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剛經》的結尾部分,佛陀說出了一個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很多人認為這裡的「有為法」指的是有為的(修)法,其實這是不對的。佛陀真正說的有為法,其實指的是五蘊。
佛陀講法幾十年,對於眾生的概念一直都是:眾生都生存在五蘊的糾纏中。這也是佛陀傳法的核心要義之一。認為只要眾生脫離了五蘊的控制,就能做到究竟涅槃。
但是要做到脫離五蘊很難。因為五蘊不是恆久不變的。而是自無始以來,眾生在自己生命的長河當中,反覆地在增強這個東西。所以,眾生才會變得越來越難以「度化」。
不僅是人受五蘊的控制,整個娑婆世界也因為五蘊的增強,由一個美好的世界,逐漸地變成五濁亂世和現在的末法時代,最終還會走向空無。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變化,起因就是五蘊。只有改變掉五蘊,眾生才能起到被度脫的作用。
佛陀認為,人脫離了五蘊後,會達到一種「無無明,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也是佛陀度人的核心所在:脫離五蘊的控制,讓人遠離各種惡趣。
但是人在五蘊當中,嘗到了五蘊帶來的「快樂」,甚至於「幸福」,再讓他去脫離五蘊,就很難做到。比如當一個人得到什麼的時候,很難想到有朝一日會失去它。即使有的人明白有朝一日會失去,但是得到什麼東西時,那種給人帶來的短暫精神刺激,也讓人覺得,「這樣才是幸福的,這樣才是真正的人生。」
對於這種狀態,其實一切都會成空。並且,在佛陀看來,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不可自我控制的。這種短暫,是與佛的無量壽來對比的。用無量壽來看,人的一生與之相比,就如朝露,太陽一出即無。甚至如電閃過,就這麼短暫。但是每個人都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他覺得人生百年,還是比較漫長的。
針對這種想法,佛陀就說了這麼一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意思就是要脫離五蘊這種有為法,因為它們是不實的,最終會讓人一無所有。
因為人越執著於五蘊帶來的快樂,五蘊控制他就越牢固,最後在成住壞滅空的規律之下,走向空無。只有跳出五蘊的控制,才能跳出成住壞滅空,從而成為一個像阿彌陀佛一樣的生命。即使過無量劫,也會依然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