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城記》總第906期 2021年2月3日
新密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
文化研究室 主辦
花 和 菜
□ 周紅偉
愛人喜歡種花,養花,喜歡和花打交通。她每次外出,發現有賣花的,愛種花的她都拉不開腿。她在那裡看來看去,問來問去,和花農、和賣花的人交流養花技術和技巧,怎樣育花,怎樣延長生長期,使花長好,長的喜人可愛,有些花怎麼隨季節開放等等。
於是我家那塊巴掌大的陽臺就有許多盆花。
玫瑰,仙人球,蘆薈,迎春花,海棠花,五掰梅,銅錢草,墨蘭,全枝玉葉,金邊吊蘭,金銀花,一落千斤……有的迎著朝霞迎風站立,有的傲之雪霜。
愛人的養花,愛花,源於一個人。她的三姑父。
她最喜歡與她三姑父周連增交流,商討種花、養花、育苗的技術,小竅門以及如何施肥、澆水,保持水肥等。他們在種花上有談不完話題,有交流不完的內容。每次,我們到三姑父家裡,他便興致勃劫帶著我們觀看,視察他的小花園。他那個小花園樓上、樓下在開滿了花,有名貴的花,有不出名的花,有時令的花,有一年四季開的花。
三姑父養的花還真不少,品種全,花樣多,有鐵樹、發財樹,還有各種花樹、葉樹和果樹。走在他的小花園,仿佛在百花園中,使我們忘記吃飯,忘記睡覺,樂在其中。
她的三姑父是個退職老幹部,當過公社副書記,鎮人大主席。
退職以後,他的興趣更加興泛,讀書,看報,種花養花,帶孫子外孫,他是個大能人。他幹什麼事,喜歡什麼事,而且熱心什麼事,喜歡鑽研,總要弄個清楚,搞個明白。尤其在種花養花育花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買了不少種花,育花的書,走訪不少花農,搞了不實驗,對各種花不斷嫁植,移植,培養。由於他功夫下的深,吃苦耐勞,因此種的花多,品種全,品質好,受到親朋好友的讚許。他把花不時送人,他樂於送人,送給親朋好人,他很開心,並喜上眉捎。
為了配合愛人的雅興,我還找來一些書學習。比如皮埃爾·約瑟夫·雷杜德的《玫瑰的聖經》,《詩經》詩詞裡關於花的贊誦。為此我還搞到一本義大利作家翁貝託·埃科的小說《玫瑰的名字》。因為一個諺語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花要葉扶,人要人幫。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大作家翁貝託·埃科在他的小說《玫瑰的名字》結尾處這樣寫道:「昔曰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受三姑父的影響,我愛人也是花的祟拜者。她非常喜歡種花,養花,育花,還喜歡與別人交流討論這方面的技巧和技術。每次外出,看到別人賣花和花店的花,她都要停足觀看,並品論一番,有時竟忘記走路。這時我就會笑話她。
由於她對花喜愛,在家裡那塊巴掌的地方,陽臺或屋子的空閒處,便種了不少有名沒名的花來。
然而,隨著疫情的擴散,新年即將到來,目前各種蔬菜價錢直漲不落,蔥、蒜、姜、白菜、蘿蔔等價格直線上升。為此,愛人終於將陽臺上她心愛的花弄掉,重新種上蔥、姜、蒜等家常小菜。讓「蒜你狠,蒜你猛」徹底完完,遠離我們。她計劃種二十棵茄子和十棵西紅柿,屆吋可吃上時令菜,吃上放心菜。也可省一筆不小的開支。
為了配合她的行動,我還專門找了兩本書。有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可書卻總會告訴我們很多方法。我找到是一本英文版的《救荒草本草》,一本多年前曾風靡的書《中國野菜圖譜》,就差一點沒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拿出來了。
愛人說,目前生存笫一,吃飯最重要。一切給生存吃飯讓路。養花、種花那是興趣,愛好。而種菜能吃,省錢,安全,放心。
有時想想,我們的一生也就是如此了,慢慢從花變成一棵菜。把輝煌墜落成平庸,說墮落也行,不求進步也中。不過我覺得,我們就是那樣從虛榮來到真正的淡定,從樹梢處回到樹根上,從高空懸著無有「著落」,落到堅實的大地之上。
所以我雖一直患著重病,卻一直這樣勇敢與堅定。珍惜生命,把握今天,奮鬥明天,創造著美好的生活。
2020.1.31晚做於青屏山下
周紅偉,1966出生,先後在新密市曲梁文化站和鄉報導通訊組、新密市農行工作。作品散見《鄭州工作》《鄭州晚報》《河南農金報》《中國城鄉金融報》《鄭州政研》《河南工作》等。主要作品有《尖山情,農行扶貧紀實》《鐘樓,鐘樓,鐘樓如何走何全國》,紀實報告文學《帶血的紅襯衫》《巨變,新密城建大變革》。經濟論文《新密股份制實踐與探索》在省發改委《河南經濟》雜誌發表,獲全省二等獎,作為重點課題進行研究推廣。
新密文苑 ‖ 正定古城遊記——北遊記之十一
新密文苑 ‖ 一次不尋常的出遊
新密文苑 ‖ 我乘飛機去九寨
新密文苑 ‖ 青 春
新密文苑 ‖ 小 梅
新密文苑 ‖ 搬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