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最老牌的茶餐廳,點一杯永生難忘的港奶.

2021-01-14 夜市NightChic

香港的食之魂魄並不來自山珍海味,而是來自最有江湖氣的街頭茶餐廳。暗語般的點單,油漬的菜牌,食物的霧氣和甜味的冰碴飛濺,襯著食客永不飽足的腸胃。

先奉上一首

來自香港茶餐廳阿姨最愛循環播放的粵語老歌。


港奶、西多士,被稱為舊式茶餐廳的一王一後。本期,我們邀請在香港「穩食」多年的老饕,為我們走訪香港最老牌的港式茶餐廳,道來「港味雙雄」的江湖故事。


「不太甜的奶茶配甜到入心的西多士,心裡一路計算卡路裡一邊卻口不能停。」

乘扶手電梯上樓,右轉。
經過一箱箱開封或未開封的水果蔬菜,繞過地上還在淌水的塑料管,中午11點半,菜場買賣做過一輪,羊肉檔的吊鉤上只剩一隻羊頭。擺花檔的阿婆在躺椅上打盹。乘扶手電梯上二樓,老式電梯寬窄僅容一人,好像從此踏上不許回頭的旅途。



▵ 這裡是香港上環熟食街市,原址建於1913年,1983年推倒重建,1989年開張,大樓地下一層賣魚類家禽,一樓鮮凍肉水果蔬菜,二樓收了近二十家從前遛街擺攤的大排檔,小炒,也有早茶,一些泰國菜,從前還有賣潮州粿條的,現在尋不見了。


靠北角落裡就是瑞記咖啡,平日賣三明治,公仔麵簡餐,十來張臺面,廚房不到五平米,外廳牆上貼著手寫標語,「奶茶稱皇,咖啡稱霸」,紅紙黑字,戰書一樣耀眼。



老闆張伯已經八十有餘,自1945年開始做奶茶學徒,大半個世紀一周七天朝朝早晨手衝奶茶候客,自己琢磨出用Shine汽水瓶裝凍奶茶的竅門(這樣奶茶不加冰也夠凍)。

但有次點瓶凍鴛鴦,上來一支墨綠色可樂瓶,問他怎麼回事,他沒好氣地扔來一句「樽唔夠用啊,人勁多。」



3年前,我在飲食雜誌上讀到樽裝奶茶,好奇之下一路摸上去,那時正值午飯時段,大廳裡人山人海,瑞記不做正餐,點了雜誌上推薦的凍奶茶、古法西多士,價格比外面便宜兩成。

奶茶很快送上來,汽水瓶上標籤還沒去,殘留一隻小小的黃色太陽。奶茶的甜味茶味均衡,不會過甜過澀,西多士更是驚喜,白方包用蛋液浸泡後拿小鍋香煎,切塊後中間淋一坨煉乳。蛋腥味極濃,有人不喜,我卻偏愛,想來吃到了蛋的「靈魂」


最初去瑞記,同臺隔壁都是本地姜,學生、白領、地盤工人、師奶搭菲傭,生意跟著飯點起落,同樓檔口小夥有時經過他身後,輕輕踹他一腳:死老嘢!張伯追不上只能爆粗回應。這幾年,慢慢地周圍客人多了,張伯表情不再輕鬆,有時怨氣十足。曾見遊客看牆上貼的專題報導讀出聲,「……老伯會用親切的微笑,熱情招呼客人……你看他哪親切了?」


有一次去生意繁忙,才11點已經沒有位了,張伯突然把手中的湯匙一扔,嘟囔一句「不X做了!」坐回椅發呆。朋友問我怎麼了?我解釋老頭累啦,發脾氣呢。等了十分鐘他消了火,慢慢起來繼續工作。

上回一早過去,張伯坐在廚房門口,周圍一個客人都沒有,見我來一攤手:「今天不開張,夥計請假。」神色輕鬆得像偷到一日空閒。


地址:香港島上環市政大廈2樓CF17號鋪

招牌菜:西多士、樽仔奶茶、蛋牛包


「林老闆用幾種紅茶葉,在紗布網兜中反覆衝撞靠壓力撞出滑膩口感。紗布用久變成淺啡色,被戲稱像絲襪,絲襪奶茶由此得名。」


一家茶餐廳的好壞,可直接從奶茶和西多士的出品上分辨。而香港眾多茶餐廳中,又數蘭芳園的絲襪奶茶最出名。

創辦人林老闆用幾種紅茶葉,在紗布網兜中反覆衝撞翻倒(又稱「撞茶」),靠壓力撞出滑膩口感。紗布用久了變成淺啡色,被人戲稱像絲襪,絲襪奶茶由此得名。蘭芳園從1952年開始在中環威靈頓街開檔,因為諸多明星光顧而聲名鵲起,現在門口保留著舊時綠色鐵皮小棚


