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模式對中國醫藥零售的參照:醫藥嚴格分開,專業藥房和藥妝店...

2020-12-11 動脈網

由於具有相似的人口結構及發展背景,日本經濟發展之路一直是國內學習研究的重點,其政策制定、技術積累和產業發展過程對於中國經濟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大環境之下,日本醫藥行業的發展歷史也是國內學習的重點。

其全民醫保制度與中國類似,倡導醫藥創新、壓縮流通環節利潤、鼓勵醫藥零售多元化經營等措施造就了今天日本高質量的醫藥工業水平和完善的醫療醫藥服務供給。

聚焦到醫藥零售環節,國內醫藥零售產業似乎也在走日本醫藥零售產業發展之路。

動脈網對日本醫藥零售產業進行了簡要梳理,並結合當下國內正擬推行的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制度,對未來國內醫藥零售產業的發展趨勢予以預判。核心觀點如下:

1.日本醫藥分開執行非常徹底,約有70%左右的處方是在醫療機構之外完成配藥的。對於正在執行「醫藥分家」的中國醫改來說,這是一個具有指導性意義的數值。

2.日本醫藥零售機構分為調劑藥房和藥妝店,前者相當於從醫療機構剝離的藥房,主要售賣處方藥和醫保藥物,後者售賣非處方藥和一般商品。在醫藥分開背景下,國內醫藥零售業態也可能出現這種分野。

3.連鎖化是調劑藥房和藥妝店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國內零售藥店數量已趨飽和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併購整合是行業的主旋律。

醫藥分家促零售市場快速增長

與國內類似,日本亦執行全民醫保制度。個人根據不同年齡與收入繳納不同費率的保險,大致在收入的10%左右,由被保險人和僱主分別負擔一半。

產生醫療費用之後,70歲以下人口會報銷70%、70-74歲報銷80%、75歲以上人群報銷90%。

較高的報銷比例,給醫保基金的運行帶來不小壓力。於此,日本政府開始進行多元的控費方式,儘量控制醫療費用支出增長水平,降低醫保基金壓力,「醫藥分開」就是其非常重要的手段。

日本從上世紀80年開始執行醫藥分開,圍繞著「醫」和「藥」兩條主線進行。醫療方面,提高掛號費、診療費,減少藥品收入佔醫療機構和醫生收入比例;同時設立處方調劑費,使醫生有動力讓處方外配。

藥物方面則是以醫保支付為抓手,對藥品出廠價格進行幹預。

一般是每兩年一次對藥價進行談判,談判標準是以市場基準價加上一定比例係數,確定新的醫保支付價格。

流通方面,雖然日本政府對於藥品流通價格不作限制,但是醫療機構和零售藥店在向流通企業採購時都會以低於基準價的價格拿貨,流通環節的加價被市場所限制,流通企業的利潤主要來源於工業企業返點和規模化經營的精細化管理。

由以上兩條路徑,日本成功實現「醫藥分開」。

日本藥劑師協會的數據顯示,代表醫藥分家關鍵指標的處方箋受取率從1989年的11.3%已升至2015年的70%。(處方箋受取指的是調劑藥房接受醫療機構的處方並完成配藥,是醫藥分家的關鍵指標)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醫藥零售市場逐步做大,90年代初,零售藥店銷售規模還僅為醫藥終端市場的5%左右,到2000年左右達到40%,至2014年已達到54.3%,相應的,醫院、診所等醫療終端市場的規模則持續下滑。

另外,日本政府還通過引導市場對仿製藥的使用來進一步實現控費的效果。

2016年,日本政府提出2017年仿製藥使用需達藥品終端市場70%的目標,至2020年,這一數字還將提升至80%。這意味著藥品市場的利潤進一步被壓縮,醫藥分開的意願更強。

國內執行醫藥分開的背景與日本類似——出於醫保控費的要求,所走的路徑也相差無幾,比如北京醫改執行的醫療服務價格提升、藥品陽光採購,以及上海、廣東等地開展的集團採購。

這些都是為全面的醫藥分開奠定基礎,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國內目前尚無類似於日本調劑藥房的醫藥零售機構,對處方的承接能力還很差。

