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圈子裡流行一句話:「永遠不要小瞧文言文」,這真的是經驗之談。
一提起古文,就連很多語文老師的反應都是晦澀難懂,一個字還有多種翻譯,特別容易理解錯,加上「背誦全文」,簡直要被逼瘋。
更不要說家長,讓孩子學古文就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別說讓他背了,連讓他碰一碰,聽一聽都難!」
但是在大語文時代,古文在語文學科中佔的比重越來越大!若是再不培養這種能力,基本已經邁入「低分」的行列。
像今年的高考語文作文,要是沒學好古文,連題目都看不懂,還談什麼拿高分!
那麼對於孩子來說,面對古文要求的提高,應該怎樣去學習古文?
如同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學古文也應「從娃娃抓起」。然而,古文教學過程中卻總是困難重重。
對於孩子來說,抽象枯燥的文言文仿佛洪水猛獸,剛一見面便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孩子們自然會產生畏難情緒。
而對於老師們來說,雖然有多媒體手段的支持,但古文教學仍大多採用傳統教學方法——閱讀+背誦。可孩子們本就對古文學習不感冒,這種單調的學習方式,起到的只能是反效果。
而考慮到文字的特殊性,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即將枯燥的文字具現化,使之呈現在圖畫上?
孩子們本就喜歡斑斕的色彩和有趣的圖案,由此一來,文字和圖片的結合,就能豐富古文學習的方法,增加古文學習的趣味性。
所以我今天就推薦一套專門為小學階段孩子準備的古文學習讀物《思維導圖學古文》。
這套書很有意思,它的作者唐松本身就是一名非常經驗豐富的一線語文教師。他把現在孩子學習古文的難點和痛點,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編寫了這套書。
作為一套面向廣大小學生的古文學習讀物,它不僅收錄了120篇經典古文的原文、注釋和譯文;
更是通過思維導圖、誦讀音頻、在線測試等新媒體形式,展現了古文學習的新形態——讀、聽、畫、測,學習古文的四重境界。
它們讓古文學習立體化、遊戲化。從此,古文學習不再枯燥,而是滿載樂趣的享受之旅。
下面這個視頻是這套書的宣傳動畫:
這套書核心的優勢就是採用「四位一體」的新方法趣味學古文。擺脫了傳統的「朗讀+背誦」的古文學習模式。
下面以《守株待兔》這篇為例來具體看一下這套書是怎麼教孩子學古文的。
1、古文+音頻,先聽先讀
書裡的每一篇都配有誦讀音頻,這個音頻非常有用。
因為古文不像現代漢語,我們在讀的時候,沒有標點符號的地方也需要停頓,正確的朗讀對解釋和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而且古文有些會有生僻字,有音頻讀起來就很方便。這些音頻均是有專業語文老師誦讀,,很有感染力。
每本書裡都有一個書籤,上面有音頻收聽的二維碼,掃碼就可以感受古文朗讀的優美。
2、注釋+譯文,讀懂看懂
本書中的譯文和注釋均由知名語文教師翻譯把關,不僅保證了語言的準確性,更還原了文言文的美感,展現了古文的魅力。
譯文中會把古文中省略的內容補充完整,方便孩子去讀,去理解。譯文也有音頻,聽譯文就像聽故事一樣了。
3、思維導圖「畫」古文
傳統的古文學習方法到這裡基本就結束了,詞語也注釋了,大意也解釋了,就可以開始背了。而這本書的關鍵內容才開始,就是思維導圖。
這套書裡只用了一種思維導圖,就是東尼·博贊的思維導圖。因為這是至為經典,也是在全國中小學普及至廣的思維導圖,孩子們熟悉,看著更親切,也更易理解。
對於古文這種信息量大、又頗具邏輯性的事物,思維導圖可以說是Super拍檔。孩子們在學習時,只需開動腦筋,發散想像力,就可以畫出古文的「思維導圖」了。
總結關鍵詞,發現它們間的關係,繪製導圖,依靠簡單的記憶流程,再佶屈聱牙的古文,孩子們也能牢記在心。
比如《守株待兔》一文。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的邏輯,我們將故事分為「人物」、「事件」和「評論」三個部分。
首先,「人物」部分是介紹守株待兔中人物主角的背景:它是一個宋國人也是一個農民。
「事件」部分則「守株待兔」,核心內容便是這件事情的發展過程。
我們可以按照故事發展的時間順序,總結出這個事件的大致概況:兔子飛奔、脖子折斷、守株待兔。
最後是「評論」,也是守株待兔這件事情的結果:不可復得以及被恥笑。
這樣,圍繞「守株待兔」這個關鍵詞,通過拆分+圖片的形式,孩子便可輕鬆記住故事的所有信息。
4、「測」,趣味檢測,思維拓展
如果前面幾步的學習孩子已經理解和掌握了古文,提問和測試可以更好地檢驗孩子的學習效果。這套書這點做的特別好玩。
書的提問有兩個部分:書本課後提問和在線「科舉考試」。
課後提問:在每篇文章後,頁面右下角都有一個課後問題。針對不同的文章,提的問題也是各種各樣的,沒有固定答案,讓孩子自由地思考和發揮。
像《守株待兔》這篇: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總想不勞而獲的人,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穫。《韓非子》裡還有很多故事,你還讀過哪些呢?
