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臺灣丨與蔣勳、楊渡、劉若瑀一起探索人文與美的故事

2020-12-11 白日夢旅行

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去過臺灣,

但是在內心深處,

從未把臺灣視為陌生之地。

許久以來,

我們捧讀過多少來自臺灣的作者的書?

又傳唱過多少首來自臺灣的歌?

在我們心中,

那是一片完整保留著中國文化的

靜美之地,

更是一片被鄉愁詩意包裹的異鄉。

她是故鄉也是異鄉,她是遠方也是家鄉。

這一次我們想把最好的臺灣推薦給大家

白日夢旅行攜手愛智書院

一起遇見蔣勳,楊渡,劉若瑀

探索人文與美的故事,走進海峽那一端

在臺灣遇見蔣勳:這才是旅行真正的意義

限量首發

人文美學7晚8天之行

臺北 | 日月潭

2019.4.19- 4.26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

你是不是早已厭倦了腳步匆匆的旅遊?

那種與一切美好只是點頭之交

的旅行方式,

不會帶給你滿足,

只會增加你的焦慮。

你好像到過許多地方,

但你只是「到此一遊」

你是不是也想停下來,慢下來,

認認真真地感受,

捕捉不同的晨昏風景,

感受不同文化的新鮮撞擊?

你想不想

發現一片未知的文化園地,

在鼓聲,在舞蹈中迷醉?

更在學養深厚的老師的話語中

頓悟?

那麼,你是我們要尋找的人

我想邀你一起

踏上去臺灣的旅途,

去細細品味她無盡的風情。

那些因山水、氣候、生活習慣不同

而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

世情認知和人生哲學,

也將在我們人文大師的講解中,

藝術與美學大師演繹中,

一餐一飯品味中,一坐一行的旅程中,

慢慢呈現。

為此,我們特意邀請了

人文美學大師蔣勳、著名作家楊渡、

著名舞蹈家劉若瑀;

帶你走進臺灣的過去與現在,

走進它的靈魂,

你才會知道她的「美」和「生命力」

為何如此頑強。

蔣勳

臺灣著名畫家、詩人與作家,

深厚的美學理論結合豐富的人生閱歷,

兼具理性與感性,

他的藝術史、美學論述、

散文、繪畫等多領域作品,

啟蒙了華人世界對生活美學的新浪潮。

蔣勳語錄

美是一個自我的循環。美到最後不管你是富貴,或是貧窮,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這個自我是為別人而活著,其實感覺都不會美。蘇東坡走出監牢,才有了這樣的領悟。繁華過,落魄過。熱鬧過,清靜過。愛過,恨過。於是懂了,人生不過也就是這樣。池上——這是一處地處臺灣東部的小小村莊,寫作、畫畫、散步、讀經,以最少的物質需要過著最簡單的生活。我找到自然的秩序,也找到自己內在呼吸的秩序。在這裡,那些靜得只能聽見呼吸的日子裡,你會明白孤獨即生活。人不會永遠青春,如何在青春裡把自己開到盛放之後,在綠葉成陰中安靜地接受「老年花似霧中看」的那種快樂?這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好的,你要學會在人生的不同年齡欣賞不同的美。

楊渡

臺灣詩人,著名作家,輔仁大學講師,

《中時晚報》總主筆,《中國時報》副總主筆,

臺灣「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

《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

《暗夜裡的傳燈人》等作品影響巨大,

用知識和文本記錄了

臺灣百年滄桑史和社會變遷。

楊渡語錄

蔣介石兩代雖然建設了臺灣,卻留下了獨裁者的罵名,而胡適只留下了思想,卻影響下一代無數知識分子,為臺灣播下民主自由的火種。誰才是真正的有力者呢?對容忍精神抱持著高度的自省,容忍他人的異見,甚至是對自己的批判而不以人廢言,不以帽子戴在他人頭上,這恐怕是胡適一直想說的自由的真諦吧。一九八○年代,真正改變臺灣歷史的力量,是那些「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那麼溫柔敦厚的,老人家的手啊!是他們改變了這一塊土地的命運,改變臺灣轉型的歷史。

