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校長就意味著責任。不管學校大小好壞,該你做的事情你就得去做,不該你做的事情你也得去做。」每當想退縮的時候,陳友書總會想起父親對自己說的話。
2015年,雲南師範大學畢業的陳友書,並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鄉村教師,也更沒想到會擔任學校的校長。
原本想在昆明紮根的陳友書,看到父親所在的草皮地小學極為缺乏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受父親的感召,再加上自己有師範大學的教育經歷,陳友書回到家鄉草皮地小學教書。
剛到學校的時候,陳友書總想「逃」回昆明去。但是,當看到學生早婚退學事件頻頻發生後,他的心情異常沉重。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意識到了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2016年春季學期,學校的老校長由於工作壓力過大,決定辭職。作為學校唯一接受過本科教育的年輕教師,陳友書臨危受命,成為一校之長。
功不唐捐。2020年8月26日,「馬雲鄉村校長計劃」初篩入圍名單公示,在入圍的100名候選人中,陳友書是唯一入圍的90後校長。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一位出色的校長能夠深度地影響一所學校,能夠改變一個孩子一生。
回鄉教書
1990年,陳友書出生在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馬樹鎮的一個小山村裡,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村子裡的第一位大學生。
陳友書的父親是一名鄉村教師,有著三十多年的從教經驗,其所在的草皮地小學與大多數的鄉村小學一樣,都或多或少面臨著教師缺乏的問題。
而大學畢業後的陳友書,在昆明的一家報社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儘管工資不高,但他工作格外努力,一心想要留在這座城市。
2015年末,在父母的雙重勸說下,陳友書回到家鄉,成為草皮地小學的一名教師。陳友書所在的草皮地小學,在2014年8月經歷了一場6.5級地震,校舍幾乎被摧毀,老師們只能在板房中臨時教學。
地震兩天後,捷豹路虎中國通過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緊急捐資500萬元人民幣,幫助學校進行災後重建。
2015年,學校建起了嶄新的教學樓,新校區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可為周邊32個小組的6500位村民服務。新建後的草皮地小學,也更名為捷豹路虎希望小學。
2016年,陳友書成為捷豹路虎希望小學的校長。校長並不是個輕鬆的工作,當時的學校的硬體雖然得到了改善,但軟體質量卻遠遠跟不上。
捷豹路虎希望小學有近800名學生,14個班,總共只有18名教師,平均年齡近45歲。但由於地處山裡,氣候惡劣,也沒有老師願意去。年輕教師留不住,年紀大的教師力不從心,音體美英課程更是可望而不可即。
2016年9月,捷豹路虎中國聯合專業的支教 NGO「為中國而教」, 針對希望小學啟動了「夢想課堂」支教項目。項目計劃每年向學校派遣 8 名志願者老師,全職支教兩年,旨在持續改善學校的教學質量。
項目啟動之初,負責人有些擔心志願者老師和本地老師在教育理念上會有衝突,但在實際操作後,發現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90後的陳友書,是志願者老師和本地老師之間天然的調和劑。他想出了「結對子」的方法,讓本地老師和志願者搭班上課、互相聽評課。年輕的老師手把手教老教師用電腦做課件,老教師也把多年教學經驗傾囊相授。
在這種模式下,老師們變得越來越團結,贏得了周邊學校的一致好評。在「夢想課堂」項目的幫助下,學校的師生比從1∶40降到了1∶20,老師們也從繁重的教學壓力中解脫出來。
老師們有了時間和精力,陳友書便開始琢磨著給大家「充充電」,提升一下教學能力。他把鎮內的優秀教師「請進來」上公開課,還經常帶著老師們「走出去」,參與公益機構培訓。
變化也在悄然發生著。學校整體成績逐步由全鎮倒數第一上升到前五。孩子們也像城裡的同齡人一樣,接觸到了英語、音樂、美術、體育等素質教育課程,外出就讀的學生也開始返鄉就讀。
