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記者 楊朝文 秦樓 任曄 嶽陽報導
「新進直播間的寶寶點下關注,我們六門閘風乾魚全部採用食用鹽醃製風乾製成,絕對零添加,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在屏幕下方點擊收藏購買……」雙十一當天,嶽陽市君山區六門閘電商平臺直播間內,正在網絡直播帶貨的劉靜忙個不停。在隔壁的自家後院裡,劉靜的父親劉平帶領3個上岸漁民,正緊鑼密鼓地開展剖魚、醃製、晾曬等各項風乾魚工序,母親則在門店口招待往來遊客選購商品。
遊客們現場選購漁民製作的魚乾。
今年58歲的劉平,在2019年底正式終結了30年的漁民生涯,靠著出色的風乾魚手藝,每天早上到海鮮市場購買新鮮魚,開始了新的「曬魚人」生活,女兒也從外地回家當起「網紅」。靠著網絡直播,風乾魚今年給劉平一家帶來100多萬元的收入,這是他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
六門閘大堤上,漁民們晾曬的魚乾。
緊鄰東洞庭湖的六門閘漁村,靠水吃水,這裡不僅是觀鳥愛好者的嚮往之地,也是以前遠近聞名的洞庭湖野生魚美食聚集區。劉平和父輩們一樣,在船上工作、在船上成家、在船上生活,每天凌晨一兩點鐘起床收網,天亮之前趕到岸邊賣掉漁獲。賺錢後小網換大網,小船換大船。
「別人都羨慕漁民自由自在,但漁民的苦只有漁民自己知道!」劉平說,漁民以水為家,居無定所,岸上沒有田土,一天不捕魚就一天沒有收入。隨著長期的過度捕撈,品相好的洞庭湖野生魚越來越少見,有時候為了找魚,漁民不得不划船橫穿整個洞庭湖。而多年的漁民生活,也在劉平身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天氣轉涼時,骨關節風溼病的疼痛讓他上二樓都要歇上一兩次,難以治癒的血吸蟲病更是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
2019年年底,「禁漁令」推出後,劉平率先交出了漁船漁網,開始了岸上新生活。曬魚之餘,劉平等一眾操船好手還響應漁政部門的號召,成立了護漁隊,輪流下湖巡查,發現違法捕撈行為及時勸阻或上報,如今,這支隊伍已經擴大到20多人,其中超過7成都是上岸漁民。
漁民上岸將近一年,劉平驚喜地發現,洞庭湖裡的魚又慢慢多了起來,走在湖邊,還時常可以看到魚兒躍出水面。進入冬季,來洞庭湖歇腳的候鳥也越來越多,到六門閘漁村觀賞洞庭湖美景的遊客更是絡繹不絕。「禁湖真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現在回想,大魚小魚都被我們打完了,子孫後代還剩下什麼呢?什麼都沒有了!」劉平感嘆道。
六門閘上岸漁民安置點,工作人員正在外牆上繪製宣傳標語。
湖水在悄悄發生變化,岸邊的六門閘漁村也迎來新面貌。一年時間,過去的野生魚館都不見了蹤影,風乾魚成為主打產品。今年10月,「六門閘風乾魚」被評為國家地理商標,借著這一東風,有著38年漁齡的李德發,上岸後從風乾魚家庭小作坊做起,一年多時間發展到擁有三家門店,店內有六名員工和女兒一個主播做網絡直播銷售,半年時間吸引200多萬粉絲關注。在他們的帶動下,六門閘周邊20多戶漁民也投身風乾魚產業,過去的野生魚館一條街,如今成為引人入勝的曬魚長廊。
「抓好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工作是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做大做強六門閘風乾魚產業,現在區裡牽頭成立了君山區風乾魚協會,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生產工藝、統一包裝標識、統一宣傳用語,引導漁民開展風乾魚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君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周擁軍表示,市場監管部門將計劃開展六門閘產業產銷分離,劃立專區開展風乾魚生產加工,吸引更多上岸漁民就業創業,漁民上岸退得出、穩得住、管得好、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