劉若瑀

著名舞蹈家,臺灣金鐘獎獲獎者,

臺灣優人神鼓創始人,

被譽為臺灣最值得推薦的藝術表演團體之一,

從古老的獅鼓藝術中敲響了

一個時代的自由與力量。

劉若瑀語錄

導師的一句話:「你是一個西化的中國人」卻讓她當頭棒喝,「原來我跟自己的傳統文化失聯了。」「回到臺灣,那三年時間裡,我跑遍了臺灣當地的廟會和民間祭奠儀式。」優人神鼓的表演,如同古代中國人畫畫一般,舞出寫意的狀態。「《時間之外》不打顏色,只有淡淡的黑白,投影的畫面,也是黑白,就像水墨古畫。」這是中國人的當代劇場。

一、人文藝術

01優人神鼓

優,在中國傳統戲曲中指的是表演者;

神,則是人在高度專注下,

所進入的一種寧靜、無我狀態。

「優人」是古老的表演者,

「神鼓」指一個人在最大的放鬆和警覺中,

透過內心的寧靜,

將擊鼓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優人神鼓正是通過擊鼓,

來表達那些藝術層面上很難展現的生命實相。

透過「道藝合一」,傳遞著生命的美感。

美國 紐約時報說:偉大而繁複的擊鼓、聲響和寂靜之美。

楊麗萍說:非常敬佩這種道藝合一、用整個生命去舞蹈、人與自然結合的風格,在其中看到了禪意,不虛此行。

龍應臺說:「優人神鼓」是臺灣最值得推薦的表演團體;優人的表演,讓我重 新 思考什麼是表演,什麼是劇場、音樂和舞蹈。

02雲門舞集

林懷民插畫家幾米筆下的「幸運兒」,

是蔡康永口中「這個時代迫切需要的缺貨清單」,

是餘秋雨那份「被當今國際社會廣泛接受的

東方藝術家名單」上最前面的幾個名字之一。

他用40多年成就了他的國----

他從中國自己的文化出發,

編排自己的舞蹈,

「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

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

他的靈感來自楚辭詩經、來自《紅樓夢》,

也來自太極和佛教文化

「雲門」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

倫敦泰晤士報說:雲門是"亞洲第一當代舞團"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亦盛讚其為世界一流現代舞團

在這裡我們將邀您走進雲門,

體驗一次舞者心與境。

03法鼓山禪修

法鼓山是臺灣佛教四大山頭之一,

相對於高雄的佛光山、花蓮的慈濟、

南投的中臺禪寺的古老,

法鼓山更具現代藝術意味,

它完全與環境融為一體,大氣肅穆,

安靜莊嚴,低調樸實……

我們將有一整天,拋棄雜念,

體會禪者真心……

二、文明珍藏

01故宮博物院

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

一個在北京,一個在臺北。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為躲避日本侵略的戰火,

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一部分

珍貴文物遷出,幾經輾轉,

1948年遷往臺灣。

於是就有了臺北故宮博物院,

其文物珍品中,

有90%來源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歷代書畫、青銅器、玉器中的精品

大多收藏於此。

02錢穆故居

錢穆中國史學大家,被稱清代考據第一,

雖然誇張,但可見其功力,

以其居清代考據之巔峰,當無異議。

其論著,今人固多引用,其名至今不衰。

錢穆名言:

講歷史,便可叫人不武斷。因事情太複雜,利弊得失,歷久始見,都擺開在歷史上。讀書當一意在書,遊山水當一意在山水。乘興所至,心無旁及。

03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憑藉一部《京華煙雲》

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文化大師,

他幽默風趣、談吐詼諧,

被稱為「兩腳踏東西文化,

一心評宇宙文章」的語言天才。

林語堂名言:

