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喵魚醬 物種日曆
人們常說的「趕海」,就是指在特定時間,出生在海邊的孩子們聚集在一起,動用與生俱來的法力將海水趕到潮下帶,從而把潮間帶的海洋生物完全暴露出來並採集的行為。
以上為胡扯。
「趕海」即在退潮時,人們趁機到海邊採集被暴露出來的海洋生物的行為。而漲潮與退潮其實是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和太陽)引潮力的作用下所產生的周期性運動。前段時間正處於疫情緊張期,身為島民而無處可逛的我,只能趁著退潮去附近的沙灘放放風、散散心。
那是一座很平緩的沙灘,退潮之後,沙灘極為寬闊。沙灘左側是一片礁石群,翻過礁石群,一座小小的島嶼便出現在我的面前。平日裡潮位較高時,小島與沙灘被海水相隔,只有在落潮之後,才能步行前往。
礁巖景觀。圖片:喵魚醬
礁石層層疊疊,地勢時而平緩時而陡峭,各處散落著巨石、懸巖和暗礁。巖岸潮間帶的這種不規則結構給許多生物提供了大量的生存空間。只要你悉心觀察,一定能在這裡發現生物的蹤跡。
只是有些動物,就算你不想看到,它們也還是會突然嚇到你。
01
驚嚇大王之一:藤壺
我曾撿到過一個活體藤壺,一般來說活體藤壺會靠基板把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基質(比如礁石)上。或許因為附著的基質不夠牢固,藤壺附著的部位遭遇意外與基質主體分離,這隻藤壺被撿到的時候已經與基質脫落。
藤壺的生長要經歷幾次幼蟲期的蛻變。在介形幼蟲期,它們會先隨波逐流地漂上一段時間,然後開始在基質上爬動,伸出觸角來探尋傾心的生境。合適的光照+粗糙的基質+成年同類聚居地,是它們的理想落腳點。為了找到這樣的地方,它們寧可推遲定居的時間,因為合適的落腳點直接關係到未來的生存與繁衍。
因為喜歡群居,藤壺對密恐人士十分不友好,冷不丁撞見總覺得心裡麻麻的。
前方密恐警告,戳空白處顯示圖片
到處都是扎堆的藤壺。圖片:喵魚醬
藤壺是世界上丁丁尺寸相比於身體尺寸最長的動物,多雌雄同體,但異體受精。它們的管狀交接器十分靈活,為了交配,常常很不規矩地把丁丁伸向四周,尋找可以交配的鄰居。集群生活為它們的繁衍提供了便利,畢竟個體之間距離再遠一些,就「鞭長莫及」了。
「近水樓臺先得月」。圖片:courses.washington.edu
除了雌雄同體、異體受精,有些藤壺還會執行「矮雄」(dwarf male)繁殖策略。矮雄指的是藤壺之中個體很小、結構也相對簡單的雄性,平時就附著於純雌性或雌雄同體的藤壺身上,進而繁衍後代。
藤壺的矮雄現象,圈中的為雄性個體。圖片:Hsiu-ChinLin et. al. /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15)
02
驚嚇大王之二:海蟑螂
去過海邊礁巖區的你,一定見過 「海蟑螂」吧?事實上,海蟑螂並不是蟑螂,它們其實也不常住在海裡。
海蟑螂是節肢動物門軟甲綱等足目的動物,而我們常怕的蟑螂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蜚蠊目的動物,仔細觀察,它們的外觀差別其實很大(相信大部分人也不敢仔細觀察)。
前方海蟑螂警告,戳空白處顯示圖片
大洋海蟑螂 Ligia oceanica。圖片:me'nthedogs / Wikimedia
與受驚之後飛起來懟你臉的南方大蟑螂不同,海蟑螂生性害羞靦腆,喜歡在高潮帶活動,一有動靜就躲到石頭縫裡,甚至鑽到海裡。由於多成群活動,因此一旦受到驚嚇,也是四散逃跑,卻沒想到這番景象讓很多初來乍到的遊客受到了節肢動物恐懼症+密集恐懼症的雙重暴擊。
在瀏覽過其他海蟑螂的照片之後,我發現顏值最高的還是奇異海蟑螂Ligia exotica,這也是在我國沿海很常見的一種海蟑螂。它們有著大大的眼睛,閃亮的背部,呼吸時後腹部會有規律地擺動。
奇異海蟑螂。仔細看就能發現它們的可愛之處。圖片:喵魚醬
03
在巖岸潮間帶劃地為營
潮間帶生物,尤其是陡峭的巖岸潮間帶生物,最常受到波浪的衝擊和階段性暴露於空氣中的影響。高潮帶的生物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最長,它們的生理特徵已經能夠適應這種溫度變化劇烈、長時間缺水的環境,令人佩服。
事實上,已有科學家在歷時30年的研究中,總結出了巖岸潮間帶生物分布的通用格局模型。該模型適用於全球的巖岸潮間帶,儘管不同地區的巖岸潮間帶生物物種有所差異,但大類上都是相同的。
巖岸潮間帶生物分布通用格局,從上到下依次為:浪濺區、高潮帶、中潮帶和低潮帶。圖片:Pearson Education, Inc.
