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溫暖的陽光、蔚藍的海水、潔白的沙灘、罕見的熱帶雨林、清新的空氣;可以體驗到獨特的黎苗文化、疍家文化、海洋文化、紅色蘇維埃文化;可以領略到香水灣、清水灣和土福灣等港灣的秀美;還可以品嘗到陵水享譽盛名的特色小吃陵水酸粉、疍家魚粥以及各類生猛海鮮。
陵水,這是一個詩意棲息的地方。
在這個地方孕育了一些詩歌愛好者,諸如鄭文秀、李玉峰、李其文、周凌風、鄭紀鵬、李仁盛、楊明衍、符勝芳等。近年來他們積極創作,用詩意的文字去表達陵水詩意的自然風貌,人文情懷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黎族詩人鄭文秀2013年至2014年間連續出版兩部詩集《水鳥的天空》《可貴的跡象》。在他們的作品裡,有陵河流淌過的痕跡,有陵水的大海、高山、河流、森林、天空,讀者感受到了文字的溫度,觸碰到了生命的紋路,以及詩句裡構築的精神家園。
陵水的詩歌創作已儼然成為城市發展過程中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
兩次「詩歌音樂會」 | 激起陵水詩歌的波瀾
陵水是怎樣與詩歌結緣的?現供職於陵水縣委宣傳部的李其文說,陵水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地方,這裡不僅有秀美的海岸線、原始的熱帶雨林、獨特的民族文化、新鮮的美食,還有分界洲島、南灣猴島等景區,以及能凸顯慢調生活的沿海旅遊酒店。可以說,這裡是詩歌生長的沃土,而陵水本土的詩歌愛好者無疑就是這塊土地上的種子,已經在不經意間發芽、成林,並結下詩歌的果實。
陵水的年輕一代對詩歌的愛好是一種可喜的氣象。怎樣激發起這一漣漪?充分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
李其文說:「詩歌的表現或普及除了通過文本之外,它應該有一個大眾化的形式或載體,並以此來帶動陵水更多的詩歌愛好者去讀詩、寫詩和認識詩歌本身及它之外的世界,新年迎春詩會是一次嘗試。」
去年2月份,陵水舉辦了一場以「珍珠海岸·詩意陵水」為主題,以詩文朗誦和文藝演出為形式的詩歌音樂會。
在晚會上,演員們用深情的語調誦讀了陵水本土詩人《陵水,我美麗的家園》、《椰風》、《椰子島和她的村莊》、《陵河雅頌》、《誕生》、《海之傳說》、《漂洋過海好不好》等一首首熱情洋溢的詩歌,頌揚、讚美了黎族的誕生,書寫了歷史的存在,傳達並分享生命、希望、愛和溫暖;特別是《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相信未來》在朗誦者聲情並茂的演繹下,展示出深沉的歷史感與強烈的時代感,湧動著掙脫束縛、走向新生與未來的激情。精彩的節目吸引了數千群眾駐足觀看,讓觀眾在詩歌、朗誦與音樂、舞蹈交融之間領略美麗陵水的自然魅力。
「之後,朋友圈點讚聲一片,還有很多詩歌愛好者投來稿件等等」李其文說,陵水的詩歌創作氛圍是有著濃厚的基礎。
於是,今年4月30日,陵水又舉辦了一場音樂詩會,朗誦的作品有廣為傳誦的《弟子規》、《將進酒》、《相信未來》等著名篇章,也有本土詩人的《誕生》、《夢染黎鄉》、《下一站風景》、《出生地》等精心力作,朗誦聲情並茂、感人肺腑。《童年》、《十七歲的雨季》、《外婆家的澎湖灣》歌曲串燒為詩會帶來了一縷濃濃的青春氣息,隨著音樂緩緩流動,情景劇《燭光裡的媽媽》和《跪羊圖》深情吟唱,教化世人知感恩行孝道,詩會在感人至深的《紅色箴言》中完美落幕。
「當詩遇上歌」詩歌音樂會,由陵水本土的音樂創作人將陵水本土詩人創作的詩歌譜上曲,然後進行演唱。這是一次詩歌與音樂的全新融合,不僅調動了詩歌創作者的激情,同時也為陵水本土音樂創作注入新的活力。
舉辦首屆陵水詩歌節 | 「詩歌名片」助力文化建設
今年5月18日,以「美麗中國與詩意陵水山水」為主題的首屆陵水詩歌節成功舉辦,來自省內外的20多名詩人相聚一起,寄情山水、以詩言志,共同研討當代詩歌發展走向,以及深入挖掘詩意陵水風俗文化等。