值得一提的是,考慮到志願者老師在支教結束後需要重返社會的切實需求,捷豹路虎中國於2017年9月啟動了「夢想夥伴導師計劃」。
項目通過科學的雙向匹配機制,在捷豹路虎中國全公司範圍內篩選出8名員工,以導師的身份與志願者結成夢想夥伴,開展一對一的幫扶。在一年的定期交流期間,捷豹路虎員工結合個人的經驗與專長,幫助志願者老師更加自信地重返職場,在支教結束之後,實現工作經驗的平穩過渡。
肩扛重任
除去面臨的軟體質量提升難題外,對陳友書來說,另外一個大難題就是改變農村根深蒂固的「重農輕學」思想。
由於大部分學生家長都是文盲,認為學習好還不如幫家裡幹些農活。有的家長甚至找老師請假,讓孩子回家放牛,這種思想直接導致很多學生輟學甚至早婚。
從小山村走出去的陳友書,比誰都懂得教育的重要性。他曾說,「世界很大很精彩,不僅僅是山裡的牛和地裡的洋芋。作為老師,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儘可能把孩子留在學校,幫助他們走出大山溝,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如何改善這一現狀,也成為陳友書頭疼的事情。2018年9月,捷豹路虎攜手專業社工組織,在昭通捷豹路虎希望小學建立「兒童之家」。兒童之家從2019年9月正式交由「為中國而教」指定志願者老師負責,從課外生活監管與陪伴及心理健康輔導兩個維度,開展豐富的興趣小組及課業輔導小組,提升留守兒童的綜合素質,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在那之後,即便老師再緊缺,陳友書也會分一個老師專門負責學生的生活管理工作,給學生制定健康成長檔案,定期給他們進行心理疏導,開展課外活動,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除此之外,他還制定了留守兒童包保責任制,安排全體老師定期家訪,定期與家長聯繫,定期請「村三委」開會,每年都對留守兒童及單親家庭開展分析大會。
在學校和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學生家長觀念開始轉變,學校近兩年沒有再出現早婚輟學的情況。2019年,學校共勸返初中輟學生70多名,2020年當地適齡兒童實現零輟學。
也曾有一些教師朋友勸陳友書:「你還年輕,找機會溜吧。公務員、事業單位該考就去考,或者調到條件好一點的學校。」再加上繁重的教學壓力和落後的教學條件,他也打過退堂鼓,但在父親的鞭策下堅持下去了。
「擔任校長後,父親和老教師們經常利用課餘時間,給我講一些學校的歷史,幫我分析學生情況。看著他們的滿頭白髮,我懂得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堅守,從中也學到了許多管理學校的經驗。」陳友書說道。
在老教師們的鼓勵引導下,陳友書在教學上也迅速成熟起來。「樂教、善導、民主、創新」,是陳友書總結出的教育理念。
陳友書班裡的學生很多都是留守兒童或者來自單親家庭,普遍自信心不高。在課堂上,他總是竭力創造一個寬鬆、自由的氛圍,同時也很注重保護孩子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他的課上,學生們敢想、敢說、敢做,從來不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除了自己愛研究外,他還鼓勵老師們運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在學生的成長中體會從教之樂。慢慢地,老師們也探索出了很多有趣的教學方法,比如用明信片帶孩子們進行環球旅行,了解大山外的廣闊世界;「生字小老師」讓孩子們自己當老師,探索漢字的奧妙等。
除此之外,陳友書還希望自己的學生保持山裡孩子特有的好奇心和自由的心性,不斷探索,不斷豐盈自己的內心。在他的支持下,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
「雲南詩影」是由學生發起的詩歌創作社,在詩歌的世界裡,這些不善訴說感情的孩子找到了一個表達自我的通道。他們寫下了「如果孤單可以抱著大樹,大樹會幫你擋風遮雨」「陽光像小學生一樣,每月每日東升西又落」這樣簡樸又動人的句子,也擁有了一個詩意的童年。
在改變鄉村教育的一束束「微光」裡,陳友書在儘自己的力量,照亮著山裡孩子的上學路。陳友書的鄉村教育之路並不孤單,作為陳友書的「同行者」,捷豹路虎始終在盡己之力,助力山裡的孩子成長,讓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