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喊了好長時間「得語文者得天下」,今年的高考作文就來了一個付諸實踐。全國I卷出的作文題是關於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的一段往事,夾雜著古文,而全國II卷乾脆直接把文言文搬到了作文題中,開篇就是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平時對語文,特別是古文不太重視的同學,只怕這一次就要遭殃了。別說下筆,先把題目讀懂再說。
其實前幾年高考就有了更加側重語文、更加側重古文的趨勢,比如2017年的全國II卷作文題,出現的是名人詩句,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李清照的「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連比較生僻的魏源都出現了「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2019年的全國I卷,作文題目中也出現了「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等文言文。2020年的高考作文題,讓這種猜測變成了現實。
作為傳統文化的象徵,高考對古文的重視,體現的是社會對於傳統文化回歸的呼籲。就像當年將英文納入高考範圍一樣,在作文題中出現古文,同樣是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風向標。
其實在少兒文學界,強調傳統文化,加強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是被少兒作家們普遍認同的。他們將文言文、古詩詞、民俗等傳統文化知識融會在小說中,讓小讀者們在閱讀中培養興趣,接受並理解傳統文化。
比如,知名學者林漢達的著作《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就是專門為兒童打造的中國歷史故事,語言嚴謹,幽默風趣,讓中國源遠流長的文明與歷史的美在小朋友心中生根發芽;除了這樣嚴肅的著作,暢銷書中也不乏有這樣強烈使命感的好作品不斷湧現。比如《故宮裡的大怪獸》,把古老的故宮歷史與文博景觀以全新的手法寫成童話故事,讓這些古老的文化煥發新的生機,獲得了數十萬孩子的認可。
最近新出版的兒童文學中,《龍隱書院》也是類似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的優質作品,故事直接以古老的書院文化為背景,為小朋友們打造一個跨時空的古代學校,孩子們可以在故事中直接通過文字體驗到古代的孩子是怎麼學習的,故事巧妙融合了大量中小學必讀古詩詞,比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讓孩子們與龍隱書院的莘莘學子們一起成長、冒險、讀書,在故事中發現古詩詞的奧妙,在閱讀中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
隨著國內對於文化教育的重視,考試一定還會出現更多類似的傳統文化考點,也會繼續生發這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你對今年的高考作文有什麼想法呢?跟我們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