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簡介
上海天文館項目選址位於浦東新區臨港新城NHC社區內,北至環湖北三路的綠化帶,西至臨港大道綠化帶,南至春漣河與公共綠地邊界,東至臨港大道,東西長約394米。
總用地面積58602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8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物包括一個主體建築和四個附屬建築:主體建築面積35156平方米;魔力太陽塔、青少年觀測基地、大眾天文臺、餐廳等附屬建築,四者合計面積2844平方米。地面建築三層,總體高度24米。
二、BIM技術解決建築難點
上海天文館建築含有許多天文元素。主體建築中,3個明顯的圓形構成「三體」結構;橢圓形的建築形態象徵天體運行軌道,與3個「天體」一同詮釋了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暗示「萬有引力」這一塑造宇宙面貌的神奇自然力。主體建築還包含「圓洞天窗」「倒置穹頂」「球幕光環」等特色設計,令建築好似一臺天文儀器。
主體建築外的景觀區域,設計了4條非同心圓的步道,它們向外延伸,象徵星系的旋臂。項目在設計階段共檢驗發現438處設計問題,在施工階段通過問題清單、報審表及模型核查清單提出622個深化設計優化問題。
三、前期設計階段
利用BIM模型進行方案比選、性能化模擬分析、BIM出圖等應用。
四、後期設計階段
利用BIM模型進行碰撞衝突核查、管線綜合、重點區域的淨高分析等應用。
五、施工階段
利用BIM模型對項目的施工方案、進度工期、場地布置等進行模擬預演輔助現場技術及安全交底,結合無人機、 SMARTGLASS智能眼鏡等先進技術手段檢查項目實際進度、質量、安全。對於複雜節點,如異形幕牆、鋼結構的設計。很難確定其在平面上的投影位置。通過剖切幕牆、鋼結構的三維模型得到定位點和定位線,以完成圖紙繪製;利用三維模型還可以更直觀的表現出設計成果,輔助建設、管理和施工。
六、運維階段
項目還將結合天文館功能屬性,在以後的運維階段進行BIM技術應用。
七、結語
這是一座大體量異形建築,建造難度很大,如直徑23米的球幕影院穹頂需要混凝土澆築,必須把誤差控制在很小範圍內。為此,將採用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通過計算機軟體製作三維仿真建築模型,將其應用於設計、建造、運維等建築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
此外,天文館建築將採用雨水回收利用及生態淨化處理、太陽能利用、導光管系統、地源熱泵等技術,使這座上海新地標成為生態建築的典範。該館建成後,將成為繼北京天文館之後,中國大陸的第二座綜合性天文館。之所以選址臨港,是因為那裡光汙染較少,是上海天文觀測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建成開放後,還能拉動臨港新城的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