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都免不了要逛茶城,看看行業動向,拜訪一下老朋友,找找新茶器,小物件什麼的,或者乾脆就只是溜達散散心,和逛公園差不多的意思。
我最初學茶期間喜歡穿一些奇裝異服,為的是讓商家對我記憶深刻,這樣會多些方便,儘快混熟。
曾經有個店鋪的老闆,高價請來一位成功學大師授課,那大師出場之後我先做了一件事兒,就是走下臺來親手給每一位觀眾發名片,略作寒暄,折騰了半天之後才回到臺上,鄭重的說道:今天要講的成功法則第1條就是要努力的讓別人記住你。
我有時候會上午去,下午再去,可沒幾天,茶城裡都知道有我這麼一號人了,去誰家坐坐都不介意,甚至也不問要買什麼了,或許以為我是新來的商戶,甚至茶商呢。
有一年我去北京馬連道看市場,閒逛中遇到喜歡的東西,也就順手買了下來,可是總需要表明經銷商的身份,囉嗦很多話,怕被當成零售,可是買的又少,場面總是有些尷尬,被懷疑冒充身份,直逛到了第3天,我就乾脆拎著個大袋子,裡面鼓鼓囊囊的放些紙盒子,這回走到哪家,也不用說什麼,就直接給我最低的拿貨價了,看著自己的這身行頭,也覺得看上去是來批貨的。
後來去廣州芳村等全國茶葉市場考察,也採用了這種方法,確實是節省了不少時間。
茶城光顧的多了,我發現了一個現象,往往貨好的,一般都不怎麼熱情,熱情的一般都想著怎麼賓縫,大茶城裡一般是最頂層或者地下室裡主做批發,地點位置越好的,價格越高也不好講價,多走幾步,甚至會在拐角處或者最往裡的商鋪裡能發現好東西,另外站在店門口問價格,和坐在屋子裡講價會有很多不同;一腳門裡一腳門外的,保持價格如果不滿意,抬腿就走的架勢,那就很容易獲得最低報價。會買完東西走遠點,回頭再看看那銷售人的表情,就能知道剛才是否被宰或者講價太狠,被人不喜。
近些年也不怎麼去茶城逛了,供貨廠商趨於穩定,小東西工作室裡也裝不下了,加上事情比較多,難得去茶城裡走一圈,前年去了個新開的茶城,那茶城像個大胡同,兩邊都是玻璃隔斷著的商鋪,很是整齊劃一,一進門,兩邊的商戶就紛紛的探出身子來招手致意,嘴裡說著:進來坐坐,看看需要要啥茶葉。還有遠處的一邊擺著手,一邊拋媚眼,嚇得我一哆嗦,很是有些不適應。這時候我深刻領會到:這茶葉不好賣了。
近些年茶商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茶友的增長,各地茶城雨後春筍般增長,像西安這樣的一個不怎么喝茶以酒為主的北方城市,就有10多家大型的茶城,還不算零散分布在街頭巷尾的那些茶店,競爭的激烈,可想而知啊。
最近又去逛了個茶城,發現招手的少了,或者空著屋子,或者默默的喝茶,似乎一些人已經絕望了,這看的我很是心酸,回來跟行內人提起,對方說我可能是去的太早了,現如今上午的時間茶城裡就是這樣,聽到這話我才有些心安……
喜歡本文的歡迎點讚收藏和轉發,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