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上新生活丨從野生魚館到曬魚長廊 六門閘上岸漁民撐起新產業

2020-12-21 嶽陽時刻

紅網時刻記者 楊朝文 秦樓 任曄 嶽陽報導

「新進直播間的寶寶點下關注,我們六門閘風乾魚全部採用食用鹽醃製風乾製成,絕對零添加,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在屏幕下方點擊收藏購買……」雙十一當天,嶽陽市君山區六門閘電商平臺直播間內,正在網絡直播帶貨的劉靜忙個不停。在隔壁的自家後院裡,劉靜的父親劉平帶領3個上岸漁民,正緊鑼密鼓地開展剖魚、醃製、晾曬等各項風乾魚工序,母親則在門店口招待往來遊客選購商品。

遊客們現場選購漁民製作的魚乾。

今年58歲的劉平,在2019年底正式終結了30年的漁民生涯,靠著出色的風乾魚手藝,每天早上到海鮮市場購買新鮮魚,開始了新的「曬魚人」生活,女兒也從外地回家當起「網紅」。靠著網絡直播,風乾魚今年給劉平一家帶來100多萬元的收入,這是他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

六門閘大堤上,漁民們晾曬的魚乾。

緊鄰東洞庭湖的六門閘漁村,靠水吃水,這裡不僅是觀鳥愛好者的嚮往之地,也是以前遠近聞名的洞庭湖野生魚美食聚集區。劉平和父輩們一樣,在船上工作、在船上成家、在船上生活,每天凌晨一兩點鐘起床收網,天亮之前趕到岸邊賣掉漁獲。賺錢後小網換大網,小船換大船。

「別人都羨慕漁民自由自在,但漁民的苦只有漁民自己知道!」劉平說,漁民以水為家,居無定所,岸上沒有田土,一天不捕魚就一天沒有收入。隨著長期的過度捕撈,品相好的洞庭湖野生魚越來越少見,有時候為了找魚,漁民不得不划船橫穿整個洞庭湖。而多年的漁民生活,也在劉平身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天氣轉涼時,骨關節風溼病的疼痛讓他上二樓都要歇上一兩次,難以治癒的血吸蟲病更是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

2019年年底,「禁漁令」推出後,劉平率先交出了漁船漁網,開始了岸上新生活。曬魚之餘,劉平等一眾操船好手還響應漁政部門的號召,成立了護漁隊,輪流下湖巡查,發現違法捕撈行為及時勸阻或上報,如今,這支隊伍已經擴大到20多人,其中超過7成都是上岸漁民。

漁民上岸將近一年,劉平驚喜地發現,洞庭湖裡的魚又慢慢多了起來,走在湖邊,還時常可以看到魚兒躍出水面。進入冬季,來洞庭湖歇腳的候鳥也越來越多,到六門閘漁村觀賞洞庭湖美景的遊客更是絡繹不絕。「禁湖真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現在回想,大魚小魚都被我們打完了,子孫後代還剩下什麼呢?什麼都沒有了!」劉平感嘆道。

六門閘上岸漁民安置點,工作人員正在外牆上繪製宣傳標語。

湖水在悄悄發生變化,岸邊的六門閘漁村也迎來新面貌。一年時間,過去的野生魚館都不見了蹤影,風乾魚成為主打產品。今年10月,「六門閘風乾魚」被評為國家地理商標,借著這一東風,有著38年漁齡的李德發,上岸後從風乾魚家庭小作坊做起,一年多時間發展到擁有三家門店,店內有六名員工和女兒一個主播做網絡直播銷售,半年時間吸引200多萬粉絲關注。在他們的帶動下,六門閘周邊20多戶漁民也投身風乾魚產業,過去的野生魚館一條街,如今成為引人入勝的曬魚長廊。

「抓好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工作是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做大做強六門閘風乾魚產業,現在區裡牽頭成立了君山區風乾魚協會,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生產工藝、統一包裝標識、統一宣傳用語,引導漁民開展風乾魚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君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周擁軍表示,市場監管部門將計劃開展六門閘產業產銷分離,劃立專區開展風乾魚生產加工,吸引更多上岸漁民就業創業,漁民上岸退得出、穩得住、管得好、能發展。

