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永久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要加強民族領域基礎理論問題和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政策的話語體系。在新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進程中,民族學學科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守正創新,推動學科建設和發展。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學研究的時代命題
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每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具有與特定歷史時代相適應的內容和形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也是民族學學科建設的思想指南。其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論斷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鮮明主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學研究的時代命題。
新時代加強民族學學科建設,必須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來展開。民族學學科建設離不開繼承吸收、社會實踐、學術環境、現實需要等基本條件,新時代這些條件的核心要素都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密切聯繫。
從繼承吸收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出的民族平等、民族發展等重要思想,以及老一輩學者關於「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的共同性」等學術觀點,是民族學學科普遍認同且不斷傳承的重要思想,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從社會實踐看,從中央到地方,無論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還是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鞏固各民族大團結,激發各族群眾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實踐活動中總結民族學學科建設的基本規律和發展方向,對新的經驗進行科學總結和理論概括,也體現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
從學術環境看,當前民族學的研究機構、研究團隊、研究人員、研究成果,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注較多。國家民委、教育部等四部委設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一些高等院校設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研究中心,許多學術團體舉辦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研討會等。筆者對中國知網相關數據作統計發現,目前涉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文章近萬篇,涵蓋了民族學一級學科下大多數二級學科以及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的學術探討框架。可以說,已形成了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研究的學術氛圍。
從現實需要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結合實際凝聚共識,推動民族工作,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是民族學者的重要責任。研究總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與實踐,是新時代民族學學科建設的應有之義。
加強民族學學科建設,為實踐提供學理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完善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作用的學科,如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民族學、新聞學、人口學、宗教學、心理學等,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普遍意義的學科體系。民族學研究聚焦對國家和社會發展影響深遠的民族與民族發展,根植於現實生活,致力於服務社會。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民族學學科要在不斷完善發展中凸顯優勢,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提供學理支撐。
更加突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科標識性概念。要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民族學學科系統內構建學科理論和概念體系,在此基礎上開展相關研究。比如,民族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等學科要更多關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創新和政策制定問題,增強理論解釋力與實踐指導力;中國少數民族史等學科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加強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等研究;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等學科可以聚焦文化認同,在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上下功夫。另外,在相關學科的應用教材中,應補充、更新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的內容。當前,要加快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科體系,發揮引領作用。
講清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問題。要持續加強理論和政策研究,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等方面講清楚五個相關問題:第一,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搞清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等學科應明確闡釋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必然性、時代引領性,講清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第二,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搞清楚。中國少數民族史等學科應承擔起論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的重要任務,講明白各民族共創中華的歷史、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形成的歷史等。第三,把理論上存在的誤區搞清楚。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仍存在認識不夠深刻、思想認識有誤區、實際工作抓手少等問題。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等學科應當發揮理論研究的基礎性作用,廓清迷霧、正本清源。第四,把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搞清楚。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等學科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講明白當前民族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弱勢,為促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提出建議。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文化人類學、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等學科可以綜合發力,研究如何更好發揮物質支撐和文化認同的雙重作用等問題。第五,把加強和改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搞清楚。相關學科要改進研究思路,聚集民族工作如何精準發力、精準施策、精準完善等現實問題,為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提供學理支撐。
更好發揮民族學學科建設的社會功能。一是分析功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多角度、專業性的學術分析和理論闡釋,在方法上實現理論研究與社會調查相結合;二是總結提升功能,通過田野調查,總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經驗,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參與功能,將理論研究轉化為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決策的過程參與、結果參與、監督參與;四是促進功能,將相關理論研究轉化為實際行動,優化學術研究布局,發揮更大凝聚作用。
增強理論自信,創新話語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的解決民族問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理解和認同,進一步堅定了中華各族兒女的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民族領域基礎理論問題和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政策的話語體系,提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作者系南開大學—太和智庫邊疆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