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裡充當著配角。在人的一生,有些細微之事,本身毫無意義可言,卻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事過境遷之後,回顧其因果關係,卻發現其影響之大,殊可驚人。愛情方式過婚姻,沒有不失敗的。要把婚姻當飯吃,把愛情當點心吃。

三、地道風味

01食養山房

在臺灣如果只去一家餐廳品嘗美食,

那麼必不可少的便是「食養山房」

當年,設計師林炳輝為了有個喘息的空間,

走入山林,卻無意間創造了

這個享譽四方的禪意空間。

倒是「茶」,替他吸引了四方朋友。

逐漸的,清淨的山居演變成了食養之地,

他似乎憑藉著茶在山裡召喚出了

一座世外桃花源。

食養的空間,

有東方禪意美學,兼具現代簡潔的線條,

簡單卻更接近心靈。

食養的食物,依隨自然時令,

又有獨特美感,

很多人慕名而來,

有時只是為了欣賞一朵在湯裡盛放的蓮花。

更懂一點的人,

則是來這裡好好靜心,然後品一盞茶。

林炳輝認為,只有心靜了,

才能將這份從容傳遞給遠道來訪的客人。

02梅子餐廳

到臺灣當然一定要吃地道的臺灣菜,

在臺灣最地道的臺灣海鮮代表便是梅子餐廳。

地道到劉德華、黎明都曾到此打過卡。

03叄和院

如果說梅子餐廳是老臺菜的精品,

那麼叄和院就是當代新臺菜的代表,

它美味、精緻、時尚、服務四大元素同步,

一起呼應你的味蕾。

除了這些臺灣的代表性大菜,

臺灣還有數不盡的夜市小吃,

胡椒餅,淡水阿給,豬血糕,筒仔米糕等,

在很多人眼裡,

它們才真正是臺灣味道的代表,

而我們將特意留出時間,住在夜市旁,

由您親自去尋找你心中的臺灣味道。

四、大美山水

01日月潭

日月潭,臺灣的一顆明珠,

臺灣八景中的絕勝。

老蔣入臺後便特意在這裡建了涵碧樓,

納攬這裡迷人的美景。

行程中我們將在這裡,

在全球十大最美自行車道之一的

日月潭向山自行車道,

來一次最美騎行……

02陽明山

陽明山原名草山,

後來老蔣因為崇拜明朝哲學家王守仁(即王陽明),

後來就改名陽明山。

它就是戴佩妮曾唱過

「我要一個人去陽明山上看海芋」的地方。

它浪漫、恬淡、閒情逸趣,

使它成為臺灣「最貴」的山。

五、特色旅居

01日月潭雲品酒店

02北投大地酒店

- End -

相關焦點

  • 福利 | 臺灣人文美學之旅,對話羅大佑、蔣勳、方文山
    那麼,這一次,會有哪些創造「美」的人將與我們坐下來談談?壹縱觀羅大佑的音樂創作軌跡,總是和時代緊密結合在一起,卻又不乏關注人心的經典作品。想要真正熟悉了解羅大佑,定要懷抱著廣闊的歷史觀。圖 | 羅大佑專輯貳談及美學,必定蔣勳。他認為,美是一種生活方式,貫穿在我們的方方面面。
  • 楊渡自傳體小說《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首發
    楊渡自傳體小說《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首發 2016-01-10 00:07:56   中新網北京1月9日電 (記者 應妮)臺灣作家楊渡的自傳體小說《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8日由三聯書店在北京首發。
  • 用音樂述說少年蔣勳的臺灣故事
    那些年,他背著背包,在路邊隨便搭上一輛車,上山下海,完成他對臺灣鄉鎮的探索,最後寫成一部文學暢銷小說《少年臺灣》。2013年年底,這部由27個短篇組成的小說,被臺灣音樂時代劇場改編為105分鐘的音樂劇搬上舞臺。九位演員,鋼琴與小提琴的簡單配器,簡約的舞臺,拼出了臺灣的舊時風景,詮釋了蔣勳文字之外的另一個《少年臺灣》。
  • 楊渡:一個臺灣家族的百年漂泊
    臺灣詩人、作家楊渡。三聯書店供圖9日下午,楊渡以「《一百年漂泊》——臺灣轉型經驗啟示錄」為題,在北京三聯書店進行了一場講座。三聯書店副總編輯舒煒表示,這本書裡的臺灣故事,很多都跟大陸有密切關係,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比如中國正處在高速工業化的階段,常常出現霧霾。臺灣以前也曾經發生過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危機。當然兩岸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臺灣曾經被日本殖民統治數十年。楊渡:通過家族故事追索一個時代《一百年漂泊》作者楊渡1958年生於臺中農家。