當時是八十年代,業主加租六倍,老闆一家就在門前擺桌做街邊生意。店內滿滿一面牆貼著譚詠麟的海報,臺臺凳凳也都是舊物。次次去都要跟大量遊客擠在門口排隊,眼前全是手機相機,像參加一次對等候的示威。



蘭芳園奶茶口味偏甜,茶味也更重。當年,「3點半飲下午茶」的習俗由英國人帶到港島,那時候的原茶用大壺烹燒,燒久了茶舊,味道帶苦。林老闆特意打了細小的手壺,又用白紗袋來隔青草味。即使顧客是一幫苦力,也從未降低水準,一杯12蚊的奶茶,選用斯裡蘭卡科倫坡的「季後茶葉」,配以羶味低的馬來西亞植脂奶,使奶茶入口更香滑。



這裡的西多士是另一種風味了,表面香焦,內心裡還有咖央醬做餡料,頂上中間放牛油,稱咖央西多士。咖央醬是馬來西亞食品,用椰汁、蛋類、砂糖、牛油等材料隔水加熱撈勻製成,比花生醬輕彈。咖央醬甜,不用另加糖漿,香軟內心配脆皮外表,倒也口口濃鬱。


地址 老店:中環結志街2號(逢周一休息)/ 尖沙咀分店:尖沙咀重慶大廈地庫活方商場26號鋪/ 上環分店:上環信德中心304D號鋪

招牌菜 絲襪奶茶、西多士、蔥油雞扒撈丁、奶油豬仔包、豬扒包



✓其他老牌茶餐廳推薦



美都餐室


餐廳身處古老的廟街旁,保留上世紀50 年代的舊式唐樓裝潢,老式馬賽克磚、綠色大鐵窗、老舊大風扇、跳字舊式收款機,走進餐廳就感覺像是港式警匪片裡密謀著要幹掉誰的經典場所,許多TVB 港劇都在此取景。


招牌菜:焗排骨飯、蓮子鴛鴦冰、菠蘿油

地址:九龍油麻地廟街63 號



華星冰室


「冰室」是港式甜品店的傳統叫法,老闆是以前華星唱片公司職員,餐廳受到很多港星喜愛,運氣好還會遇到陳奕迅所長來吃下午茶。黑松露多士味道很驚豔。店內掛滿歌星籤名的唱片作裝飾,標榜懷舊主題冰室,選材招牌為北海道3.6 牛乳及清真牛肉。


招牌菜:黑松露炒蛋多士、校長多士、奶茶、奶油豬仔包

地址:香港島灣仔克街6 號廣生行大廈地下/筲箕灣東大街185-187 號順景樓地下



>>>>赴港食茶餐廳貼士


1. 香港茶餐廳由於客多地小,時常有「搭臺」的習慣,就是和陌生人同桌吃飯。

2. 和香港的高級料理店不一樣的是,茶餐廳不收取服務費,而服務態度一直都是「飯堂」式的。

3. 部分茶餐廳無法刷卡結帳,只能付現。



>>>> 暗號:如何裝作你經常去吃茶餐廳


走冰:就是喝凍飲不加冰(一般去冰後飲品都少三分之一)

爆雪:在飲品中多加冰,形象地稱之為「爆雪」。

撈丁:港人喜愛吃「出前一丁」的麵條,撈丁就是醬撈出前一丁面。

打爛:打爛不是打爛什麼東西,而是「炒飯」的意思。

羅友:羅友就是菠蘿油包的「愛稱」。

細蓉:「細蓉」一詞發源於潮州話,指的是用蝦肉做餡的雲吞麵。

埋單:請在吃飽時大聲地說一句:「埋單唔該!」



逛了那麼多家香港老牌茶餐廳,我的感受是,一些知名餐廳特別標明服務態度不好,理由是出品一流、客流量大。當年許多茶餐廳夥計錢袋豐厚,最典型是中環最貴的陸羽茶樓,夥計以「臉臭」聞名,香港97年金融風暴之前,金融客是他們的熟客,杯盞之間指點「買哪只股」,都靠小道消息賺到飽,當然懶得理你咯。最近幾年再去,以前臭臉的現在也懂跟我講笑,如今搵工艱難,連港府都識打廣告改善香港服務業心態。

如今,諸如蘭芳園此類茶餐廳已成為遊客到港必食之地,當初一個簡樸的流動小檔,雖已開入室內。但門前還擺著當年的小檔,如一個紀念物,從未撤過。一些老主顧還是喜歡坐在小檔門前的小板凳上飲奶茶,十年皆如昨日。


