16日,在「加快發展全域旅遊,助力建設美麗廊坊」全市旅遊工作推進會上,廊坊市市長陳平明確要求,有效整合旅遊與文化、會展、農業、工業、體育、航空等各種資源,全面構建特色化、多元化、品牌化的旅遊體系,帶動各類社會資本興辦旅遊項目、做強旅遊企業。
初秋時節,氣候宜人。前來廊坊市遠村現代農業園區觀光休閒的遊客日漸增多。「採摘瓜果蔬菜、溫泉水上樂園戲水、馬場學騎馬……沒想到一個小村子有這麼多名堂!」來自天津的遊客王春林說。
經過多年培育,廊坊市以滿足京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進現代農業與鄉村旅遊融合發展,走出一條「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鄉村振興、綠色發展之路。2017年,廊坊市現代農業休閒園區實現總產值233.34億元,吸引京津等地遊客近千萬人次,帶動13.25萬農民增收,園區農民年人均收入高於當地平均水平50%。
不斷擴大「京津樂道,綠色廊坊」的品牌效應,廊坊組織開展了系列創新行動,推出了一首旅遊主題歌曲、一部旅遊宣傳片、一部旅遊微電影、一套旅遊明信片、一套旅遊叢書、一張手繪地圖、一張全域旅遊地圖、一對吉祥物,構成了廊坊旅遊元素標誌體系,全方位、立體性展示了廊坊的區域之美、環境之美、精神之美。
鄉村旅遊創客大賽、拍客大賽、京津冀攝影展、微信攝影大賽、旅遊產品策劃創新大賽、京津冀廣場舞大賽……在廊坊市旅遊委推動下,各種主題節慶活動、品牌賽事輪番登場,為廊坊旅遊的宣傳推廣搭建了平臺,使廊坊在京津冀地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深化政企合作,廊坊市旅遊委利用專項資金與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合作,對入廊及域內部分加油站廁所進行新建或改造,並在加油站內設立廊坊旅遊諮詢服務中心。2018年,廊坊引入「網際網路+旅遊廁所」理念,發布「廊坊旅遊廁所微信小程序1.0版」,為遊客提供旅遊廁所導航服務,被評選為「河北旅遊廁所革命十大亮點」之一。
廊坊還創新域內聯盟合作新模式,在三大特色主題旅遊區的基礎上,成立了三大特色主題旅遊區聯盟,推出多條特色旅遊線路,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場共贏、強強聯手。該市相繼加入了「『京杭大運河』河北旅遊營銷聯盟」「京滬高鐵旅遊推廣聯盟」「京津冀魯協同發展城市旅遊聯盟」等,促進區域旅遊「一體化」進程,全面持續激發旅遊業發展巨大活力。
民生為本、惠及百姓,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旅遊發展成果
「南有濰坊民間風箏,北有廊坊宮廷風箏」。走進安次區調河頭鄉第什裡村,仿佛踏進了一個童話世界:滿目蒼翠的草叢中,大人孩子拽著絲線奔跑。湛藍的天空中,五顏六色的「老鷹」「蜻蜓」「蝴蝶」隨風飛舞。
作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什裡風箏起源於明朝永樂年間,興起於清朝乾隆年間,是中國宮廷風箏的代表。以風箏為媒,廊坊已連續舉辦四屆第什裡風箏節,成為一張靚麗的城市文化名片。目前,該市形成了以第什裡村為中心,輻射附近二十餘個村街,並擴展到周邊城鎮的產業布局,帶動加工戶3000餘戶,從業人員10萬餘人,年產風箏5000萬隻。圍繞風箏文化,第什裡小鎮已成為文化、生態、旅遊、產業四位一體的特色小鎮。
旅遊引領百業興,農業圍著旅遊轉。「廊坊近年來發展鄉村旅遊的實踐表明,旅遊業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鄒冠通說,旅遊一方面為廣大民眾提供了美好的精神產品為民生的精神需求服務,另一方面又為偏僻鄉村的農民提供了參與經營旅遊、服務旅遊的就業機會。
今年3月31日,「暢遊家鄉⋅廊坊人遊廊坊」旅遊惠民主題活動正式啟動。這是由廊坊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和各縣(市、區)政府主辦的首次大型旅遊惠民活動,涵蓋了全市40餘家國家A級景區及相關旅遊企業,讓廣大群眾共享廊坊旅遊成果。
從今年4月1日到年底,廊坊市景區全部以打折、降價等優惠形式向市民開放。今年5月份被確定為「暢遊家鄉⋅廊坊人遊廊坊」旅遊惠民主題活動「免費月」,市民可憑有效證件在境內各大景區免費遊覽。該市還推出「廊坊旅遊優惠年卡」,群眾持卡在全市各大景區享受全年門票優惠。
邁向優質旅遊,開啟美好生活。截至2018年9月,廊坊全市國家A級以上景區較2013年增加了13家,旅行社增加了8家,工農業旅遊示範點增加74家。「發展旅遊業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抓手,是提升廊坊城市整體形象的重要舉措。」馮韶慧介紹,廊坊今後將繼續大力實施旅遊產業化戰略,推進全域旅遊和產業融合發展,以規劃為引領,以景區為載體,以新業態項目為核心,以戰略投資者為支撐,把旅遊業打造成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建成京津冀重要的休閒目的地,在全省率先建成旅遊強市。(文/圖:陳靜、張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