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9 14:05 |紹興組工微信公眾號
三年磨礪,千日耕耘。江南志士,邊疆寄情。
2017年2月26日,26名第九批紹興市援疆幹部人才肩負「舍家保國、傾情援疆」崇高使命,順利抵達對口受援地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在未來三年或一年半的日子裡,這些遠赴萬裡之外的幹部人才將握起過去援疆隊伍的「接力棒」,瞄準「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以鐵的信仰、鐵的信念、鐵的紀律、鐵的擔當,積極為促進民族團結、邊疆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紹興市援疆指揮部班子成員踏勘援建項目工地。2017-2019年,紹興市援疆指揮部將實施援建項目50個以上,投入援疆資金3億元左右。其中,2017年安排援疆資金10967萬元,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堅持資金、項目向基層傾斜、向保障改善民生傾斜,重點實施六大類20個項目,其中產業就業2項、保障民生6項、基層維穩6項、教育援疆3項、幹部人才2項、交流交往1項,當年項目已全部啟動。「五一」前夕,指揮部被授予阿克蘇地區「五一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4月6日下午,「立人工作室」成立暨師徒結對籤約儀式在紹興市援建的阿瓦提魯迅小學舉行,標誌著該校援疆教師的「傳幫帶」工作平臺正式啟用。
紹興市援疆指揮部的8位援疆醫生利用業餘時間,到紹興援建的新疆建設兵團一師七團開展義診。
紹興市援疆指揮部組織全體援疆幹部人才赴阿瓦提縣塔木託格拉克鄉賽克孜奧塔克村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活動中,援疆幹部人才分頭實地走訪維吾爾族同胞家庭,送去電飯煲等日用品和結對認親聯絡卡。
援疆幹部人才在工作之餘,以札記形式記錄自己熱愛祖國、熱愛新疆、熱愛崗位的心路歷程,抒寫了深深的家國情懷。
無限美景在心間 許新康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歡飛。想來,紹興的山野鄉間已是遊人如織、歡聲笑語了。
此刻,寓居在援疆樓內的我,不免想起了家鄉,家鄉的春景是惹人愛惹人醉的。多少年來,無論工作多忙,每當這個季節我都會帶上家人,驅車前往南部山區,與大自然來一次親密的擁抱。在那裡,我們一起挖野菜,摘黃花,也總會在花叢間給孩子拍上幾張照片留下一年一度最為美好的記憶。春景是老天賜予江南人最美的禮物,也催生了江南人的夢。暮春之初,不面春風,不問楊柳,便枉做了江南人。
江南的春光令人思念綿綿。相比於江南,新疆則有著獨有的大美,新疆的美當在六月開始至十月末的近半年當中,萬物神速般地復甦了,一切都只爭朝夕似地渴望在大自然短暫的安排中盡情地展露自己。阿克蘇隨處可見杏花林的爛漫錦簇,伊犁河谷的燻衣草香,那拉提草原的滿眼綠波,喀納斯路上的星花紅遍,路轉畫呈,大漠中的綿綿沙丘、不朽胡楊,西域的風光處處扣人心弦,讓人每一根血管都仿佛在快樂舞動。
江南之美,新疆之美,固然美不勝收,但畢竟是年復一年重複呈現之美。世間應有更美的景致,我想它應該處於我們的心間。援友們舍家報國,離別親人不遠萬裡前來傾情援疆,一個懷著遠大志向的團隊不正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嗎?這種美,會在一個時點定格,深深地紮根在我們心裡,後方的親人們,儘管不能與我們一起欣賞那如詩如畫的春景,但是他們也已經深深地融入了這道風景線裡,他們同樣是這最美景致的主人。境由心生,最美的心靈造就最美的風景。我想,我們是美的締造者,也是美的享受者。
我依戀江南之美,但我更愛這一生一回的心間美景。
滿江紅·援疆春日抒懷 王陽武
