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2020-12-13 育人愛主

《金剛經》是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佛教經典之一。雖然本經書僅僅五千多字,卻是佛教中最有名氣的一部經典,常常誦讀《金剛經》可以幫助人看破人生,放下煩惱,幫助人破除我執、我見;所以,在讀經本書上不能「死讀」,但要理解其中真義,慢慢細品其中深意。《金剛經》裡面的一些經句經常反覆,有些拗口,一般人覺得有些繁瑣,有的地方不好理解,因其含義深遠,是幫助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特別需要耐心領悟。

今天和大家分享其中一名經典名句,共同感悟佛法智慧,有不妥的地方,敬請指教: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首先在這裡指出「有為法」與「無為」是相對的;根據南懷瑾大師的解釋,無為就是涅槃道體,形而上道體;「有為的」是形而下萬有,有所作為。這裡面蘊含著很深的佛教哲學思想,南懷瑾大師繼續解釋:「一切有為法如夢一樣,如幻影一樣,電影就是幻。泡就是水上的泡沫,影指電影、人影、樹影等。佛經上譬喻很多,夢幻泡影、水月鏡花、海市蜃樓等」。

佛用譬喻的修辭方法來說明一個深奧的哲理;譬喻是古代人常運用的修辭法,就是借用聯想力,找出與所要描寫的對象有類似特點的人,事,物來比喻說明,表達一個更富有哲理的內涵。比如,《聖經》中的耶穌,曾經給門徒就講了很多譬喻,如撒種子的比喻、僱主的比喻、蕩子回頭的比喻等。

那麼,如何理解上面那句佛經?

意思是:「一切由條件構成的現象,都是虛幻的,好象夢幻泡影,好象露水閃電一樣,應該這樣看待這個世界」。南懷瑾大師在《金剛經說什麼》中也清楚指出,佛用夢幻泡影的譬喻來講「空」,告訴我們,世間一切事都像夢一樣,是幻影。這句解釋再簡單不過了。

有人解釋說,「一切有為法」涵括了所有身心、內外的一切現象。「法」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現象,而「有為」是指由因緣(意思是條件)構成的。也就是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是由因緣和合而成的現象、事物,不過都是暫時的,如同夢幻泡影一樣不真實。因為事物是由條件構成的,所以一旦事物存在的條件消失了,事物也就消失了。比如,花草依賴水與陽光或其他因素生長,沒有水與陽光,花草就得不到生長;同時,花草早晚會凋零,因為它本身的短暫性,可朽壞性。由此聯想到宇宙萬物,其實都一樣,這一切都是短暫的,虛幻的。說的很有道理,世界萬物既是「真的」又像南懷瑾大師說的,它們又不真實永恆的存在,仍是虛幻的。

簡單來說就是:一切皆是虛妄。

既然一切都是虛妄,都是空,為什麼還要修行,還要度呢?佛教說修行的目的是從無邊業海,痛苦輪迴得了擺脫,要想能度到彼岸,必須在現實放下世間一切有無法,個人的自私、欲望、貪婪、自我等,放下自我為中心,把自己放空,與大自然合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角度與心態來生活;正如南懷瑾大師所講的,《金剛經》裡在講「空」並不是最終於目的,也不是讓你成為「空」,而是告訴你認識萬物的正確方法:懷著視萬物為「夢幻泡影」的心態來生活,不要執著,不住;生活在物質世界,夢幻中,每人的心要「不住」, 要在夢幻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重點在這裡。

南懷瑾大師說,宇宙萬物屬於短暫的「存在」或「有」,不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殿,應作如是觀」。的確如此,除此之外,其實還有永恆的「存在」。(再此不作更多討論).所以,當我們牢記上面那句經典經文的時候,會對眼前一切事物看得很淡,生活會就得更輕鬆,暢快。要想活得更自由,灑脫,就必須放下對一切「有為法」的執著,以「宇宙萬物變化莫測,此皆是無常虛幻」之角度來面對一切,內心以此常作觀照,反思人生,才得以從事物中解脫,不被情感、物質等所束縛。