  • 《美的沉思》:臺灣美學大師蔣勳經典代表作
    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    蔣勳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 蔣勳|生活最高級的修養,是美而從容
    ▲ 蔣勳老師在上海開展「天地有大美」 藝術講座現場。讓美治癒內心的慌張,蔣勳似乎是一把好手。像汩汩溫泉,永遠溫柔地引著自己和眾人叩開美的大門,所以很多人也都說他是「美的布道者」。>1947年,蔣勳出生於古都西安,在他不到兩歲時,一家人逃難來到了臺灣,住在大龍洞。
  •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解讀「後印象派大師」高更爭議一生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 蔣勳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5.10《蔣勳破解高更之美》是美學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蔣勳先生的經典作品——「跟隨蔣勳,走進美學探索之路,洞悉藝術史上最真實的理性與感性,呈現最精彩的美學觀點及經典畫作。現代藝術的啟蒙者高更,為了追求遠方的呼喚,不惜傾家蕩產,拋下了蒼白矯情的歐洲文明,逃奔大溪地島。在最原始處,尋找蠻荒肉體的奢華。美學大師蔣勳由生命潛伏的本質的角度,解讀神秘異域的原始荒野,讓美學重新找到起點,走進高更充滿爭議性的一生。
  • 四月春好,去臺灣見見蔣勳先生吧
    「在場·遊學」臺灣人文美學之旅美學 |  文學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臺灣藝術家蔣勳首次在大陸舉辦個展
    新華社上海6月9日電(記者孫麗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是莊子的話,意思就是美存在於天地之中。人們要了解美、追求美,就要回歸生活、回歸土地、回歸自然。」年屆七旬的臺灣藝術家蔣勳近日來到上海,為其在大陸舉辦的首次個人藝術回顧展揭幕。
  • 蔣勳: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曾任臺灣當年最有品質的藝術類刊物《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現任臺灣最重要的純文學刊物《聯合文學》社長。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好評無數。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作了數百場電臺節目及各類講座,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蔣勳經典美學著作《美的沉思》內地出版
    近日,中國臺灣美學大師蔣勳先生《美的沉思》《吳哥之美》兩部作品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和中南博集天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美的沉思》是蔣勳先生在美學領域的經典代表作,被譽為「臺灣版《美的歷程》」。該書自1986年在中國臺灣第一版發行以來,至今經過幾度再版印刷。
  • 臺東池上:和蔣勳一起發現自然秩序
    它回應的不只是臺灣的問題,也是世界各地發展中的問題」。   自然秩序、土地倫理:蔣勳眼中的池上   池上,以出產優質稻米而聞名,地處臺東縱谷最北端,由於最早的聚落位於大坡池上方,因而得名「池上」。   2014年10月,受「臺灣好基金會」邀請,蔣勳住進池上,在一個簡陋的中學教師宿舍安下了家。
  • 蔣勳《吳哥之美》丨巴揚寺的浮雕
    『閱讀本是尋常事,繁華靜處遇知音』《吳哥之美》是蔣勳14次遊歷吳哥,寫就的關於吳哥最美的文字,娓娓訴說吳哥王朝諸寺遺址