壯志凌雲,徵程處、蕭蕭風斜。度關山、膽劍浩然,絲路塵裂。舍家報國情與苦,萬裡長歌緣和約。莫消遣,辜負好韶光,徒心怯。
知春歸,群芳謔。遊子吟,暫停歇。乘風雲踏遍,天山寒雪。傾情援疆灑大愛,承諾決心尋常訣。看今朝,同心一家親,譜新樂。
春季的阿克蘇多風塵,此為寫實,也指援疆一路艱辛。紹興兒女,舍小家為大家,仗膽劍精神,披風戴塵,踐行「一帶一路」戰略,將紹阿兩地萬裡情緣視為今生有約,自勉不浪費時光,多幹實事。
暮春時節,祖國南北百花競豔,遊子們將思家心切暫拋一旁,豪情滿懷,按照「三承諾一決心」的要求,把嚴以律己、爭當標杆視作平常事,在這天山南麓的阿克蘇大地,秉持「舍家報國、傾情援疆」的精神,譜寫民族團結新篇章。
阿瓦提的雨 陳文春
來到新疆阿瓦提,轉眼間已有月餘。阿瓦提的天空,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藍天白雲、豔陽高照、惜雨如金。飯後和援友溜達,看著站在冬春之際大地上的花草樹木都是灰濛濛的感覺,如果下一場雨,洗刷一下蒙塵,也許一切都會恢復原本鮮麗的顏色。
在乾燥的氣息中,會思念起家鄉江南的雨。陽春三月,家鄉最不缺的就是肆無忌憚的雨,夾雜著一絲絲溼冷,在黛瓦白牆上書畫著故鄉的氣息,給小弄的石板路塗上濃重的色彩,仿佛中,還傳來祖母撐著傘走在石板路上發出的嗵嗵聲。
阿瓦提不缺水,但缺雨,「雨露滋潤」這個詞仿佛與這裡無緣。阿瓦提是阿克蘇地區下轄的一個縣,「阿克蘇」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就是「清澈而奔騰的水」,來自天山的雪水。但這裡的萬物,稀罕的卻是來自天上的水。那花草樹木就是出乎意料的枝幹高大筆直、葉花細小繁密,大概是艱苦的環境反而造就了堅韌的生命,都伸長了身體的各個部位,高大的體態仿佛就是為了爭搶從天而降的第一口雨水。而一切都是被沙塵裹附的土黃顏色,只有春天裡剛剛探出身姿的花和葉,因為還未被沙塵完全附著,短暫地向世界展示著它們原本該有的顏色。
夢中,滴答聲和沙沙聲在響起。當時覺得是做夢或者聽錯了,可是那久違的聲音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阿瓦提竟是出乎意料地下雨了!這雨雖然短暫,卻讓乾渴的大地萬物喝上了一口甘露,在被掀起的那層薄薄輕紗下,露出濃濃綠意,空氣中還瀰漫著新鮮的泥土味。
原來,我的第二故鄉阿瓦提也會下雨。心中忽然遐想,我和我的援友們,不就是阿瓦提的雨嗎?相比我們生命的長度,這三年的援疆之路,說長不長,「舍家報國、傾情援疆」的情懷早已牢牢植根心田,肩頭挑的是祖國賦予的神聖使命。就在阿瓦提,我們會創造出生命新的高度,讓阿瓦提更加「阿瓦提」(阿瓦提在維吾爾語中是「繁榮」的意思)!
尤喜此路多知己 張浩傑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來疆時友人引用了這首詩為我送行,是王維送元姓朋友去安西(今新疆庫車)時所作,而我所在的阿瓦提縣就在庫車縣旁。來疆的路上我其實有點忐忑,離開了熟悉的環境,離開了家人、親朋、好友,到新疆後我會適應嗎?
初到棉城結新友,隨著時間推移,原來的擔心變得多餘。在這裡,指揮部就是我的家,援友就是我的家人;在這裡,學校就是我的家,同事與學生就是我的家人。
當我們26人背上行囊在江南的綿綿小雨中出發,飛過高原雪山,跨過戈壁沙海,終於來到了我們的新家——紹興市援疆指揮部,從此我們有了一個共同的稱呼——援友。26人大部分來自紹興各地,也有老家是浙江江山、河南、甘肅的,起初我們之間還是陌生的。然而共同生活,一起工作、談心、鍛鍊……在互幫互助中我感受到了援友們的可愛、幽默、直率、睿智、博學、真誠、呆萌、大氣;在慢慢的接觸中我發覺這裡人才輩出,撞球高手、音樂大師、舞蹈達人、寫作能手、書法大家、吉他王子……在深入交流中我挖掘到援友的夢想,有人想覽遍大美新疆、有人想嘗遍新疆美食、有人想資助結親……26人有著不同的個性、習慣、愛好,我們是溫暖一家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夢想,為祖國擔責、為新疆奉獻、為浙江爭光、為人生添彩!