彝族著名詩人倮伍拉且認為,陵水的美麗是豐富的、多層次的、多維的,連綿的群山,西北高東南低,森林、山林、平原,還靠近大海,這種多樣性產生的豐富性是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激發詩人在豐富和多樣的環境中尋找詩意的東西;《漢詩》主編、著名詩人張執浩說,陵水是一個既有美麗自然風光,同時又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底蘊的地方,詩歌節的舉辦將對陵水今後的人文建設產生重要的影響。
既是黎族詩人、又主管陵水文化建設的鄭文秀認為,舉辦詩歌節,就是要打造陵水的文化,陵水縣委、縣政府歷來對文化建設非常重視,特別是今年提出了「文化強縣」的戰略思路,這就為該縣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鄭文秀說,詩歌在文學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若在陵水將詩歌的創作傳播推廣,使其影響範圍更大、氣氛更熱烈,那麼陵水文化會更加繁榮;同時,也會改善陵水的文化環境,提升形象知名度。文化是一個地方名片,也是一個地方的重要環境。「詩歌」名片建設可以將文化建設提升、人口素質提高,從而使「國際旅遊島」建設更加完美。其次,也可發揮詩歌的教化作用,弘揚真善美。詩從來就是弘揚真善美、鞭撻假醜惡的文學形式,具有教化作用,進行「詩歌」名片建設有助於提高陵水的道德水平。
《詩刊》社在陵水設立創作基地 | 為詩歌的傳承與創作奠定基礎
最近兩年內,陵水除了舉辦兩屆「詩歌會」「詩歌節」外,還與中國作協《詩刊》社聯合舉辦「第30屆青春詩會」,與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中國作協《民族文學》聯合舉辦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文學陵水首屆論壇等。
這些活動的成功舉辦反響不俗,一方面積極繁榮了陵水的詩歌文化,進一步營造了詩歌創作的氛圍;另一方面,以陵水為核心和文化地標,以詩歌為媒介,形成地域性的、傳承性的、特色的詩歌文化傳統和豐富、高端的文化樣貌,進而推動和帶動陵水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以實現詩歌和地方文化、經濟的雙贏、多贏。《詩刊》副主編李少君說,陵水有希望打造成海南省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詩歌中心和文化中心。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曾說,「人生充滿勞績,但仍詩意地棲居大地上」。陵水與詩歌互動,不僅為陵水的文化品牌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更產生了「海南詩歌之縣」的良好效應,使「詩意陵水」名片美名遠播。
梳理近兩年陵水舉辦的有關詩歌的文化活動,這條以詩歌創作為核心而形成的獨特陵水文化——「詩意陵水」的路徑清晰可見。下一步怎樣來建設「詩歌之縣」值得深度探索。近兩年,由於陵水出現了良好的詩歌創作等文化現象,中國作家協會、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相繼在陵水設立創作基地,這對繁榮陵水的詩歌創作以及民族文學創作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鄭文秀說,陵水縣委今年初做出決定,明年將加快研究制定《陵水建設文化強縣規劃綱要》,加快推進文化強縣戰略,打造陵水文化品牌,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經濟發展「強筋壯骨」。鄭文秀認為,下一步,陵水還將通過舉辦學習、創作、競賽、出版等各種活動來加強建設「詩歌之縣」,讓陵水詩歌、文學愛好者都來學習詩歌,都知道怎麼寫詩,能夠體會詩歌的意境、體會到詩歌中的人文關懷。(文/禾 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