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岸上新生活有哪些改變?

2020-12-25 安青網

漁民岸上新生活有哪些改變?

2020-12-09 21:41:04   來源:安慶新聞網    

【摘要】

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動,全縣有就業意願且有就業能力的勞動年齡內的退捕漁民就業安置已到位,漁民退捕後的收入相對穩定

今年1月1日,長達10年的長江「禁漁令」開始實施。長江禁漁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禁令之下,非法捕撈、私下兜售「江鮮」的情況依然存在。如何保障退捕漁民就業和生活?近一年來,作為全省水面最大、從事漁業捕撈人數最多的宿松縣做了成功嘗試,縣鄉聯動、多措並舉,漁民上了岸,開啟新生活。

老楊自主創業忙

轉型創業,是50多歲的老楊之前從沒有想過的。

老楊名叫楊松柏,出生在洲頭鄉泗州村,自小生活在江邊,說起話來,鄉音無改,他和父輩一樣,十來歲就開始在長江安徽段水域從事漁業生產。「小時候長江水質很好,魚很多;後來汙染增加,魚也就慢慢少了。」老楊坦言,自己也曾想過主動改換行當,但沒資金也沒技術。

轉折發生在今年,隨著長江禁捕退捕工作正式啟動,心裡早就有所準備的老楊,在洲頭鄉人社所所長吳強東的反覆鼓勵和支持下,帶頭響應號召,第一個上繳了漁船和網具。

退捕後,老楊領到了拆船費5萬元,決心重新找份工作。

年初開始,宿松縣勞動就業局針對漁民上岸後的轉型發展開展了幾輪培訓。「有電商、電焊、廚師,我都參加了,對推薦的企業也很滿意。只是年齡太大了,剛乾熟就面臨退休,沒有合適的崗位。」老楊說的很實在。「以前老想著怎麼捕魚,現在開始思考如何養魚。」老楊說。

今年10月份,泗州村因為長江大汛受淹三個月後恢復正常生產、生活,鄉裡人社所所長吳強東繼續找到老楊,幫助他自主創業,辦執照、送資金,給政策。這讓老楊看到了前景。

老楊現在承包了100畝池塘養殖龍蝦,一生都在「水裡遊」的老楊做起了養殖基地老闆。

「以前捕魚是體力活,還得看天收;現在養殖是技術活,旱澇保收。」如今的老楊躊躇滿志、信心滿滿。

在老楊養殖場旁邊,一座整潔漂亮的農家院內,30歲的李文兵和愛人正在做風乾魚,一排排風乾魚被冬日暖陽映得雪白,顯出「年年有餘」的好光景。

與老楊一樣,泗州村漁民李文兵成立志發農莊,進行農業綜合開發,他們在人社部門幫助下,自主創業,生活幸福。

小徐有了公益崗

小徐大名叫徐小蘭,去年底,湖區也禁止捕魚了。雖然心裡也支持,但小徐還是有些失落,祖祖輩輩都是捕魚,她也從小就生活在漁船上,已經離不開這裡波瀾不驚的湖面了。

小徐今年41歲,丈夫在一次車禍中高位截癱,公公年邁,疾病纏身,兩個孩子讀書,一家就靠她是「頂梁柱」。

還是鄉裡人社所所長吳強東,在對漁民走訪摸底時,了解到她家的實際困難,幫助她找工作,考慮到小徐既要照顧癱瘓在床的丈夫,年老體弱的公公,還有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鄉裡出面,將烏池村公益崗位安排給她,每月上班五六次,比較機動、靈活,她可以拿到每月600元的薪水,包括政府補貼300元。

這樣的照顧,讓她心存感激:「感謝各級領導對我的特殊照顧,以前在漁船上,不知道還有這個社會大家庭,我要好好幹,對得起這份工作。」

「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以船為家,終日漂泊」,這是曾經漁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漁民的眼裡,一條船,就是一個家。從曾祖輩開始,小徐的家族就開始了專業漁民的生活。吃、穿、住、行,生、老、病、死,一生都在船和水之間度過。現在的小徐,處處獲得來自大家庭的溫暖。

「我縣共有退捕漁民人口數309人,其中勞動年齡內有就業能力且有就業意願215人。通過勞動者自主就業、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推薦就業和扶貧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等措施,已經實現就業215人,就業率100%。」宿松縣勞動就業局幹部曹海明說。

