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是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佛教經典之一。雖然本經書僅僅五千多字,卻是佛教中最有名氣的一部經典,常常誦讀《金剛經》可以幫助人看破人生,放下煩惱,幫助人破除我執、我見;所以,在讀經本書上不能「死讀」,但要理解其中真義,慢慢細品其中深意。《金剛經》裡面的一些經句經常反覆,有些拗口,一般人覺得有些繁瑣,有的地方不好理解,因其含義深遠,是幫助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特別需要耐心領悟。
今天和大家分享其中一名經典名句,共同感悟佛法智慧,有不妥的地方,敬請指教: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首先在這裡指出「有為法」與「無為」是相對的;根據南懷瑾大師的解釋,無為就是涅槃道體,形而上道體;「有為的」是形而下萬有,有所作為。這裡面蘊含著很深的佛教哲學思想,南懷瑾大師繼續解釋:「一切有為法如夢一樣,如幻影一樣,電影就是幻。泡就是水上的泡沫,影指電影、人影、樹影等。佛經上譬喻很多,夢幻泡影、水月鏡花、海市蜃樓等」。
佛用譬喻的修辭方法來說明一個深奧的哲理;譬喻是古代人常運用的修辭法,就是借用聯想力,找出與所要描寫的對象有類似特點的人,事,物來比喻說明,表達一個更富有哲理的內涵。比如,《聖經》中的耶穌,曾經給門徒就講了很多譬喻,如撒種子的比喻、僱主的比喻、蕩子回頭的比喻等。
那麼,如何理解上面那句佛經?
意思是:「一切由條件構成的現象,都是虛幻的,好象夢幻泡影,好象露水閃電一樣,應該這樣看待這個世界」。南懷瑾大師在《金剛經說什麼》中也清楚指出,佛用夢幻泡影的譬喻來講「空」,告訴我們,世間一切事都像夢一樣,是幻影。這句解釋再簡單不過了。
有人解釋說,「一切有為法」涵括了所有身心、內外的一切現象。「法」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現象,而「有為」是指由因緣(意思是條件)構成的。也就是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是由因緣和合而成的現象、事物,不過都是暫時的,如同夢幻泡影一樣不真實。因為事物是由條件構成的,所以一旦事物存在的條件消失了,事物也就消失了。比如,花草依賴水與陽光或其他因素生長,沒有水與陽光,花草就得不到生長;同時,花草早晚會凋零,因為它本身的短暫性,可朽壞性。由此聯想到宇宙萬物,其實都一樣,這一切都是短暫的,虛幻的。說的很有道理,世界萬物既是「真的」又像南懷瑾大師說的,它們又不真實永恆的存在,仍是虛幻的。
簡單來說就是:一切皆是虛妄。
既然一切都是虛妄,都是空,為什麼還要修行,還要度呢?佛教說修行的目的是從無邊業海,痛苦輪迴得了擺脫,要想能度到彼岸,必須在現實放下世間一切有無法,個人的自私、欲望、貪婪、自我等,放下自我為中心,把自己放空,與大自然合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角度與心態來生活;正如南懷瑾大師所講的,《金剛經》裡在講「空」並不是最終於目的,也不是讓你成為「空」,而是告訴你認識萬物的正確方法:懷著視萬物為「夢幻泡影」的心態來生活,不要執著,不住;生活在物質世界,夢幻中,每人的心要「不住」, 要在夢幻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重點在這裡。
南懷瑾大師說,宇宙萬物屬於短暫的「存在」或「有」,不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殿,應作如是觀」。的確如此,除此之外,其實還有永恆的「存在」。(再此不作更多討論).所以,當我們牢記上面那句經典經文的時候,會對眼前一切事物看得很淡,生活會就得更輕鬆,暢快。要想活得更自由,灑脫,就必須放下對一切「有為法」的執著,以「宇宙萬物變化莫測,此皆是無常虛幻」之角度來面對一切,內心以此常作觀照,反思人生,才得以從事物中解脫,不被情感、物質等所束縛。
以上是個人的觀點,如有錯誤之處,敬請指出,歡迎下方留言評論,謝謝關注「育人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