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
75年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東京灣密蘇裡號軍艦上舉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這一天也被全世界公認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
如果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勝利,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則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勝利。
在這兩個範圍的統一戰線形成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都擔當了重要角色,不僅倡導和推動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而且還積極聲援和支持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倡導建立東方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促進各國人民結成廣泛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1938年2月,毛澤東在延安反侵略大會上提出了三個反侵略的統一戰線的思想,即中國的統一戰線、世界的統一戰線、日本人民的統一戰線。
彼時的馬尾,剛剛恢復和發展中共福州地方黨組織,全面開展抗日救亡民主運動,在國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勢下,中共中央東南分局為了適應形勢變化,爭取抗日合法地位,溝通東南分局及新四軍軍部與福建各地黨組織的聯繫,組織城鄉抗日救亡運動,決定成立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經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出面與國民黨福建省主席陳儀多次談判,於1938年2月底辦事處正式成立,主任王助,秘書範式人,副官章水和。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成立後,頂住國民黨福建省當局的種種限制和打擊,堅決捍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時,迅速恢復和發展中共福州地方黨組織,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民主運動。
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總負責人王助(1914-1941)正是馬尾區亭江鎮象洋村人。
1939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崇安召開第一次黨員代表會議,王助當選為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8月,為溝通閩北與閩南聯繫,大病初癒就帶領部隊日夜兼程,向南挺進,9月21日,途經建陽茶東坑頭遭遇一股土匪,在帶領隊伍突圍時中彈犧牲。
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在抗戰期間發揮了巨大作用,致力於恢復和建立福建黨組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號召群眾團結抗戰,反對妥協投降,組織進步文化人創辦刊物、教唱革命歌曲、義演、募捐、辦美展、辦夜校、支持開辦生活書店、保護抗屬、紅屬,為抗日救亡做了大量工作。
1941年,日軍踐踏著馬尾這片原本平靜的土地,八年抗戰中,馬尾共被日機轟炸107次,炸毀房屋178間,死傷291人,被姦淫的婦女和被拘充當勞役的民眾更是數不勝數。馬尾人民奮起抗爭,前赴後繼,他們的英雄風採永遠不會被我們遺忘。
英勇抗戰的馬尾造船工人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展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奮起抗戰,全民族的抗日烽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具有光榮的反侵略鬥爭傳統的馬尾造船工人,忍受著因工廠蕭條帶來的生活艱辛,以民族大義為重,也紛紛行動起來,獻身抗日大業。