這裡把文章的思想做了總結,並且讓孩子通過古代故事開拓思維,不光是學一篇古文,更是一種思維的延伸。
在線「科舉考試」:還原古代的科舉模式,設計了「隨時隨地」的遊戲測試。孩子們只需掃描書籤上的二維碼,便會進入測試。
測試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關,如同闖關遊戲般,孩子們需關地挑戰,達到一定的分數後,方可通過並解鎖下一關,直至來到殿試,衝擊狀元之位。
想要順利闖關,可沒那麼容易。測試題包含了單選、多選、判斷三種,可都是根據書中古文內容精編出來的。裡面不僅有原句填空,還涉及出處、發生地、時代等。
看看下面兩道題目,你能做得出來嗎?整個答題結束就能看到結果,究竟名落孫山還是榜上有名呢?
都說現在考試競爭激烈,其實古人也不容易,通過院試成秀才、通過鄉試成舉人(滿分是解元)、再往上要成為貢生……
這種設計契合時下流行的遊戲形式,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挑戰心理,更加自主地學習。
《思維導圖學古文》這樣一整套學習流程襲來,讓古文學習不再枯燥,讓古文記憶不再無聊。用古文學習的四重境界,讓孩子們迅速愛上古文、愛上歷史。
這次我們向出版社爭取到的價格非常划算,定價98元/套,現在入手只需59元/套!真誠推薦各位爸媽入手!
接下來讓我們詳細了解一下這套書:
本書的作者唐松,是一名經驗豐富的一線語文教師,現就職於四川省宜賓外國語實驗學校;曾獲得葉聖陶文學獎,冰心青年文學獎教師組一等獎。
著有散文集《歷史的暗角》,詩集《屋頂上的炊煙》;主編《語文全解》《中考王》《意林中考作文》等圖書;參編《語文報》《六階作文》《看圖寫話》等。
根據小學語文學習需要,《思維導圖學古文》涵蓋了部編版教材中的所有古文,包括14篇文言文(含譯文),以及餘下17篇課文(白話文)的原文。目錄如下:
剩餘89篇古文,是根據小學生的學習需要,從內容、文字質量、核心思想、趣味性等特點出發,在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學作品中篩選出來的。
三冊書根據由易到難的順序,將這些古文收錄其中。《思維導圖學古文》中的古文,可以分為四類。
成語故事:這套書裡收錄了很多很多成語故事的原文,講述了孩子們熟悉的成語背後的秘密。比如,《亡羊補牢》《刻舟求劍》等。
之所以選取了很多成語的原始古文出處,是想讓孩子通過學習古文,像聽故事一樣了解這些成語的來歷。明白了成語的來歷,自然就會理解、記住成語的含義。
更為關鍵的是,由於是從原始成語故事裡學會的成語,孩子自然了解了成語的語境,一旦遇到類似的情況,成語就會從孩子的嘴裡脫口而出,自然而恰當。
另一方面,無論是從語言還是故事邏輯上,古文均有相同之處。
像初中會學到的《陳太丘與友期》一篇,典出《世說新語》。這套書裡也收錄了一些《世說新語》的文章,比如《管寧割席》《王藍田性急》等,在語言結構和詞彙選用上,都有相通的部分。
對於孩子來說,率先熟悉這種文言文形式,對未來的學習很有幫助。
其次,是銜接小學與初中學習的古文。也收錄了一些初中才會涉及的古文。當然,根據小學生具體情況,進行了一定程序的修改和刪減,意在讓孩子們提前了解故事大意和文字風格。
《木蘭從軍》(改編自《木蘭詩》)
經典的《扁鵲見蔡桓公》(經刪減,保留一段)
這樣在初中接觸到時,孩子們不僅會有熟悉之感,學起來自然也比其他人更快。
再次,書中收錄了一些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
比如,《鄭人買履》講述的荒唐故事
《蘇武牧羊》中蘇武的高大形象
以及《包拯家訓》中與電視劇裡不同的包拯形象,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可能會接觸到大量信息,其中自然也包括某些俗語或歇後語。
孩子們可能知道這個詞什麼意思,也了解它的用法,但卻不知道其後蘊藏著怎樣有趣的故事。而這些古文是對孩子知識面的延伸,也是讓他們愛上中國古代文化的道標。
公車上、排隊時、下課中,甚至是睡覺前和餐後休息,家長們總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將這些時間利用在學習上,而非和手機對面的某人在遊戲中戰鬥。
現在好了,語文課得天獨厚的優越性,以及古文與生俱來的優美和故事性,讓它與音頻成為天作之合。
在《思維導圖學古文》中,我們為孩子們準備了書中120篇古文的誦讀音頻,正文和譯文可全包括了哦!