♣ 本期作者: 犀牛大哥

深圳人,漫畫家、作家、寫專欄的,曾出版漫畫作品《冬眠》、散文集《你可以把這本書當作一個收費的擁抱》等。

[ 做深圳最文藝的線上食色雜誌 ]


每夜為你提供一份靈魂菜單
給寂寞的味蕾找一個鮮活去處
言之有味,食之有趣
好看,好吃,好享受
盡在夜市Nightchic


微信ID:nightchic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石灣"至港味茶餐廳"一秒置身香港風情~
    一杯奶茶,一份菠蘿油食物簡單卻美味,中西碰撞自成風格或許店面其貌不揚,卻常有驚喜發現!然而系石灣就有一間港式茶餐廳還原香港茶餐廳地道風味! 囍冰室茶餐廳 可能系石灣至港味既人氣茶餐廳! 福利一 把這條信息告訴你的朋友
  • 香港茶餐廳消亡史
    茶餐廳可以說是香港「洋特產」,「香港的工人,敲敲打打,到了下午三四點鐘,英國僱主要喝下午茶了,他亦不便敲敲打打,只好也休息一下,吃一個雞尾包,喝一杯茶什麼的。今日仍能見著茶餐廳門口坐著猶打著赤膊、抽著紅萬寶路煙、喝著奶茶吃點心的香港工人,這是他們的典型hang-out。」作家舒國治是如此描述的。
  • 一秒到香港,重慶港味十足的茶餐廳!!!
    是香港平民化的飲食場所隨著香港人口的移動和香港文化的傳播香港以外的地方也不難找到茶餐廳的蹤影中國大陸、海外的唐人街等有茶餐廳算是尋常不過你造嗎?這家店的環境是比較古早的茶餐廳味道,港味十足,又很簡單,菱格地板磚,自帶陳舊感,第一感就是港劇裡的經典港式餐廳。
  • 一家香港老牌茶餐廳在太原的傳承
    原標題:一家香港老牌茶餐廳在太原的傳承   新華社太原2月25日電(記者王皓)「忙了兩年終於有個安安靜靜的假期,藉此機會把店鋪的菜品整理了一遍。」太原德銘軒餐廳的創始人蘇士銘說,這是他來到山西太原的第5個年頭,也是「德銘軒」成長的第2年。
  • 中西合璧又全球獨一 維港景色港式茶餐廳倡申遺
    一杯飛沙走奶(齋咖啡)!」 「夥計!要一個靚仔(白飯)、一個靚女(白粥)!」港式茶餐廳的飲食文化堪稱自成一格,全球只此一家!  據香港商報報導,香港民建聯昨(十一日)提議將港式茶餐廳向聯合國申報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又建議將被譽為「東方之珠」的維港景色申報列入《世界文化景觀遺產》,預計對香港經濟、旅遊業及對港人凝聚力有莫大裨益。
  • 汕頭這家20多年的香港茶餐廳,港味超正的!
    堅持品質、出品純正正是這樣的堅持讓翡翠茶餐廳在激烈的競爭中順利走過二十多年也讓饕餮食客們
  • 中西合璧又全球獨一 維港景色港式茶餐廳倡申遺圖
    資料圖:香港維多利亞港。 中新社發 王麗南 攝  中新網4月12日電 「夥計!一杯飛沙走奶(齋咖啡)!」 「夥計!要一個靚仔(白飯)、一個靚女(白粥)!」  民建聯工商事務副發言人黎榮浩昨日指出,茶餐廳起源於型鋼,糅合了中西餐飲特色,講求大眾化及高效率,不少港人每天都會到茶餐廳用膳,或下午茶時享受一杯醒神的「絲襪奶茶」及一個「蛋撻」,即使是在內地或外國亦有不少標明是「港式」的茶餐廳,加上茶餐廳有一套既獨特又「古靈精怪」的術語,例如「茶走」等於「奶茶走糖加煉奶」、「0T」等於「檸檬茶」、「06」等於檸樂,符合申報資格。
  • 從冰室探秘香港茶餐廳魅力
    港式茶餐廳是香港的符號之一,承載著香港的餐飲文化和餐食的變遷。茶餐廳也是港式快餐,因價廉物美而深受食家歡迎。香港島的大街小巷內多了一些茶餐廳,到了就餐時,往往高朋滿座。因為價廉物美受到港人甚至遊客的追捧。有遊客來香港,還滿街找馳名內地的「華嫂冰室」,為在室內小坐而尋找一份滿足感。
  • 《舌尖旅行》第⑥期 | 從西多士一窺香港茶餐廳飲食文化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西多士和其他西式茶點一起傳入民間,經過改良,加入花生醬、煉乳等餡料,最終變成茶餐廳、大排檔裡倍受港人寵愛的美味。茶餐廳,香港最市井的文化標籤。茶餐廳,絕非只是一個填飽肚子的地方,在茶餐廳所體驗的不僅是供應的食物,還要感受它的細緻、悠閒和港式文化的細膩。
  • 【人氣爆棚】5家香港茶餐廳美食推薦!