調劑藥房和藥妝店等量齊觀

前面已經提到,日本的醫藥零售業態分為兩種類型。調劑藥房負責醫保藥品、處方藥品的售賣,藥妝店則主要銷售OTC藥品和化妝品、日化產品等一般消費品。

從規模上來說,二者可以說是等量齊觀。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2015年日本調劑藥局市場規模約為7.2兆日元,藥妝店市場規模約為6.1兆日元。(註:兆=萬億)

雖然規模相差不多,但是在市場結構上,還是有非常大的差異。調劑藥房市場集中度低,而藥妝店市場集中度高。

同樣據厚生勞動省數據,2015年日本調劑藥房的數量為5.7萬家,排名前十企業的店鋪數量合計為5100多家,佔比不到10%;從銷售上看,排名前十的調劑藥房銷售額合計1萬億日元,市場份額也僅為14%左右。

日本排名前十調劑藥房銷售情況(2015)

數據來源:Mac-advisory、東方證券研究所

與之相比,藥妝店排名前十的企業店鋪數合計約9700家,佔總數1.75萬家的60%左右,市場規模為3.67萬億日元,佔比為61%。

日本排名前十藥妝店銷售情況(2015)

數據來源:Mac-advisory、東方證券研究所

調劑藥房市場集中度低的原因在於,在日本政府藥價調控下,處方藥的利潤率被大幅壓縮,導致調劑藥局這一經營業態的市場規模增長較緩,限制了大企業的利潤空間,阻礙其進行併購整合。

另外,調劑藥房一般與醫院有協約關係,形成利益聯盟,對外來者也有一定的防禦作用。

不過,在利潤率被進一步壓縮的情況下,部分單體調劑藥房經營日漸難支,逐步推動行業的規模化。2016年,有超過1000家調劑藥房被併購,也預示著日本調劑藥房格局將發生變化。

藥妝店市場集中度高,與其經營產品的類型不無關係,其經營產品主要為OTC藥品、化妝品和日用雜貨,類同於快消品行業,需要對顧客進行持續的營銷活動。而連鎖化經營保證了營銷活動的一致性和連續性,越是規模大的企業越容易形成品牌認知。

政策對調劑藥房和藥妝店這兩種經營業態的發展也有較大影響。最近一次大的調整是2009年頒布的《修正藥事法》。

該政策將原有的藥品銷售監管體系簡化,藥品被劃分為處方藥、非處方藥製劑和一般用藥品。

一般用藥品放開了對藥師執業的要求,註冊銷售員即可銷售,較大程度擴大了醫藥零售的靈活性,對醫藥零售發展有直接的推動作用。

在政策及市場推動下,調劑藥房和藥妝店也走向了不同的發展模式,調劑藥局更加專注於處方藥和藥事服務能力的建設,並逐漸發展出輕醫療服務,專業化能力更強。

而藥妝店則向著大健康產品和快消品方向發展,如排名第一的藥妝店松本清在東京開出了全新門店Beauty U,嘗試不同於藥妝店中藥品、化妝品、食品混合經營的模式,全面進軍化妝品行業。

松本清進軍化妝品行業也給日本藥妝產業帶來了新的思考,即利用此前建立的品牌優勢進入消費品行業,多元化經營模式更進一步。

國內醫藥零售發展將走日本之路

從國內醫藥零售行業現狀來說,與日本市場有不少相似之處。

其一是受政策影響,醫藥逐步分開,零售藥店需要承接處方延展;醫保控費壓力仍在,醫藥終端市場規模將保持較低增速,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其二是市場飽和度非常高,需要進行內部資源整合,以及多元化經營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藥妝、商超化是潛在的延展路徑。

