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成型和裝飾中,筋紋效果的出現,可以追溯至唐代,甚至更遠。人們取法於梅、蓮、海棠、菱花、蔬果等自然物態和青銅、玉器的造型來仿製陶瓷器皿,這種源於自然的優美的「點、線結合」,「面體切割」在紫砂創始階段,就得到人們的青睞和讚賞。數百年來,對它的追求和推崇,引起了藝人和壺友間強烈的共鳴,製作者刻意求新,欣賞者推敲玩味,促進了筋紋效果與製作技巧的日臻完美。縱觀紫砂藝術的古秀新葩,筋紋效果確以那壁立千仞的整肅;行雲流水的從容;花枝搖的和順;恰如其分的均等和吞吐自如的變化為紫砂藝術的發展和開拓起到了承上啟下,推波助瀾的作用。
宜興紫砂筋紋器 ( 俗稱筋瓤貨 ) ,為紫砂茗壺造型體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它與紫砂光貨素器 ( 俗稱光貨 ) ,紫砂花貨塑器 ( 俗稱花貨 ) ,並存於世,相互輝映。它造型創作理念主要是依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瓤和紋理,經提煉加工創作。如瓜稜、菊花、玉蘭和水仙等。規則的紋理組織,等分勻衡,齊整協調,線條順暢,自然明快,具有強烈的節奏韻律美。是茗壺造型藝術中具有代表性、形制豐富、影響較大的門類之一。
紫砂筋紋器型制殘片最早見於宜興丁蜀鎮羊角山古窯遺址出土器皿,歷經宋、元及明代早期無數陶工的開掘,並逐漸演變,在明代中期以無名氏陶匠為先導,以時大彬、李仲芳、陳仲美、徐友泉等為傑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宜興陶器圖譜》所錄《砂壺考》云:「鄧秋板砂壺全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壺,工巧有致。大彬二字楷書款。」《菱花式壺》以對稱菱花瓣為造型特徵,陰陽交間,凹凸分明,十二瓤紋清晰端正,制工亦十分嚴謹,可謂是明代時大彬所創製的筋紋器代表作。
關於紫砂壺筋紋器
清朝以後形制隨時俗而改變
紫砂筋紋器至清代,隨著時尚習俗的改變而改變形制,「菱花」、「合菊」、「半菊」、「菊瓣」、「葵式」、等成為常見形式。無論是方型、圓型、混合型,均用筋紋組成線條,蓋與口瓣瓣相吻,筋紋表達從蓋頂端放射到蓋口,再舒展過渡至壺體,直至壺底,貫通一氣。瓣面大小如一,腴而不腫。
清初陳鳴遠的《四足方壺》仿古代青銅盉而成,是一件演化變異的筋紋器佳作。
清中期邵大亨的《八卦龍頭一捆竹》將紫砂筋紋器的創作推向一個嶄新的局面。此壺極富中國傳統文化意韻,將易學哲理巧妙地構思於紫砂壺上,發展了筋紋器的形制理念。
筋紋器代表作《水仙壺》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之作,該壺從壺鈕至壺蓋、壺蓋至壺身、壺身至壺腳再至腹底,內外一致,寓意吉祥。
現代紫砂藝人中也不乏筋紋器高手,如顧景舟關門弟子葛陶中製作的菊瓣壺,可謂是「型、氣、神」俱佳,32瓣菊可謂難度之高也。以及高工沈建強,其《小英雄壺》是根據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喻壺108條筋瓤,《飄菊壺》根據秋季菊盛開隨風飄動的自然景色構思而成。
關於紫砂壺筋紋器
紫砂筋紋器造型作為紫砂造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門類之一,優良傳統應該繼承發揚,並在繼承發揚的基礎上立足於創新。這樣,才不致於使優良的傳統技藝失傳、直至湮沒。也只有在發揚光大的同時不斷推陳出新,紫砂筋紋器新作新品新款才能不斷湧現,紫砂藝術才能繁榮,才能使紫砂事業進一步向前推進發展。我們高興地看到,紫砂筋紋器新品新作不斷湧現,紫砂筋紋器作者隊伍亦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收藏者、消費者對紫砂筋紋器的認識、理解、興趣不斷提高,這是十分可喜的,亦是大有可為的。紫砂筋紋器造型型制必將發揚光大,必將推陳出新,必將重塑輝煌,這是必然的,亦是可行的。優秀的傳統經典融入現代創作潮流,也必將為紫砂筋紋器注入新的動力,將紫砂筋紋器推向新的發展空間,使紫砂筋紋器永載史冊,萬古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