抗戰爆發之初,海軍馬尾造船所當局對工人進行了軍事訓練,學習軍事常識,增強抗敵本領,軍訓一直持續到福州第一次淪陷前。工人們還和海校學生一道積極參加馬尾的抗日後援會活動,進行抗戰宣傳演出,熱烈認購救國公債。
1937年秋至1939年,國民政府海軍部令馬尾要港司令部構築閩江口阻塞線,馬尾造船所承擔了製造400顆水雷的任務,這些水雷將鋪設在各阻塞線的外沿,以加強封鎖能力。工人們冒著日機轟炸的威脅,在鑄鐵車間裡堅持生產,數月後趕製出了第一批100顆水雷。一經製成就趕緊轉移,投入使用。1938年6月,鑄鐵車間遭日機轟炸,工人們依然冒著生命危險生產,堅持到軍工任務全部完成。
馬尾造船廠擁有大批的機器設備,為避免陷敵損失,決定將其搬遷疏散到較安全的閩北山區。1938年春,日機開始頻繁襲擊馬尾,形勢非常嚴峻,為了能把機器設備儘快遷走,工人們在工資屢遭拖欠、生活無著落的艱苦情況下,白天防守,晚上進車間拆卸機器,堅持了幾個月,終於把廠內的貴重機器運走,搬遷到南平峽陽等地,疏散的機件計有100千瓦發電機配135馬力蒸汽機全部,75千瓦發電機配100馬力蒸汽機全部,船用新鍋爐一臺,300公斤汽錘一套,75千瓦直流發電機配15馬力蒸汽機一副,各種工具機及交、直流發動機、抽水機等30多臺、排鋸機一副及配套的鋸片等。
據當事者回憶,這批設備安全後撤後,海軍部下令將其中具有機械加工功能的機器再次搬遷,運往湖南辰溪,組建海軍兵工廠,製造大型水雷,供給布雷隊破襲日軍艦艇,同時組織維修兵船,生產槍枝彈藥。隨廠遷移的馬尾造船所工人大都加入海軍,發揮技術專長,投身於抗戰前線。
收藏於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的一件海軍布雷軍服,軍服上有多個彈孔記載著海軍名宿倪行祺出生入死血戰日寇的光榮歷史。
1941年4月20日,日軍進犯福州,侵佔了馬尾造船廠。侵略者對船廠內未搬遷的機器設備和原材料進行強盜式劫掠,強迫未及時撤退的工人拆卸機器。工人們進行了反抗,老工人胡桂不肯動手,被日軍活活打死。為保護船廠物資,工人們寧死不屈,有十多位工人被殺害。殘暴無比的日本鬼子將打死的工人有的綁上鐵板墜入江中,有九人被拋入水井殺害。
奮起反抗的閩安軍民
閩安軍民填石塞港 構築抗日封鎖線
抗日戰爭時期,閩安鎮是閩江下遊抗日中心,閩安軍民為抵抗日軍侵犯,浴血奮戰,作出了極大的貢獻,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1937年8月,抗戰全面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命令福建省政府,封鎖閩江口。海軍馬尾要港司令部和福建省水利總工程處,受命在閩安鎮成立閩江特別工程處,實施封港計劃,並成立閩海前線抗戰指揮部,地址設在閩安協臺衙門內。
為阻止日艦入侵福州,閩江特別工程處徵集石料,閩安石頭城全部拆除,用以沉船塞港。閩江下遊木船全被徵集,閩安千餘名石工,夜以繼日開山取石,為堵港工程供應了大量的石料。9月3日下午5時,閩江特別工程處徵集60艘100至300噸大船,滿載石料,雲集江面,鑿沉堵港,閩江口抗日封鎖線開始封港。歷時兩年又四個月,工程宣告竣工。共計填海石料161擔,500餘萬噸,修築燙鬥、烏豬、梅花、壺江等四道水下阻塞線。閩江封港,是抗戰時期福建省最大的工程,其中烏豬港道填石14擔,長門燙鬥港道填石55擔,梅花白頭嶼與壺江填石92擔。福州馬尾徵用三北軍航業公司所屬商船「靖安」、「閩海」、「建康」、「寧安」、「新華興」、「同利」、「海鵬」、「江門」、「鎮波」等大船,與福建鹽務稽核所部分緝私艇,羅星塔碼頭的方舟與大號帆船等,運石填港。隨後,海軍馬尾江防要港司令部、閩海前線抗戰指揮部,組建了布雷隊,布設馬尾造船廠自製水雷400餘枚於閩江口封鎖線。
閩江口封鎖線是抗日水下長城,是在日本飛機的炮口下構築起來,是福州軍民用血肉築成的。1938年5月31日,日本設在臺灣空軍基地的飛機,飛抵閩江口,向阻塞線和巡防艦瘋狂轟炸。我海軍「正寧」、「肅寧」等艦官兵英勇還擊,擊落兩架敵機,多架敵機受創逃遁。我艦亦被敵機擊中沉沒。敵機經過幾輪狂轟濫炸,敵艦數次企圖衝破防線,均被沿岸要塞炮臺以猛烈的炮火還擊。閩安鎮許多健在的老石工,談起當年為閩江口抗戰封鎖線作過貢獻的,充滿自豪。
民眾掩護遊擊隊 宜伯勇救閩安鄉人
1944年10月4日,由南洋敗退入閩的日寇,佔領閩安,閩安鎮第二次淪陷,歷時八個月。閩安城隍廟、潮清觀等名勝古蹟,被焚毀殆盡,民眾處於災難之中。日軍在鎮上橫行霸道,燒殺搶奪、凌辱婦女,無惡不作,人民受盡恥辱,陰霾籠罩著閩安鎮。