按食藥監統計公報,截至2016年11月底,零售連鎖企業門店數為22.07萬家,零售單體藥店數為22.63萬家,合計44.7萬家,單店覆蓋人群約3100人。

發達國家藥店飽和度標準為單店/2500人,日本約為單店/1700人。考慮到中國城鎮化率高,人群集中居住,中國醫藥零售門店數已經趨於飽和。

實際上,一個稍微理性的讀者到市場上轉一圈回來,也肯定會認同這個答案,在區域中心城市幾乎每隔200米就有一家藥房。

但同時,與日本調劑藥房市場格局類似,國內醫藥零售市場的集中度並不高。

據商務部數據,2016年國內銷售前100位的藥品零售企業門店總數為5.43萬家,佔全國門店數12.2%;銷售額為1070億元,佔零售市場總額29.1%;排名前三的零售企業市場份額僅為6.7%。

國內大型醫藥零售企業數據概覽

數據來源:東方證券

所以近年的行業政策,都致力於推動醫藥零售連鎖率提升。

如「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到,到2020年,藥品零售連鎖率應達50%以上;而日益嚴苛的監管環境和產業環境也令單體及小規模連鎖樂於投身巨頭懷中,加盟或被併購成為非常經濟的出路,這些都將助力行業集中度提升。

在大的政策導向之下,實際上還有一條較為「隱形」的政策容易被市場忽略,那就是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

該提法始見於2012年,商務部市場秩序司發布的《零售藥店經營服務規範》提出,對藥店實行分類分級管理,按營業面積、藥學服務能力、藥品供應能力、人員配備等對零售藥店進行等級評定。

可以明顯看到,該提法與日本「藥事修正法」的相似之處。之後,北京、湖北、山東等地陸續頒布試行辦法,但未在全國範圍推開。

「2017年醫改任務清單」提出:試行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鼓勵連鎖藥店發展,探索醫療機構處方信息、醫保結算信息與藥品零售消費信息互聯互通、實時共享。這意味著監管層意圖在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的基礎上,更希望強調其與處方外流、醫保對接的聯動,對醫藥零售行業未來發展影響深遠。

那麼未來國內醫藥零售行業是否也會走向日本模式呢?即醫藥嚴格分家,專業藥房和藥妝店平行發展,連鎖化成主流。目前看,這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參考資料

東方證券-醫藥生物行業深度報告:處方外流促進藥店增量提升,監管升級和資產證券化帶來存量整合

華創醫藥日本醫藥生物行業觀察(第6期):醫藥流通,承載未來

文|高康平

★院內護工產業:一二線城市已形成產業化,參與企業尚需規範,市場有待監管

★醫療雲推不下去,是水土不服,還是沒找到問題的根源?

★醫療健康產業基金三年數據解讀:近160支基金擬募資超2400億元,部分已募資完成並參與項目

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現的採訪數據均由受訪者提供並確認。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相關焦點