相關焦點

  • 湖南岳陽君山區:漁民上岸 日子更好
    洞庭湖禁捕之後,湖南岳陽君山區——漁民上岸 日子更好湖光瀲灩,成群的鷗鷺在水天間飛舞。因為緊鄰洞庭湖岸,湖南岳陽君山區六門閘社區漁民眾多。社區臨湖的一條街,曾有26家野生魚館,尹龍初的魚館便是其中最大的一家。
  • 魚乾正飄香 又到了六門閘人曬風乾魚「炫富」的日子啦!
    紅網時刻12月24日訊(記者 楊滋 攝影 王德璠)近幾日,天氣晴好陽光普照,嶽陽市君山區六門閘生態漁村的村民們利用好天氣,忙著曬制風乾魚。燦爛的陽光下,成為洞庭湖邊一道有香味的美麗的風景。六門閘社區東靠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生態溼地的旖旎風光,每年都吸引著來此觀鳥和踏青的遊客數萬人。「到六門閘吃魚,三分店吃鴨」名氣享譽全省、全國,成為這裡的一塊金字招牌。還有那已經成為一道藝術風景的風乾魚,也成了它另一張響亮名片。刁子魚、桂花魚、鯰魚、翹白……一盤盤有序擺列的各類鮮魚,在陽光的照射下,在洞庭湖微風的吹拂中,慢慢收斂水分,變成美味可口的風乾魚。
  • ​君山區上岸漁民唱響新漁歌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張小弓 通訊員 王瓊)「上岸以來,賺了差不多50萬元!」11月29日,正在忙著曬制風乾魚的君山區錢糧湖鎮六門閘生態漁村民李德發,介紹起自己退捕「上岸」經歷,笑得合不攏嘴。
  • 湖南省永州市道縣:漁民退捕上岸轉產就業開啟新生活
    原標題:湖南省永州市道縣:漁民退捕上岸轉產就業開啟新生活   (通訊員&nbsp何少志&nbsp尹俊和&nbsp吳冬梅)近年來,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牢固樹立和踐行
  • 重慶萬州:漁民退捕上岸迎新生
    冉孟軍攝952位漁民離船上岸 擁抱新生活向宏為什麼哽咽?「我的漁民兄弟們,生活都好了,我高興。」向宏和漁民打了29年的交道。「萬州952位漁民,我最少認識900個。」作為基層工作人員,向宏是政府和漁民之間的橋梁。但近幾年,向宏和漁民們都發現,魚越來越少了。
  • 江津543名漁民退捕上岸過上新生活
    江津區在全市率先完成了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津段)漁民退捕轉產工作,目前,543名漁民均退捕上岸過上新生活,其中,還有漁民成為護漁志願巡護員,在當天的活動中獲得表彰。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涵蓋江津、永川、九龍坡、大渡口四地長江幹流及周邊水域,2020年1月1日起,保護區全面禁捕,保護區以外的重點水域也將在2021年1月1日起實行十年禁捕。
  • 漁民岸上新生活有哪些改變?
    漁民岸上新生活有哪些改變?如何保障退捕漁民就業和生活?近一年來,作為全省水面最大、從事漁業捕撈人數最多的宿松縣做了成功嘗試,縣鄉聯動、多措並舉,漁民上了岸,開啟新生活。老楊自主創業忙轉型創業,是50多歲的老楊之前從沒有想過的。
  • 江無魚,人何以漁——故水難離,漁民希望從「打魚」變成「護魚」
    與此同時,長江流域28萬世代以捕魚為生的專業漁民,將背江而行,上岸謀求新生活。 (小標題)即將離水的漁民元旦前幾天,天空斷斷續續地下著冰雨,53歲的洞庭湖漁民羅友連和妻子還在船上忙活。對他們來說,2020年元旦,將是新人生的起點。
  • 煙臺漁民冬曬魚乾忙 撐起整個冬天的「海味鮮」
    冬日時分,靠海而生的煙臺人有一項必不可少的儀式——曬魚乾。12月22日,天氣晴好,煙臺東口碼頭的漁民正忙著將捕獲的魚類晾曬成魚乾以備過冬,一排排、一串串的魚乾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成為冬日碼頭一道獨特的風景。
  • 秋冬豔陽北風勁,正是漁民曬魚時
    在陽江沿海漁村,漁民們晾曬著一排排的魚乾,成為陽江漁村一道亮麗的風景。11月16日上午9時許,記者來到陽西縣上洋鎮河北漁港一戶晾曬魚乾的漁民阿花家中。阿花的丈夫從塑料桶中抓起一把剛送來的新鮮海魚,放在案板旁邊挨個刮鱗、剖肚,並把魚的血汙、腹內黑衣黏膜及內臟清理乾淨。而阿花則在醃製丈夫切好的魚。
  • 江蘇漁民退捕轉產見聞:告別"水上漂" 打魚變護魚