「漁三代」外出就業多

年輕漁民的轉產就業問題也被提上議事日程。90後的劉元中,是「漁三代」,與前兩代不同,他們遇到了最好的時代,有知識、有文化,因此,他們的就業範圍更廣,也更體面。

得益於洲頭鄉人社所的幫助,劉元中通過培訓、學習,加上文化基礎,他順利入職縣城一家樓盤,在辦公室做文員,成為一名「白領」,每月工資超過4000元。

勞動就業部門「送政策、送培訓、送崗位」就業服務活動,幫助漁民安心「上岸」。劉元中是受益者之一。

比劉元中年齡稍大的宗營村漁民汪錦兵在勞動就業部門的幫助下,帶著全家老小來到匯口鎮街上,租來店面,做起了萬新眼鏡老闆,生活穩定、幸福。

曹海明說,「在我縣實施方案中,明確規定在縣外省內、省外務工就業的分別給予300元、600元每人每年的交通補助;在組織勞動年齡內的退捕漁民居家就業的,給予退捕漁民每人每年2000元補助,給予安置就業的單位或實體每人每年1000元補助……」

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動,全縣有就業意願且有就業能力的勞動年齡內的退捕漁民就業安置已到位,漁民退捕後的收入相對穩定。

在宿松,還有很多漁民把眼光投向了生態林業,發展核桃、金銀花、軟籽石榴等生態產業,當初的「水上漂」端上了「綠飯碗」。

(通訊員 司舜)