來到阿瓦提縣四中,在見面會上學校把臺籤的名字寫成了張浩結,行政辦主任達吾提發現後來向我表達歉意,我說沒事,在四中我就叫這個 「結」 吧,因為我們就是為「結交浩然之友、促進民族團結」而來的嘛!
在彼此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阿克木江書記的睿智、劉剛副校長的全能(之前學校就他一個副校長,教學、後勤、政教等都要管)、艾爾肯江副校長的嚴謹、行政辦主任達吾提的好客、總務主任陳晶晶的熱情、教務主任阿依古麗的專注、徒弟黨佔瑞的好學、班主任劉亞麗的辛勤、司機艾尼瓦爾的友好、同學們的陽光與真誠……
有人說:親情、友情和愛情是人生的三大感情,親情是無法選擇的,愛情是要看緣分而且也是專一的,只有友情是可以自己爭取和用真誠來保持的。我很慶幸我選擇了援疆,希望用自己真誠的心,在這裡交到更多新友,同舟共濟、齊心協力,一起為建設美麗新疆闊步前行!
此生幸為胡楊鄰 王寧
題記:一千年不死,它用頑強的生命譜寫了金色輝煌;一千年不倒,它用挺立的身軀守護著大漠荒灘;一千年不朽,它用蒼勁的枝幹演繹生命涅槃。
久居喧囂城市的我已經很少關心身邊的自然,四季更替和風景變幻,在我看來早已熟視無睹。直到第一次站在這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前,我才深深地體會到,原來這大自然還有另一種美!眼前的大漠正敞開胸襟,一覽無餘地向我們展示著絕妙而寂寥的美。
援友們急切地從一個沙丘奔向另一個沙丘,邊跑邊揚起黃沙,如同初次來到海邊的孩子,興奮地活蹦亂跳。寂寞了幾千年的沙漠似乎因我們的到來變得鮮活生動起來。
嬉鬧過後,我站在沙丘上,迎著陽光遠遠望去,整個沙漠仿佛是靜止的,透著絲絲柔和的金光。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氣勢磅礴,洶湧澎湃。山山相連,高低錯落,形態迥異。有的像月牙兒,彎彎相接;有的像蟒蛇,盤曲而臥;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聳立。此起彼伏的沙丘蜿蜒曲折,漂亮的流線交錯延伸。一陣風吹來,沙壁被風吹皺蕩起一浪浪動感十足的波紋,如同穿上了一件件金黃的帶水紋的裙裾。
但這還不是沙漠最美的一幕。沙漠的美全在於胡楊的點綴,那一棵棵在沙漠中紋絲不動傲然挺立的胡楊樹。胡楊是神奇的。它在缺水的大漠中頑強地生長,在寒風似刀的沙漠中勇敢地抗爭,在似火的驕陽下不屈地屹立。胡楊為大漠堅守著,歷經千秋萬載,不離不棄。大漠因胡楊的存在,才形成一道別樣的風景。我想,假如讓胡楊生長在煙波繚繞的江南水鄉,那它也絕不會是「千年傳說」中的胡楊。正是有了胡楊,沙漠才有了深度和高度,正是有了胡楊,人們才會對沙漠如此刻骨銘心。
飛度萬裡,今天我們一起來到了魂牽夢縈的大漠,初次擁抱神話般的胡楊,目睹胡楊的偉岸,聆聽胡楊的心聲,感覺如此親切。作為援疆醫生,如今置身南疆,能夠與胡楊相鄰而居,雖僅一載餘,實屬三生有幸。
(原標題《遠赴萬裡締兩地之誼 三年磨礪鑄壯士筋骨——記援疆幹部人才到阿瓦提後的日子》。編輯金漢青。)
14995803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