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吞麵,一種傳統的廣東小吃,近幾十年在香港發揚光大。我敢說,雲吞麵的地位在廣東小吃範疇內,等同於點心、粥品,三者可以說不分伯仲。換成了西方的餐飲,雲吞麵應該等同漢堡包、pizza的地位。相同之處都是較為平價的食物,但要弄得美味,對材料及烹調手法卻須要一定的技巧。雖然說價位便宜,但也有平價及較為貴价之分別,差別當然在於素質、味道及所採用的食材或原材料。
論雲吞麵的素質,在香港應該以麥奀一系及何洪記一係為翹楚。其中麥奀已經開枝散葉、花開數家,包括麥奀雲吞麵世家、麥奀記(忠記)、麥兆記及麥明記,分別由麥奀的子女及女婿打理。一直以來,總有一些人誤會佐敦的麥文記與麥奀一系有關係,雖然她也是九龍區的雲吞麵名店,但兩者基本上沒有關係,只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勉強有一點淵源。據說,麥奀盡得老父麥煥池真傳後,一直待在廣州,直至一九五零、六零年期間,因為國內環境變遷,移居香港。初期待在叔伯輩的面檔打工,幾年後才自立門戶「麥奀記」。
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光顧中環的元祖店,這一天因為辦事來到天后,吃一個遲來的晚餐。看見在街角的兩旁分別有麥奀及麥兆記的天后分店,還沒試過麥兆記,就試試吧。
室內裝修為典型的雲吞麵店格局,沒有什麼特別。臺面玻璃下除了餐牌之外,放了一張介紹麥兆記的起源介紹,交待與麥奀的關係;牆上還掛著麥煥池的照片。餐牌上,有面、有粥,甚至腸粉、奶茶,已經超出傳統雲吞麵鋪的範疇。來「麥兆記」,當然食雲吞麵。分為大蓉、細蓉兩種份量,很有幾十年前的傳統;細蓉有四粒雲吞及一份麵條、大蓉則有五粒雲吞及份半麵條。
由於想吃多一點東西,所以只叫了一個細蓉。不知何故,這碗面只有些許韭黃,偏少。雖然沒有實際用途,但這也是正宗雲吞麵的傳統,作為名牌雲吞麵店,應該注意一下。
作為麥奀的一個分支,當然保留了雲吞麵的正宗傳統,就是將雲吞放在碗底,然後用湯匙將麵條託起,最後掏下一殼清湯。這種處理方法,保證了麵條在端到客人桌面前,不會浸在熱湯內太久變腍,影響麵條的彈牙質感。秉承正宗雲吞麵傳統,份量少;但卻用了一個較大的碗盛載,讓人感覺很大碗的樣子。其實,麵條份量少也有實際需要,確保即使吃完整碗,依然保持彈牙,不會浸腍。
其實麵條素質不差,但作為名店,再加上不便宜的價錢,麵條不合格。雖然麵條真的幼如銀絲、又沒有鹼水味,但在口中細嚼,欠缺彈牙、嚼勁、蛋香,偏腍身。湯底味道偏鹹,大地魚乾的甘香、鮮味也不太明顯。雲吞細細粒,一口一隻,同樣維持了傳統正宗。採用全蝦作為餡料,蝦肉鮮甜,但蝦籽及大地魚乾蓉份量不夠多,稍欠鹹香。雲吞素質也只是一般。
另外叫了一碗柱侯牛腩河,作為廣東麵食的其中一個主打,外觀相當對辦。份量也明顯較雲吞麵多,可以填飽肚子。河粉素質竟然較廣東全蛋面優勝,相當軟滑。吸收了柱侯牛腩汁的湯底,更加美味。雖然只有四件牛腩,而且又細細件;但牛腩炆煮得夠腍、肉質軟而無渣、充滿牛味,加上柱侯醬的濃香;這幾件牛腩竟然又勝過雲吞。
這趟用餐出乎意料的竟然是牛腩河勝過雲吞麵。感覺有點怪怪的,好像是破壞了麥奀一系的金字招牌。或許有空要找一天來去重新試試麥奀系的其他三家分號,了解一下是否雲吞麵的味道已經全面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