責任編輯:劉鳴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相關焦點

  • 生活在岸上的魚,因「舌尖」走紅,上千元1斤,漁民看見卻不撿!
    在我們的印象中,魚一般都是生活在水裡面,如果離開了水的話,他們肯定會死掉的,但是生物都在不斷的進化,有一種魚,經過了很漫長的進化,都可以離開水了,他們生活在海邊的泥潭上面,不管是在水中,還是在泥潭上面,它們都可以行動了自如,像這種生活在岸上的魚,是非常少的,這種魚因為舌尖上的中國走紅
  • 岸上新生活丨從野生魚館到曬魚長廊 六門閘上岸漁民撐起新產業
    今年58歲的劉平,在2019年底正式終結了30年的漁民生涯,靠著出色的風乾魚手藝,每天早上到海鮮市場購買新鮮魚,開始了新的「曬魚人」生活,女兒也從外地回家當起「網紅」。靠著網絡直播,風乾魚今年給劉平一家帶來100多萬元的收入,這是他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六門閘大堤上,漁民們晾曬的魚乾。
  • 養馬島,岸上「趕海」
    早晨5時,漁家樂老闆林秀琳出門為客人們準備新一天美味的食材。  「村裡人還是很忙啊,不過以前是在風浪裡討生活,現在是在風景裡過日子。」在林秀琳眼裡,曾經耕海牧漁的養馬島人,仍舊保持勤勞的習慣。只是這趕海的節奏,不少漁民將其從海上挪到了岸上。
  • 改變「船在哪裡,家就在哪裡」「退捕漁民」上岸了
    隨著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施常年禁捕,近兩年,重慶漁民陸續「退捕上岸」。漁民「上岸」,改變的不僅是生活和工作方式,還有幾代人的傳承和習慣。「退捕漁民」上岸後,如何更好地轉產就業?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12月22日從重慶合川區獲悉,通過技術培訓、創業培支持,截止目前,全區退捕漁民中勞動年齡段內有就業意願的874人已全部實現轉產就業,轉產就業安置率達100%。退捕上岸後的「新人生」「船到哪裡,家就在哪裡。」
  • 溫州洞頭:岸上「趕海」別樣精彩
    早晨5時,民宿老闆王偉從容起身,抖去頭天晚上沙灘聚會的疲倦,出門來到熱鬧的碼頭,為客人們準備新一天美味的食材。   「還是很忙啊,不過以前是在風浪裡討生活,現在是在風景裡過日子。」在王偉眼裡,曾經耕海牧漁的海島人,仍舊保持勤勞的習慣。只是這趕海的節奏,從海上挪到了岸上。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來往洞頭只有水路一條,島民世代面朝海塗背朝天。如今,天塹變通途,半島成了寶島。
  • 長江禁捕,漁民的生活怎麼樣了
    漁民的生活是如何安置的?記者近日在安徽和江西進行了一線調查。退捕如何退:收船網,兜社保,解隱憂初秋,位於安徽馬鞍山長江沿岸的薛家窪生態園,空氣清新,綠草茵茵。一年多以前,這裡還是另一番景象:沿岸停放著兩百多艘漁民的住家船和作業船。3個非法碼頭上,船隻密密麻麻,生活廢棄物、汙水隨意丟棄排放,環境汙染嚴重。
  • 太湖岸邊的漁民新村
    「我們原來也是湖上人家,一輩子生活在船上,現在生活好了,在岸上蓋了新房,禁漁期的時候不打魚,就住在岸上,平時在自家的河船上賣賣魚乾。」那時,他們也從來沒有想過上岸,在岸上過平穩的生活。「那時候只想著填飽肚子,哪裡有那麼多的念想呢,」老奶奶說,「如果不想打魚,就只能靠讀書讀出去了,走出去的娃,一個也不想回來。」後來魚越來越少,網越織越密。魚少了,大家就養魚。魚飼料大把大把地放,料放多了,水髒了,水藻長得很多。
  • 北鬥系統看起來高大上,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哪些改變?
    作為中國自主研發的北鬥系統看起來十分高大上,究竟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哪些改變那?首先,通過北鬥系統我們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精確定位自己的位置。由於是在中國地區首先開始使用,所以定位精度由中國向全球逐漸擴展,在亞洲和太平洋沿岸地區北鬥衛星的定位精度可以達到五米以內,相較於GPS定位,北鬥衛星的精確度遠遠超過了GPS,這也成為了北鬥衛星定位的一大特色。
  • 漁民戴恩月有了新營生
    雖然心裡支持,老戴還是犯嘀咕:捕了30多年魚,離開這條日夜奔騰的資江,以後靠什麼生活?沒幾個月,老戴重拾笑顏。原來,駐龍灣村幫扶工作隊為他量身定製創業計劃,幫他承包周邊村民閒置土地種植蔬菜。今年8月,村裡還成立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與『水上漂』相比,還是岸上的產業靠得住、更長久。」
  • 深度|最後的長江漁民
    岸上住房尚未安置妥當,鄭偉松和妻子把涼蓆鋪在鐵皮製成的船艙頂上,再鋪一床被子,蓋一床被子。霜降已過,洪澤湖的寒風吹過湖面再掠上艙頂,夫妻兩人凍得蜷成一團。退捕前,鄭偉松的父親和八哥哥生活在中間最大的那艘船上 鄭偉松夫妻睡的艙頂,是哥嫂房間的天花板。他的父親鄭夫莊和八哥哥生活在緊鄰的另一條漁船上。