    收繳處置船舶只是禁捕退捕的第一步,「上岸後人往哪裡去」成為保障退捕漁民轉得出、穩得住的「後半篇文章」。在洪澤湖打魚24年的唐真洲如今已經住進岸上的新家。「岸上居住環境好,敞亮,到泗洪縣城或者鎮裡辦事也方便多了。」他說。  泗洪縣臨淮鎮勝利村村民段廣玉打小就生活在水上,靠捕魚為生,和妻子劉銀結婚時,簡陋的船艙就是婚房。如今一家人上岸住新居,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
  • 從靠水吃水到退捕上岸 赤水河川域「末代漁民」消亡紀實
    在全面禁漁前,赤水河每年的捕魚期從5月1日開始到次年的1月31日。這裡生活著40多戶漁民,也有來自長江的部分漁民,他們多是夫妻作伴,駕船捕魚,並在船上生活。這樣的生活,羅俊江和妻子過了近30年。  在繁忙的捕魚季節,羅俊江和妻子每天下午4點多就開船起航,然後下網,等到第二天一早起網,平均一天能下五六網。幾十年的捕魚生活,讓他對赤水河虎頭到合江段的水域情況了如指掌。
  • ——嶽陽君山深挖智慧財產權釋放農村發展新動能紀實
    近年來,該區市場監管局積極發揮職能作用,牽頭走智慧財產權強區富農之路,將智慧財產權與禁捕退捕、鄉村振興、食品安全、脫貧攻堅、鄉村旅遊有機結合,以優質農產品打造地理標誌為主線,挖掘農村發展新動能,取得顯著成效。  目前,君山區有4件地理標誌,幫助該區20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佔貧困戶總數的9.6%;幫助51名上岸漁民從事風乾魚生產、養殖,佔上岸漁民總數的16.9%。
  • 巢湖十年禁漁,「老」漁民的新生活
    遛鳥、下棋、養花……昔日每天撒網捕魚的李業炳,如今安心地過著「退漁上岸」的新生活。李業炳生活的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長臨河鎮,瀕臨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為保護長江水域生態環境,2020年1月1日零時起,巢湖率先實施全域十年禁捕,在長江流域重點湖泊中尚屬首例。一年多以來,像李業炳這樣的「老」漁民業也陸續轉換了新身份。
  • 三亞漁民抓到一條魚,有人出價92888元!它稀奇在哪?
    8月20日, 三亞漁民捕到一條 超100斤重、約155釐米長的 黃鰭金槍魚, 成為今年開漁季的頭彩「魚王」。
  • 生活在岸上的魚,因「舌尖」走紅,上千元1斤,漁民看見卻不撿!
    在我們的印象中,魚一般都是生活在水裡面,如果離開了水的話,他們肯定會死掉的,但是生物都在不斷的進化,有一種魚,經過了很漫長的進化,都可以離開水了,他們生活在海邊的泥潭上面,不管是在水中,還是在泥潭上面,它們都可以行動了自如,像這種生活在岸上的魚,是非常少的,這種魚因為舌尖上的中國走紅
  • 漁民捕獲魔鬼魚 動用了一輛裝載機才將魔鬼魚運送上岸
    漁民捕獲魔鬼魚 動用了一輛裝載機才將魔鬼魚運送上岸時間:2015-10-05 22:17   來源:齊魯晚報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浙江漁民捕獲巨型魔鬼魚 用裝載機運上岸----來源:齊魯晚報 昨天中午,據網友@@洞頭鄭武 發微博說,溫州洞頭打水鞍村的漁民,在10月3日下午捕獲一條巨型的魔鬼魚
  • 「東極」漁民的三條「小康魚」
    雖然年齡大了,她也沒閒著,編織漁網貼補家用,靠自己的勞動,2020年8月新買了一個冰箱。抓吉赫哲族村貧困戶沈淑蘭整理冰箱。新華社記者王建 攝「冰箱裡滿滿的,有魚有肉有水餃,還有水果。」沈淑蘭打開冰箱讓記者看。前幾年,她還住在泥草房裡,窗戶連塊玻璃都沒有,是用塑料布粘的,現在住在集中供熱的樓房,電視、冰箱、洗衣機一應俱全。
  • 日本北海道漁民捕獲巨型野生白令狼魚
    日本北海道漁民捕獲巨型野生白令狼魚   抱起這條巨魚顯得十分吃力  (神秘的地球報導)日本北海道近日有漁民捕獲1條巨型野生白令狼魚(Bering wolffish),其頭部大得驚人,估計全長足足有2米。
  • 實拍緬甸漁村:漁民海邊赤腳曬魚乾,年輕人想靠旅遊改變命運
    每天上午六點,緬甸卡帕裡的漁民早早地把魚貨送上岸。為保持海產品新鮮,賣出一個好價格,漁民們需要摸黑就出門捕魚,然後在上午十點前趕回岸上賣出去,否則陽光曝曬下魚貨很快就變臭了。得益於卡帕裡的旅遊業開發,優質的海鮮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