巖岸潮間帶還是軟體動物的天堂,在這裡你可以發現各種可食用的軟體動物——這也是為什麼趕海人喜歡來此。
帽貝是腹足綱的軟體動物,常常出現在高潮帶中。與其他螺類一樣,它們有強壯的足,能夠吸附在巖石上。為了避免退潮後被陽光曬乾,它們會躲在石頭下或石縫間。此外,它們還會分泌黏液,把殼與巖石表面封緊,減少體內水分的蒸發。
帽貝。圖片:Tango22 / Wikimedia
貽貝是雙殼綱的軟體動物,它們多集群出現在中潮帶。它們避免身體脫水的方式是緊閉外殼,躲在陰暗處。在我前來探訪的這座島上,大個頭的貽貝已經所剩無幾了,小個頭的貽貝稚嫩可愛,還有點兒觀賞價值。
貽貝。圖片:Public Domain Pictures
石鱉也是一類生活在中、高潮帶的軟體動物。它的模樣有點兒特別,作為多板綱的軟體動物,它的外殼由八塊灰色的殼板組成,這些殼板呈覆瓦結構排列,就像銜接的關節,能夠在不規則的巖石表面上靈活高效地行動。
石鱉的足十分強勁,能緊緊貼在巖壁上,僅憑蠻力難以撬開。
日本花棘石鱉。圖片:喵魚醬
04
潮池:巖岸潮間帶裡的世外桃源
相比以往所見,我在這座小島上發現了生物多樣性更高的潮池生境,這令我極為振奮。
潮池就是潮水退去之後,由殘留在巖石凹陷處的海水形成的小池子。因積水充足,即便潮水退去,潮池也不會幹涸。這樣的環境十分適合那些(直接或間接)離不開陽光又需要海水的生物生活。
葡萄牙科武港的一座潮池。圖片:Alvesgaspar / Wikimedia
這座島上的小潮池直徑只有十幾釐米,大潮池則可延伸好幾米。我甚至還在這兒發現了好幾種萌萌的海蛞蝓。
滑動查看我拍到的三種海蛞蝓。圖片:喵魚醬
這些潮池看似安靜,實則熱鬧非凡。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生長在潮池裡的藻類,畢竟藻類是這裡的生產者,撐起了潮池生物的一片天。
我的少女心最先是被潮池裡的珊瑚藻給俘獲的。珊瑚藻是紅藻門下一類色彩多樣的藻類,它們的細胞壁中含有石灰,所以無論是看起來還是摸起來,都是硬硬的。
珊瑚藻和其他生物共享棲息地。手機拍攝,請原諒水面反光。圖片:喵魚醬
大多數珊瑚藻呈現淡粉色,也有黃色、綠色、灰綠色或白色的等等,有些長得像小灌木(膝曲狀珊瑚藻),有些矮矮地緊貼在基質上(結殼狀珊瑚藻)。我曾經在珊瑚缸裡看到過附著在活石上的結殼狀珊瑚藻,長得斑駁拘謹,缺少生機。而在此處,結殼狀珊瑚藻彼此依偎地覆蓋在巖石上,巖石因此被「染」上了繽紛的顏色。
覆蓋在巖石上的結殼狀珊瑚藻。圖片:B.navez / Wikimedia
我在礁巖之間來回穿梭,尋找潮池裡新奇有趣的生物,不消多久又發現了一群海膽。
這些是紫海膽,雖不算罕見,但也十分抓人眼球。它們躲藏在石頭縫隙裡,每顆海膽之間間隔一定的距離,各自嘴巴朝著基底,肆意刮食、咀嚼附著在底質上的藻類和其他生物。幾隻寄居蟹在附近默默覓食,一有人靠近就嚇得打個激靈縮進螺殼裡,骨碌碌滾到潮池深處。鬧出的這點兒動靜,反而更引人注意了。
潮池中的紫海膽。圖片:喵魚醬
海葵也是潮池裡的優勢種,有點可惜的是,在這兒我只發現了樸素側花海葵。棕綠色的個體散落在潮池各處,展開的口盤上還落了一些砂礫,低調得喪失了存在感。要不是因為它們的口盤較大,有時還真不容易注意到它們。
樸素側花海葵。圖片:喵魚醬
側花海葵一向較為質樸,若要爭奪「嬌豔」一稱的桂冠,等指海葵可以一戰。等指海葵通體鮮紅或暗紅,退潮閉合後的形態猶如烈焰紅唇,加之常集群出現,夜間趕海時猛然撞見能把人嚇一跳。