  • 遇見 | 太湖岸邊的漁民新村
    「我們原來也是湖上人家,一輩子生活在船上,現在生活好了,在岸上蓋了新房,禁漁期的時候不打魚,就住在岸上,平時在自家的河船上賣賣魚乾。」有些東西要收在柜子裡鎖好,否則叮叮噹噹稀裡譁啦地要碎一地——原來,湖上生活也不像我一開始想像的那麼容易。  老奶奶說,當時她家裡只有兩條矮矮的漁船,一條外出打魚,另一條全家人都擠在裡面。漁船棚屋子矮,只能貓著腰進屋。屋裡窄得放不下桌子,碗碟就放在甲板上,人蹲著或者靠著船板吃飯。湖上溼氣重,被褥子泡在水汽裡,終年有一股化不去的魚腥味。那時,他們也從來沒有想過上岸,在岸上過平穩的生活。
  • 這個國慶假期,我在這裡等你,共同走進上海最後的漁民生活
    年邁的阿公陪你同飲一杯醇香的美酒熱情的阿婆為你解開一段塵封的往事勇敢的阿哥向著心中的夢想揚帆起航賢惠的阿嫂飛針走線編織美好的生活和美漁村(上海最後的漁民生活)灘滸村便民服務站上海市奉賢區海佳路18號北70米
  • 推動近海養殖清退,海南鼓勵漁民往岸上、深海、休閒漁業走
    海南省將在今年底前完成禁養區內水產養殖場清退,省長沈曉明在近日調研中坦言清退工作存在進展慢等問題,並要求全省下一步疏堵結合,以漁民轉產轉業推動近海養殖清退工作完成。堅持實事求是,以漁民有穩定收入來源、生活有明顯改善作為問題整改目標。建立分類指導制度,整改不搞一刀切,根據不同情況分類處置。要疏堵結合,以漁民轉產轉業推動近海養殖清退工作,鼓勵漁民「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閒漁業走」,發展工廠化養殖、深海網箱養殖和休閒漁業。堅持政策引導,制定推動漁民轉產轉業政策,建立漁業轉型產業基金。堅持科學指導,引進先進海水養殖技術,提高養殖產量和質量。
  • 實拍東海海島漁民風雨中勞作,用接地氣方式融入當地「海鮮」生活
    在來到大陳島的第二天清晨,因為打算看日出,珊珊三丫頭一大早便起床走到海邊,卻因一直下雨而不得不改變了計劃。吃過早餐後,珊珊三丫頭沿著島上的小路,穿過大陳島漁民居住的民居,在民居旁有一個「U字形」的海灣停靠港,在這裡遇見了海島漁民風雨捕撈勞作,用接地氣方式感受了一回當地「海鮮」生活。
  • 蠶農和漁民的生活習俗
    後來,這些祭祀習俗漸漸簡化,到近代演變為每年主要有兩次了。第一次在清明前後,蠶蟻孵出的當天,蠶農便在家裡設馬頭娘神位。這神位一般都是一種畫有馬頭娘像的神碼,也有供塑像的。然後將蠶蟻供在神位前,點燃無氣味的香,供上祭品叩拜,這叫"祭蠶神"。第二次在做絲完畢後(或採繭後),將新絲或新繭供於神位前,再供三牲香燭,祭禮叩拜,這叫"謝蠶神"。
  • 洪湖船屋裡一住就是40年,漁民告別「水上漂」遷新居過大年
    洪湖上漂泊40年新年一過就41歲的洪湖漁民王貴寶,在「湖裡」出生,在「湖裡」長大,這麼多年來一直漂泊在洪湖的水面上。上世紀50年代,王貴寶的父親從蘇北躲避饑荒,一路尋到了水清魚肥的洪湖魚米鄉,開啟了漁民生活,漁船也就成了王貴寶一家流動的家。
  • 江蘇漁民退捕轉產見聞:告別"水上漂" 打魚變護魚
    收繳處置船舶只是禁捕退捕的第一步,「上岸後人往哪裡去」成為保障退捕漁民轉得出、穩得住的「後半篇文章」。在洪澤湖打魚24年的唐真洲如今已經住進岸上的新家。「岸上居住環境好,敞亮,到泗洪縣城或者鎮裡辦事也方便多了。」他說。  泗洪縣臨淮鎮勝利村村民段廣玉打小就生活在水上,靠捕魚為生,和妻子劉銀結婚時,簡陋的船艙就是婚房。如今一家人上岸住新居,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
  • 苦撐待變:抗戰時期上海周邊地區天主教漁民信眾的日常生活
    此時的蘇州總鐸區轄有吳縣、吳江、崑山、太倉和嘉定小半縣的地面,共分楊家橋、黎裡、崑山、陸家浜、張涇、罟裡村、常熟、大墅橋、鹿苑和直屬總鐸管轄的蘇州本城的十個本堂區。除了陸家浜、張涇有副本堂神父助理,蘇州有原中學有理學神父外,其餘都屬一位神父管理,總計有信眾二萬四千七百餘名。除了一萬餘名岸上信眾,其餘都是像耶穌的宗徒伯多祿(拉丁文Petrus,英語Peter)一樣捕魚為業,俗稱「網船教友」。
  • 岸上「趕海」別樣精彩 記者走進洞頭探尋海島振興之路
    早晨5時,民宿老闆王偉從容起身,抖去頭天晚上沙灘聚會的疲倦,出門來到熱鬧的碼頭,為客人們準備新一天美味的食材。「還是很忙啊,不過以前是在風浪裡討生活,現在是在風景裡過日子。」在王偉眼裡,曾經耕海牧漁的海島人,仍舊保持勤勞的習慣。只是這趕海的節奏,從海上挪到了岸上。
  • 北鬥在生活中有應用於哪些方面?官方為你盤點北鬥應用現狀
    我國北鬥自全面完成部署以來不斷賦能各行各業,為全球提供著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但是實際生活中,很多小夥伴並不是很清楚或感受到北鬥的應用,最近,新華社就通過短視頻的方式為大家盤點了北鬥在生活中的應用,閱讀下文與幾米一起來了解北鬥為我們生活作出了哪些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