除了讓孩子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外,音頻的另一重要作用,便是展現古文的正確閱讀方法。
由於古代的文字沒有標點符號,詞句又顯得生僻,雖然後人為古文加上了標點,但在朗讀時,整句中的斷句仍然是個大問題。
比如,在《鑿壁偷光》一文中,有「邑人大姓文不識……」一句,按照大多數的理解,應該是在「不」字處斷句,即「有個姓文的大戶人家……」;
但實際上文章想表達的意思是,「邑人大姓/文不識」,即「鄉裡有個大戶人家,不識字」。倘若斷句錯誤,理解便會產生偏差。
也許孩子們會發現,書中有些生僻字並沒有標註拼音,而這正發揮了音頻的作用。孩子們通過收聽音頻,便可以了解字的讀法。
對於句子的頓挫也是一樣。在閱讀一句古文的過程中,重音表現了該句需要突出的部分,這時就要在該字上增加力度以強調。
而收聽音頻之後,孩子們不僅能學會正確的朗讀方法,也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當孩子拿到某篇古文時,總會有種雲裡霧裡的感覺——抽象的文字,深刻的內容,無不讓他們產生畏懼,更不用說全篇背誦了。
因此,對於孩子們來說,將文字具體化甚至圖形化,將內容結構化,才能易於理解和消化。而思維導圖這一記憶工具,很好地滿足了古文學習的要求,也是孩子學習古文的好幫手。
首先,對於故事性較強的古文,孩子們往往能記住故事的梗概,但邏輯細節卻不甚明了。而思維導圖的文字碎片化+圖形化,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比如《曹衝稱象》一文。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的邏輯,我們可以通過時間順序,將故事分為「問題」和「解答」兩個部分。
首先,「問題」部分是「孫權送象」,即孫權給曹操出了一個稱象的難題,而大臣們都沒有辦法。在這部分,核心意向是「象」和「稱重」,所以用圖形來表現,可以加深記憶。
「解答」部分則「曹衝稱象」,核心內容便是稱象的方法。我們可以按照稱象的先後順序,總結出「大船上其他物品的重量→比對象的重量」這樣一個邏輯關係,然後畫出「曹衝稱象」的幾個關鍵分支。
這樣,圍繞「曹衝稱象」這個關鍵詞,通過拆分+圖片的形式,孩子便可輕鬆記住故事的所有信息。
然而,對於「講道理」類型的古文,孩子們往往更是束手無策。其原因不僅是語言,更是無法很好地把握要點。
由此,難以總結出文中要點,自然也很難順利記憶。此時,思維導圖的分支形式,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背誦文章。
比如《父母呼》一文,由於語言較為精練,用詞也略微生僻,孩子們讀到便有畏難情緒,也不好把握關鍵。
然而,如果試著畫出思維導圖,我們便能發現,在《父母呼》這種相對散亂的結構中,其實包含了「時間」「行為」「人物」三個角度。
時間即「四季」和「早晚」,行為即「對待父母的行為」,「人物」即「從父母的角度看待兒女的反應」。
由此,我們就可以把《父母呼》分成三個部分,再「逐個擊破」,這樣記憶更順暢,也更有效率。
對於文集般的古文彙編,記憶起來相對容易。在思維導圖中,我們只需要以不同文章的內容為分支,再依據各文章的內容總結要點就可以。
比如《古人談讀書》一文,收錄了孔子、曾國藩、朱熹三位大家的作品。而在思維導圖中的呈現,便是以書名為中心詞,每部作品單出分支。
而在各作品內部,邏輯也相對清晰:《論語》是三句話,曾國藩用了「三有」,朱熹則是「三到」。導圖繪製完畢,自然也就記住了。
讀、聽、畫,三段式學習後,又該怎樣檢驗學習效果呢?
這套書把劇中的科舉考試,與古文的測試相結合,既激發了孩子的好奇心,又讓他們自願去檢測,還會去查找科舉相關知識,可謂「一石三鳥」。
每次考試均從題庫中隨機抽取不同數量的題目,鄉試10題、院試20題、會試30題、殿試40題。
測試為闖關形式。孩子們需一關關地挑戰,達到一定的分數後,方可通過並解鎖下一關,直至來到殿試,衝擊狀元之位。
在100道測試題中,不僅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形式: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根據題目的內容,也可將題目分為不同種類。
對於孩子們來說,這是學習的關鍵之一,也是考試的考點,自然很有價值和意義。
這樣一套有趣有料有實力的書,現在活動僅需59元/套,小學作為學習古文的入門關鍵期,用思維導圖輕鬆搞定,家長們一定不要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