相比之下,縱條磯海葵儘管沒有那麼豔麗,但柱體上橘黃色的線條也挺吸引人的。
等指海葵展開的形態和紅色史萊姆閉合的形態。圖片:H. Krisp、Andy Cowley/ Wikimedia
縱條磯海葵。圖片:Eric A. Lazo / Wikimedia
海葵屬於刺胞動物,似花而非花,有些沿海人會採集食用。下面要介紹的這種動物也和海葵一樣似花非花,只在水下才「綻放」。
纓鰓蟲。圖片:喵魚醬
這些是纓鰓蟲,它們用沙泥和貝殼殘體等碎屑為建築材料,搭建起自己的管狀房屋——棲管。平日裡它們就躲在棲管中,僅為了攝食而將身體的一部分結構——鰓冠伸出棲管外展開,濾食海水裡的浮遊生物。
鰓冠蜷曲成的漏鬥狀結構,精緻美觀,乍看猶如海洋中的花朵。事實上,它們和沙蠶同屬於多毛類動物,棲管內的身體其實和沙蠶差不多,和它們姿態曼妙的鰓冠形成鮮明的對比。
露出身體部分的纓鰓蟲。圖片:Nektarios Sylligardakis / flickr
不只是在礁巖上,沙灘上也常有纓鰓蟲的身影。只是一旦海水退去,纓鰓蟲的鰓冠縮回棲管中,我們就只能看到一根一根呆萌的管子佇立在沙灘上了。這些管子雖然看似單薄,卻略帶彈性,這可是纓鰓蟲一邊扭轉身體,一邊一磚一瓦地搭建起來的作品。
鰓冠縮進去之後,就只剩下棲管了。圖片:喵魚醬
05
老母親的一些嘮叨
儘管我常去海邊瞎逛,然而此次踏上這座專屬於趕海人與磯釣者的小島時,仍然被島上的潮池生境所驚豔。上述介紹的僅僅是此地礁巖潮池裡的部分生物,不僅沒有介紹完,甚至連大類都沒有介紹全面。
海洋生境紛繁複雜,生物姿態千奇百怪,每個類群裡的成員外觀也可能有天壤之別。實地觀察潮間帶生物是一種非常好的認知海洋生物的方式——只需要保護好自己,注意安全。
在潮間帶玩耍一定記得,多觀察,少上手,最好別往家拿。圖片:日曆娘
按照慣例,我又要嘮叨注意事項了:
1. 觀察潮間帶生物首先要注意把握潮時。在手機上下載可查詢潮汐時刻的app(搜索關鍵詞「潮汐」),即可實時了解自己所在區域的退潮時間段。
2. 非常重要的:慎選觀察地點!普通海岸還好,遇上文中這種平時需要穿過一片海才能到達的島嶼,奉勸各位謹慎再謹慎。每年海邊遊客因漲潮而受困在離岸礁石上的案例數不勝數。有時只差一天,同一潮時的潮位就差別很大。如要上島,一定要有熟悉環境的當地人帶領。
3. 不要裸手觸碰海洋生物。比如水母、海葵等刺胞動物,被蜇了是會很疼的,嚴重者會起疹、休克,甚至死亡。若有不適,及時送醫。下水時最好穿著膠鞋。
水母有時會被衝上沙灘,一定不要裸手觸碰。即使是死掉的水母,刺細胞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活性。圖片:Wallpaperflare
4. 觀察之餘,不建議大家採集生物帶回家。對普通人來說,這些小動物帶回去養也養不活,吃又沒多少肉。鑑於此,還是讓它們留在海洋裡,留給海裡的其他動物吃吧!
最後,允許我放上一張可愛的潮池小生境照片。這張照片裡的海蟑螂也沒有那麼恐怖,對吧~(眨眼)
可以對照前文來看看圖中都有啥。另外本文出現的物種由微博好友 @潮間帶生物句號 協助鑑定,有錯找他哈哈哈哈哈哈哈。圖片:喵魚醬
本文是物種日曆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曆作者@喵魚醬。
海邊浪起來
原標題:《去海邊只會撿貝殼?那你可錯過太多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