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年,莫扎特創作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在維也納維登劇院首演,同年莫扎特去世。在此後的二百多年時間裡,《魔笛》以不同版本不同形式在各個國家上演,成為歌劇經典代表作之一。
今晚,由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帶來《魔笛》在上海文化新地標上音歌劇院正式演出,滬上觀眾又可以再度體會這部經典歌劇的魅力。
《魔笛》的劇本取材於詩人維蘭德的童話集《金尼斯坦》中一篇名為「璐璐的魔笛」的童話,1780年後由席卡內德改編成歌劇腳本,1791年首演於維也納。
作為莫扎特人生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採用喜聞樂見的童話題材,融合了德奧歌劇、義大利正歌劇、喜歌劇的元素,可謂是集大成者。至今,《魔笛》在歌劇世界依舊擁有極高的上演率。
《魔笛》其實像極了孩子們聽過的睡前童話。講述了一位來自埃及的英俊王子,因年少無知,被夜後女兒帕米娜的畫像吸引,決心前往神殿營救美人的故事。當他來到薩拉斯特羅的太陽神殿的時候,受智慧之門的啟發,頓時醒悟,識破夜後的陰謀,接受重重考驗,最後和夜後的女兒有情人終成眷屬。
《魔笛》在很大程度上凸顯了莫扎特的才能,它既有義大利正歌劇的莊嚴,又有義大利喜歌劇的歡快。同時也在嘗試改革,去掉炫技的部分,留下和情節合適的東西。
此次在上音歌劇院演出,斯卡拉歌劇院總共帶來了22個貨櫃,其中15個就是《魔笛》的景。斯卡拉歌劇院版本的《魔笛》是傳統與創新的結合版本,整部歌劇時長將近3個半小時。一方面,指揮法索利斯完全遵照莫扎特的音樂原譜來演奏《魔笛》;另一方面,全劇由德國著名戲劇導演彼得·斯坦因執導,作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後引領世界戲劇變革與發展的旗手之一,他設計的布景轉換令人應接不暇,被稱為「視覺的瘋子」,也令這部歌劇在演出時也大為增色。整部劇的布景轉換包括舞臺的升降、投影的切換、仙童從舞臺「飛」過,讓人感到目不暇接。此外,《魔笛》中的三男童由歷史悠久的奧地利威爾頓童聲合唱團成員出演,在細節之處也精益求精。
除了《魔笛》,斯卡拉歌劇院還帶來了另一部歌劇《假扮園丁的姑娘》,這也是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建立241年來,第一次攜全院陣容來華演出,用這兩部劇目助力上海國際藝術節。
斯卡拉歌劇院歷來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被譽為「歌劇之麥加」,作為世界一流劇院,其歌劇作品可謂原汁原味,無人出其右。歌劇院建成至今,包括阿爾圖羅·託斯卡尼尼、克勞迪奧·阿巴多、裡卡爾多·穆蒂等多位指揮大師先後擔任斯卡拉歌劇院的音樂總監,威爾第、普契尼、羅西尼等人的多部作品均在這裡進行首演,毫無疑問,斯卡拉歌劇院已經成為「義大利的象徵」,法國作家司湯達更是盛讚其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歌劇院」。
由於《假扮園丁的姑娘》和《魔笛》使用了「一臺兩劇」的模式,利用同一個品字形舞臺的不同區域,使兩部歌劇同時裝臺、交替上演,觀眾就可以在兩天內看到完全不一樣的兩部歌劇。10月22日,《假扮園丁的姑娘》會繼續上演,《魔笛》則將在23、24日再演出兩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