  • 《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
    >  序言:讀楊渡新作《一百年漂泊》  趙剛  九月中旬,楊渡兄打電話給我,告訴我他有一部新近完成的名為《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的書稿,想請我寫點東西或是給點意見之類的。這本書主要是以他父親,一個原本註定只能是臺中烏日的鄉下農民,在一九七○年代磕磕碰碰起起落落,終而成為成功的鍋爐製造業者的一生故事為綱,但也兼寫了頭家娘、地方、家族、信仰、中小企業、工人的故事。"這本書或可作為臺灣史的側顏一讀吧!"——楊渡如此說。  老實說,我有點狐疑。
  • 4月去臺灣聽劉若瑀、林炳輝說禪,感受雲門舞集的律動 | 菁至臺灣遊學Vol.2
    臺灣美,最美在人文。大陸與臺灣,文化同根,生活方式同源。它有著近代中國最具衝擊力的一次文化藝術交融和沉澱。無論是文創、藝術、生活美學,還是教育、消費升級和多元價值上,都有我們值得借鑑的地方。這次臺灣遊學,如您想靜一靜,禪心與美目,放鬆與自由,可走一遭。一路都是華文世界得道之人靜候著您。
  • 蔣勳京城談美 感嘆賈伯斯才是真正美的創造者
    黑色上衣搭配紅色長圍巾盡顯儒雅氣質黑色的上衣、牛仔褲、搭配一條大紅色的圍巾,臺灣美學大師蔣勳以這樣一襲裝束亮相北京劇院,儒雅氣十足。應北京愛知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中信出版社邀請,臺灣美學大家蔣勳於10月8日晚在北京劇院舉行主題為「美,看不見的競爭力」的大型美學講座。此次是蔣勳在內地的首次大型演講活動,吸引了近千名觀眾親臨現場,與蔣勳老師近距離接觸,現場感受蔣勳獨有的藝術感染力。
  • 臺灣著名美學大師蔣勳首度公開美學感言
    臺灣著名美學大師----蔣勳首度公開美學感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紛繁世間因美而值得留戀,如何睜開心靈的慧眼,尋覓生活中美的蹤跡?如何延展感知的觸角,探索人世間美的奧秘?探尋體認讓我們從「品字」開始,悉心聆聽臺灣著名美學大師蔣勳為您帶來的美學講座之《美與生活》,以布道之心傳播美的感動。
  • 蔣勳:美,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
    臺灣綜藝大姐大張小燕曾說過這樣一件往事:她先生病逝時,她痛苦地日夜難眠。林懷民跟她講,要從黑洞中走出來。她也想,但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痛整團凝結在心裡,哭都哭不出來。他被譽為臺灣的文化教父,在生活美學的傳道上無人可替代。他以布道者的心境,藉由經典文學闡釋生活美學。蔣勳說:「文學,是一種救贖。」就像小燕姐因為一首詩走出了人生黑洞,文學賦予人力量,使人超然於簡單的生活之上,掙脫現實的糾葛,獲得靈魂的淨化。
  •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走進「後印象派大師」充滿爭議性的一生
    [基本信息]  書名:《蔣勳破解高更之美》  作者:蔣勳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ISBN 978-  為什麼他要出走?是什麼主導了他的生命選擇?在與文明決裂的信仰上,高更要走得並不順暢,為什麼卻愈走愈遠,至死無悔?  蔣勳由生命潛伏的本質的角度,解讀神秘異域的原始荒野,讓美學重新找到起點,走進高更充滿爭議性的一生。充滿爭議性的高更,用他的生命實踐著值得人類省思的事,更藉由畫作,丟出了更多「天問」。
  • 心靈之約——讀蔣勳先生《吳哥之美》
    這句話出自臺灣知名作家蔣勳先生的作品—《吳哥之美》封面上。    蔣勳先生,臺灣著名美學家、文學家、畫家,他有諸多的作品,如《蔣勳說紅樓夢》、《孤獨六講》、《蔣勳說文學》等等。這是我第一次拜讀蔣勳先生的作品,以前我對蔣勳先生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但是通過《吳哥之美》這本遊記類散文,讓我有了靈魂上的享受,是一種安寂和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