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秋」二字,大家會想到什麼呢?是楊柳岸依依惜別,還是悽悽慘慘戚戚?清秋本來的意思是指秋天,特指深秋。到了晉朝,通過文人的運用,有了明淨爽朗的意思。唐宋兩代,文人墨客寫了很多和清秋有關的詩詞,在這些詩詞中常常蘊含了作者了無盡愁緒。此後,清秋就和愁楚有了不解之緣。
文人的創作,影響到了畫家。畫家們紛紛拿起畫筆描繪秋景山水。比如元代的王蒙就特別喜歡畫「秋山隱居」之類的題材。對於畫家來講,無論持有什麼樣的創作理念,求新求變都是他們的藝術追求。哪怕明明知道變化不了,也要強行嘗試一下。於是就有了下面這幅清代唐岱畫的《清秋圖》。

初看這幅《清秋圖》,如果畫中沒有題字,好像很難讓人聯想到這是秋天的景色。畫中沒有寒氣,也沒有蕭瑟風光,反而透著一股明豔的味道。唐岱為什麼要這樣畫「清秋」,還要從他的生平經歷說起。
唐岱身上最大的一個「頭銜」,他是王原祁的弟子,並且是滿洲正藍旗人。知道了這個細節,就能理解這幅作品了。從技法層面看,他繼承的是「正統派」畫風。正統派還有一個不怎麼好聽的名字叫「保守派」。派中畫家技法很厲害,但作品程式化的現象很嚴重。所謂程式化就是因循守舊,作品面貌雷同。

唐岱為了破除世人對正統派的偏見,他選了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從描繪的內容入手進行改變。他筆下的《清秋圖》帶有溫暖的感覺,讓人看了之後不再傷感。這個變化到底好不好,那就見仁見智了。反正,讓人覺得有些不習慣、不適應。
從表現手法看,唐岱畫的《清秋圖》表現出濃濃的形式感,他通過勾畫山水,達到歌功頌德的目的。這種表現手法王原祁特別擅長,王原祁甚至把風水堪輿的某些知識,引入到山水畫創作之中。唐岱作為滿族官員,運用起來當然更加得心應手了。

當人們習慣了欣賞風輕雲淡、淡泊逸趣的山水後,忽然看到這麼一幅歌頌天下太平的作品,那種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唐岱的改變,應該是失敗的吧。哪怕給作品改一個其他的名字,都不會像這樣一敗塗地。作品的內容形式和表現手法相輔相成,不能顧此失彼。不能為了變化而亂變。
挑完毛病之後,也要說說這幅畫的優點。唐岱的繪畫技法十分純熟,構圖中的對比烘託十分精彩。遠處蒼潤的山水搭配近處緋紅的樹葉,讓畫中景緻密而不亂。這種創作技法上的能力,沒有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筆墨耕耘是做不到的。

對於藝術創作而言,求新求變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考慮變化的邏輯性與合理性,那麼十有八九會犯下錯誤。欣賞《清秋圖》的目的在於,要想明白在創作中變與不變的關係。
拓展閱讀
濫用裝飾性技法好不好,看看王雲繪《江渚訪友》會有答案
博古清供圖,吉祥又好看,趙之謙繪《百事如意》
雖然面貌雷同,卻也賞心悅目,張熊繪《四季山水》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方士庶繪《秋山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