  • 這些老牌港式茶餐廳你更愛誰?
    眾多老牌港式茶餐廳強勢入駐錫城,絕對是給錫城的吃貨帶來不小的福利,BUT~一場腥風血雨也隨即展開,下面給大家羅列幾家知名度相對較高的老牌港式茶餐廳
  • 石家莊好吃正宗的港式茶餐廳
    推薦幾家的茶餐廳,看看有你喜歡的沒有。  廣潮軒粵菜餐廳  推薦菜品:醬汁蒸鳳爪、例湯、腊味煲仔飯、水晶蝦餃皇  推薦理由:這裡沒有仿造香港那種 「茶餐廳」的滄桑感,相反裝修風格顯得格外明快亮堂。菠蘿包不愧是招牌。溫熱酥脆的外殼夾著滑潤的黃油片,連同香軟的麵包一同送入口中,真是一種奇妙的組合。
  • 一杯蘭芳園,感受來自香港茶餐廳的符號記憶
    香港的食之魂魄並非來自山珍海味,而是來自具有江湖氣的街頭茶餐廳。暗語般的點單,油漬的菜牌,食物的霧氣和甜味的冰碴,滿足著食客永不飽足的腸胃。  茶餐廳最早起源於上個世紀充滿煙火氣的街頭大排檔,慢慢發展為專門提供奶茶、咖啡、紅豆冰等飲品及輕便小食的冰室。
  • 香港茶餐廳攻略 | 香港茶餐廳文化和飲茶文化
    每逢午飯時段,地盤工人、售貨員、辦公室職員以至不少行政人員都很喜愛光顧茶餐廳。而最重要的是食品價錢相宜,茶餐廳裡的一頓飯只需二十多元港幣,相比其它餐廳 ( 平均每人消費約為$40或以上) 已算得非常划算,而且一般都不收小費。此外茶餐廳裡的常餐、快餐均會附送飲料或餐湯,清水或熱茶更是免費提供。
  • 小眾早餐 - 香港茶餐廳推薦
    香港購物指南(微信號:hkbest)眾吃貨的福音來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香港的各種茶餐廳以及其特色食品!
  • 沒有茶餐廳的香港,就像沒有廚房的家
    香港人曾評選「十個最代表香港的設計」,茶餐廳榮登榜首。大陸也有茶餐廳,但只有香港的茶餐廳,才是最正宗的港味。其中,蘭芳園香港老店,是香港飲食文化的「特色」代表之一,伴隨著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的成長。茶餐廳,是香港人吃飯的地方,更是一個容納眾生的棲息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開始騰飛,藍領白領崛起,需要快速解決用餐和短暫休息的地方。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西餐風潮興盛,但是對於普通百姓來說,西餐廳消費太貴。於是,在中西交融的香港,出現了混血的茶餐廳。蘭芳園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創立於1952年。問世以來,廣受香港市民百姓的歡迎,至今風靡香港半個多世紀。
  • 記住香港茶餐廳「特色用語」,避免尷尬!漲姿勢了!
  • 東莞茶餐廳隨訪記
    想在東莞喝一杯港奶完全沒難度,雖然大家都說自己是正宗港式奶茶,然而每一家的味道都是不一樣的。其實即使在擁有4萬多家茶餐廳/冰室的香港,每家的配方也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最要緊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原味絲襪,呵呵。首先我給個業內通行的港奶評判標準,大家了解一下:
  • 莊裡好吃正宗的港式茶餐廳
    推薦幾家的茶餐廳,看看有你喜歡的沒有。廣潮軒粵菜餐廳推薦菜品:醬汁蒸鳳爪、例湯、腊味煲仔飯、水晶蝦餃皇推薦理由:這裡沒有仿造香港那種「茶餐廳」的滄桑感,相反裝修風格顯得格外明快亮堂。菠蘿包不愧是招牌。豉汁蒸鳳爪也是老牌的港菜,蒸得很糯,豆豉汁的鮮味都滲透到粉化的肉中,入口即化,鮮味四散。
  • 美味的 港式茶餐廳
    ■東莞美食  東莞人大多看著港產片長大,無論是從《麥兜的故事》裡,春田花花幼兒園下面那間校長兼職開的茶餐廳裡的「魚蛋粗面」,還是近年張學友與湯唯主演的《月滿軒尼詩》電影裡,張學友與湯唯一直在茶餐廳裡的場景。在數不清的港產片裡,茶餐廳裡出現了香港人生活中可能出現的一切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