日軍強行抓去修築工事和充當挑夫的青壯年,有許多人慘死在刺刀下。廚師王金寶獨生子王依清、謝厝裡的謝奴等,都是因為日寇認為他們幹活不賣力被活活打死。南門外的李依三,因懂得日語,為被日寇毆打的同鄉講情,被認為是聚眾鬧事,被日寇用大刀斬腰劈死在路旁,慘不忍睹!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嶺抗日遊擊隊,在閩安鎮地下黨聯絡站站長楊依順等人和群眾掩護下,時常神出鬼沒潛入閩安鎮襲擊日寇,打擊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一天深夜,遊擊隊突襲日軍駐地,打死、打傷幾個日寇。夜間,日軍不敢追擊。翌日清晨,日寇傾巢出動,挨家挨戶搜查。不一會,三百多名群眾被趕到校場前集中。日軍架起數挺機關槍,亮出軍刀,殺氣騰騰:「誰知道遊擊隊的下落快說,否則統統槍斃!」他們逐個逼問,稍有懷疑就用槍託劈頭蓋臉毒打。勇敢的閩安鎮人民,沒有一個人供出遊擊隊員的下落。惱羞成怒的日寇伍長,從人群中把方家銓拉出來,用鐵線五花大綁,吊到龍眼樹上,準備槍斃。原因是他前幾天提著理髮工具箱,在江對岸鹽館替人理髮時,被日軍巡邏隊撞見,感覺面熟,懷疑方家銓暗通遊擊隊。
危急關頭,辛亥革命志士邱俊卿,鄉人尊稱「宜伯」(辛亥革命烈士林述慶將軍的副官)挺身而出,抗辯力爭,通過翻譯,向日寇表明方家銓是以理髮為業,眾人也據理力證。日軍懾於情緒激昂的群眾,方才罷休,除留幾個繼續審查,其餘人被釋回。宜伯捨身救鄉人,深受鄉親的尊敬。
1945年8月14日夜,傳來日本天皇頒布停戰詔書,接受《波茨坦公告》,閩安鎮軍民徹夜狂歡。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日軍投降儀式在臺北舉行。海軍馬尾要港司令部李世甲司令、駐閩安鎮海軍陸戰隊第四獨立團團長戴錫餘,作為中國海軍的要員代表,奉命率部駕船前往臺灣,參加主持日本受降人員與日艦的受降儀式。臺灣回到祖國懷抱,閩安鎮軍民為抗戰勝利歡欣鼓舞。
馬尾抗戰大事記
1937年12月30日-12月31日
馬尾海校「突擊」、「海嘯」讀書會成員商量奔向革命聖地延安參加救亡活動。田裡(負責)、何進、何澄石、黃漢基、彭協中、陳長觥、黃炎、陶炳坤、何康、賴堅、張雋奇等十餘人舉著「海軍學校抗日流動宣傳隊」的旗子,沿途貼標語,作演講。到江西後收起旗子,取道武漢入延安。
1938年5月30日下午6時
三架日機飛臨馬尾要港區上空轟炸,炸傷了停泊在亭江江面的「撫寧」號炮艇;六月一日晨六時,日機又來轟炸,四架日機炸覺了停泊在長門附近的「正寧」號炮艇,三架日機炸傷了「肅寧」號炮艇及「楚泰」號軍艦;從六月十二日下午一時開始,日軍木更津船空隊的三十四架飛機輪番對馬尾造船所的十八座廠房(車間)及海軍馬尾醫院進行瘋狂轟炸。
1938年8月-9月
馬尾成立要港區抗敵後援會,李世甲(要港司令)、萬紹先(海軍中校參謀)為正副主任。下設總務、救護、宣傳三部,組織各鄉青年婦女三十多人成立救護隊,男青年四十多人成立擔架隊,負責及時趕往被炸地區搶救傷員,總務部下設抗敵劇團(轄兩個分團)。
1939年3月29日
福州青年各界人士聚會鼓山紀念黃花崗死難烈士,馬尾抗敵劇團第二分團在鼓山湧泉寺演出抗敵閩劇。
1939年4月
日本十六架竄犯馬尾上空,濫炸造船所等地,炸毀新街(今前街)民屋二間;馬限有一家居民正在吃午飯,炸彈落在飯桌上,一家七口人均斃命。
1940年4月中旬
日機九架在馬尾上空盤旋一匝後,投入數十枚500磅炸彈,炸毀造船所廠房4座,炸死工人三十多名;馬尾碼頭第二排店房被炸毀二間(今閩侯水產公司附近),死二人,傷一人。
1940年4月1日
馬尾要港區抗敵後援會綜合性雜誌《射潮》創刊,十六開鉛印,發行全國,以時事政治為主,主張抗日,由中尉軍官張 生任主編,出至第六期(9月1日)止。
1941年4月20日
琯頭、長門、營前敵我激戰,敵佔馬尾羅星塔,侵入峽兜。
1941年4月21日
凌晨,國民黨第一軍軍部下令撤出福州。下午,馬尾淪陷。一九四一年六月,日軍強迫造船所工人拆機器,老工人胡桂不肯拆卸,被打死,有的工人被打死後用鐵板附入江中,九人被投入水井,經四個多月,殘存在廠中的機套、設備和材料,包括整套軋鋼設備和六個重半噸多的汽錘均被運走。
1941年9月2日
日軍炸毀羅星塔新船塢船閘,破壞閩江口阻塞線,主航道上石擋均被炸毀,馬尾至長門一帶工事被拆除,長門要賽被毀為廢墟,馬尾造船所廠房被焚毀。
1941年9月3日
日機二架竄擾馬尾上空,轟炸市場邊(馬尾電影際右前方),死傷83人,當場斃命37人。
1944年10月4日
日本侵略軍陸軍第二十三混成旅團長領部隊從上海乘軍艦犯閩,設司令部於馬尾馬限冊原美國醫院。
1945年5月18日
馬尾、長門地區之敵,向川石島退卻。
1945年5月19日
日軍太平洋戰爭失利,撤出福州。上午,炸毀馬尾海軍學校、海軍練營、勤工學校、望樓、海軍官員宿舍(20號洋樓),放火將機關宿舍燒成廢墟,船廠中發電廠、拍鐵廠、一號船塢均被炸毀。下午馬尾收復。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記者:王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