  • 蘇寧、屈臣氏和萬寧入侵醫藥零售,便利店會構建新的購藥場景嗎?
    日本的藥妝店模式是否能被國內複製?說到便利店賣藥,就不得不提到中國的鄰國日本。日本成熟的藥妝店體系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國內零售藥店的未來發展方向。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執行醫藥分開,並在之後的三十年中處方箋受取率(表徵處方外流效率)迅速提升,從1989年的11.3%提升至2015年的70%。
  • 叮噹快藥推AI機器人智能藥房 啟動醫藥健康新零售戰略
    8月28日,叮噹快藥在北京舉行「828叮噹健康節」發布會,宣布全面啟動醫藥健康新零售戰略,完成叮噹智慧藥房的3.0升級,並通過特色的「AI+醫藥」叮噹大白機器人,為用戶提供更個性的智能健康服務。  最近一年以來,新零售概念成為了各大行業的熱門話題,但在網際網路醫藥領域,目前仍然沒有真正落地的項目。
  • 從成功的日本藥妝店尋找中國藥妝店的軟肋
    由於國家政策的限制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國內,特別是大城市的醫藥零售連鎖企業的藥品銷售普遍不景氣,如何發展非藥品領域的經營業務,成為了眾多醫藥零售企業領導者所關心的問題。這其中,美容健康類商品的市場由於其巨大的發展空間而備受關注,而相關的「藥妝店」也成了目前醫藥零售領域一個非常熱門的名字。
  • 日本藥妝店的發展歷史及商業模式
    日本藥妝店發展歷史    (一)限制競爭    1961年在日本實現了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因醫療用醫藥品中颳起一陣跟進風,一般用醫藥品也開始一場激烈的銷售大戰。1963年實施醫藥品和化妝品的維持轉售價格制度,這是只為關乎人們健康和生命的醫藥品,試圖從賤賣或甩賣中保護其質量。
  • 日本的藥妝連鎖遍地開花,這種商業模式有沒有前途?
    原因在於目前的中國還缺乏這種商業模式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比如醫藥分開、以及化妝品進入醫藥零售渠道。而且這種複合型連鎖經銷,在中國會遭遇各種各樣繁瑣的行政障礙。在日本,藥妝店是很紅火的生意。來日本出差或旅遊的朋友,幾乎無一例外地會去藥妝店買些東西帶回國。筆者經常被一些在日本藥妝店有愉快購物經驗的企業家詢問,能否把這一商業模式複製到中國去。
  • 醫藥電商來了,連鎖藥店還是好生意嗎?
    醫療醫保消費「網際網路+」政策將常見病、慢性病「網際網路+」複診服務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探索推進定點零售藥房配藥直接結算,導致零售藥店客單量持續增加,特別是含處方藥的客單量。從集中度來看,由於醫保控費日趨嚴格,不規範、亂刷醫保的小藥店加速出局,有利於更為規範的上市連鎖藥店加速行業整合。
  • 廣東連鎖藥店:醫藥零售連鎖經營的未來趨勢展望
    廣東省的連鎖藥店,自1995年中聯大藥房成立之日起長期扮演著中國連鎖藥店發展的先行者、領跑者和革新者角色,廣東湧現一批如海王星辰(需求面積:60-120平方米)、大參林為代表的大型連鎖藥店龍頭企業。   廣東藥店,醫藥零售連鎖化發展的先行者   20世紀9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廣州,出現了最早的連鎖藥店。
  • [公告]上海醫藥:2018上海醫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公司在院內供應鏈延伸服務、第三方物流服務、藥品直送服務、進口藥品一站式服務、藥庫信息化管理和臨床支持服務等創新業務模式方面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公司零售銷售規模居全國藥品零售行業前列,零售業務覆蓋全國16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品牌連鎖零售藥房超過2000家。
  • 醫藥連鎖零售行業喜迎新星 健之佳上市募投項目成最大亮點
    健之佳,全稱為雲南健之佳健康連鎖店股份有限公司,是雲南地區排名靠前的知名連鎖醫藥零售企業。而此次選擇將上交所主板作為進軍資本市場的登陸點,也可以看出健之佳自身的優質與自信。  據了解,自成立以來健之佳主要從事藥品、保健食品、個人護理品、家庭健康用品、便利食品、日用消耗品等健康產品的連鎖零售業務,並提供相關專業服務。
  • 藥妝店潛力無限
    由於國家政策的限制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國內,特別是大城市的醫藥零售連鎖企業的藥品銷售普遍不景氣,如何發展非藥品領域的經營業務,成為了眾多醫藥零售企業領導者所關心的問題。這其中,美容健康類商品的市場由於其巨大的發展空間而備受關注,而相關的「藥妝店」也成了目前醫藥零售領域一個非常熱門的名字。