以上是個人的觀點,如有錯誤之處,敬請指出,歡迎下方留言評論,謝謝關注「育人愛主」。

相關焦點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聽之如可見,尋之定無像。信之本際空,徒掛生滅想。在這靜寂之中,突然傳來的鐘聲顯得格外的悠揚;秋風起,落葉飛的季節裡,清脆的鐘聲給人為之一震的感覺。世間萬物本源為空,從空中來,又歸於空。萬物之有也不是實有,不過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既然如此,也就無所謂生,無所謂滅。《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第一次見到這句話,是在北大天才柳智宇出家前寫給父母的一封信上。在信中,他說佛陀早已告訴了我們六道輪迴、因緣果報、苦空無常等等事實真相。然後,又例舉了許多苦。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中的「有為法」,究竟指的是什麼?
    在《金剛經》的結尾部分,佛陀說出了一個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很多人認為這裡的「有為法」指的是有為的(修)法,其實這是不對的。佛陀真正說的有為法,其實指的是五蘊。不僅是人受五蘊的控制,整個娑婆世界也因為五蘊的增強,由一個美好的世界,逐漸地變成五濁亂世和現在的末法時代,最終還會走向空無。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變化,起因就是五蘊。只有改變掉五蘊,眾生才能起到被度脫的作用。佛陀認為,人脫離了五蘊後,會達到一種「無無明,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 藍毗尼記憶: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喜馬拉雅雪山的南方佛祖29歲時出家為道,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他把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和對世界的理解傳給大眾,被尊為「佛陀」,意為大徹大悟之人,從此形成了當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 金剛經中的「應作如是觀」,應當如何理解?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很多人覺得,這裡的「夢幻泡影」,指的是事物都是一種假相。其實,這句話的重點,不在前面三句,而是在後面的一句「應作如是觀」上面。我們生存的這個世間,本身就是一個有為的地方。所有的眾生,都處在一種有為的境地。因為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有一顆心在其中作用。也就是說,任何人做事情都會起心動念。而一個人的苦,正是來源於這種心念的作用。《地藏經》云:「我觀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
  • 佛教三法印指什麼?佛子應學
    文/朋友請留神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說三法印是印證佛法的依據,雖然有些不是佛所說,但只要符合三法印一樣也是佛教的說法。佛說我以大事因緣而出生於世,一生之中講無數法門。已經為未來大眾留下自渡的因緣。諸行無常:諸行是指一切人或事物或一切現象,沒有是可以長期存在,而不變的。
  • 佛教對一切「法」的種種分類
    窺基法師自25歲起隨侍玄奘三藏參加譯場,前後9年,勤於著述,有「百部疏主」之譽。中國佛教宗派法相(唯識)宗源於玄奘三藏,以窺基法師為實際創始人。由於二位大師常住大慈恩寺,故法相(唯識)宗又稱慈恩宗,窺基法師亦被尊稱為「慈恩大師」。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曾幾何時,也開始喜歡那些禪意悠悠的文字,開始鍾情禪房深深處那份如水的清幽與素靜,開始傾羨仰慕那些修得雲水禪心的隱者與高僧。夜深人寂,心靜如水,隨著禪韻深深的曲調,素衣翩然的我仿佛遊走在了禪林古剎,跪拜於蒲堂之上,雙手合十,虔誠吟誦佛言禪語,不為成佛超度,不為修仙帶法,不為修得涅槃留下舍利,只為讓自己躁動的魂靈沾染些蓮開的香韻。
  • 讀《金剛經》|如何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
    要特別注意的是,有這樣殊勝福德的前提是發菩提心。如果沒有發菩提心,演說《金剛經》只是為了名聞利養,其福德就非常有限了,甚至可能禍大於福。因為眾生往往依人不依法,如果他們認為佛門就是斂財的,那麼即使佛法再好,他們也會拒絕。而障礙眾生學佛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人生如朝露:短暫亦永恆,平常而不尋常
    一、人生如朝露,短暫亦永恆露水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太陽一曬就很快消融,古人故常用來形容人生短暫,比如曹操做詩詠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而佛家更喜歡用露珠來比喻世間與人生,瞬時產生,瞬間破滅,一切都處於生滅之中,沒有什麼是永恆的。《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金剛經》之中最核心的2句話,若能理解,即明此經
    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有「緣起性空」,即指我們所能感知到、看到的世間萬物,皆由因緣(條件)構成。這些事物,條件聚合時即暫時存在,條件散時即滅。沒有一個永恆存在的自性,故說其緣起性空。佛陀所講述的大乘經典《金剛經》的核心思想,即是緣起性空。
  • 佛說受持讀誦《金剛經》,乃至為他人解說四句偈,此人得福德很多
    慧能大師不識字,但是在五祖給他講《金剛經》的要義時,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大師就開悟了,大徹大悟了。所以《金剛經》對後世影響很大,我們知道《金剛經》的當機者是須菩提,而須菩提在佛的十大弟子中被稱為"解空第一"。《金剛經》是早期大乘佛教經典,屬於《大般若經》的第九會,是宣說般若空義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