  • 阿里健康1.89億入股德生堂 醫藥新零售棋盤再落一子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韓靜 昨日(12月24日),阿里健康宣布,公司間接全資附屬阿里健康(中國)與目標公司甘肅德生堂醫藥科技集團及現有目標股東訂立增資協議。據了解,德生堂及其運營附屬公司主要於中國以自營及特許藥房從事醫藥零售連鎖業務及醫藥電商業務。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德生堂及其運營附屬公司於中國經營逾540家藥房。2016年度及2017年度,德生堂分別實現稅後純利約5478.42萬元及6139.33萬元。於2017年12月31日,德生堂的綜合資產淨額約為2.98億元。
  • 這家300年老字號藥房,現在變成年輕人愛逛的藥妝店
    如今中國消費者赴日旅遊時必逛的藥妝店,就是這麼誕生的。現在,上海的一家老字號藥店也在嘗試著這種模式。上海四川北路1276號的雷允上藥房,已經開門營業近70多年,它前身是上海第五醫藥商店。但如果你最近再來到這裡,會發現它已經大不一樣。過去藥店櫃檯式的陳列方式全都被五至六排開放大貨架取代,像是在日本藥妝店裡那樣,你會立即置身於一排排化妝品、洗髮水或者零食之中。
  • 籤約何政軍代言 111醫藥館品牌戰略再升級
    近日,著名影視明星何政軍籤約北京壹壹壹商業連鎖有限公司(品牌名「111醫藥館」以下簡稱)代言「網際網路+」醫藥連鎖品牌111醫藥館。在著名影視明星何政軍的強大影響力帶動下,111醫藥館將加速引領藥房零售新渠道,開展全國藥房生態布局,與熱衷醫藥事業、意向投入大健康產業的城市合伙人共建藥房新生態。
  • 藥妝店再掀新熱潮?對此你怎麼看?
    「藥店+藥妝」並非新業態模式,在藥品零售行業二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藥店竭力尋求藥妝店的可行路徑,但受政策和市場環境影響,藥妝店一直處於「不慍不火」狀態。2020年下半年,短短數月內,國內多家連鎖藥店先後布局藥妝店,是巧合還是藥妝回歸藥店找到了新的發展契機?布局「藥妝店」今年5月,上海首家雷允上藥妝店在四川正式開業。
  • 格局生變 醫藥零售行業的第二波上市潮來臨
    尋求自主上市和被收購曲線上市兩種方式讓醫藥零售行業的第二波上市潮來臨。今年以來,健之佳、養天和、漱玉平民大藥房紛紛更新招股書,謀求資本市場;西南地區連鎖藥店龍頭企業四川正和祥健康藥房連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正和祥」)等公司通過被上市公司收購,曲線上市。中小連鎖藥店自尋出路,而蘇寧等巨頭的進入讓存量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中國郵政旗下的藥店正式開業,蘇寧易購布局實體藥店……醫藥零售行業的格局儼然生變。
  • 健康商業模式開啟藥店多元化之門
    事實上,從去年商務部接管藥品流通行業並宣布今年要制定新的行業發展規範時,業內對醫藥流通行業規劃整體框架的預想中,零售藥店的多元化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領域和課題。  需要指出的是,藥店多元化的形式,主要包括經營品類的多元化,服務領域和服務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資本的多元化。
  • 北京壹壹壹商業連鎖有限公司:新零售時代的藥房生態創新與布局
    項目二: 三到服務: 在網際網路時代,111醫藥館通過信息數位化技術,重新定義藥房:將藥師、醫師、護士、健康達人和社區居民做無縫連結,打造以線下藥房為體驗中心的藥房生態。每一家藥房都是一個大健康場所,讓居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優質、專業、溫馨的「三到服務」,實現讓健康離顧客更近。
  • 商業模式的奧秘—醫藥連鎖業態的核心競爭剖析
    鑑於商業模式的相似性,我們將連鎖醫療服務、連鎖藥店定義為醫藥連鎖業態,涵括眼科醫院、口腔醫院、體檢中心和零售藥店四大類,對應標籤公司分別為愛爾眼科、通策醫療、美年健康,及連鎖藥店四大上市公司:益豐藥房、老百姓、大參林、一心堂。
  • 2016年全國醫藥連鎖企業排名前十強 國大第一
    受中國醫藥行業高速發展和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的影響,中國藥品零售市場發展迅速,連鎖企業不斷擴張,藥店數量持續增加。  醫藥連鎖經營作為一種先進的營銷經營管理模式,與傳統的醫藥商業購銷為一體的經營方式的本質區別在於它的進貨與銷售職能是分離的,尤其是集約化配送模式,是產生規模效益、降低單位產品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 這家300年老字號藥房,現在變成年輕人愛逛的藥妝店|上海買吃逛
    如今中國消費者赴日旅遊時必逛的藥妝店,就是這麼誕生的。現在,上海的一家老字號藥店也在嘗試著這種模式。上海四川北路1276號的雷允上藥房,已經開門營業近70多年,它前身是上海第五醫藥商店。但如果你最近再來到這裡,會發現它已經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