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副省級以下城市航空通達性報告正式發布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12月3日,在國家發改委、國家網信辦指導的第六屆智慧城市博覽會在京舉辦期間,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中國民航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華夏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究編制的《2020年中國副省級以下城市航空通達性報告》正式發布。
中國民航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國棟發布了副省級以下城市航空通達性的指標體系,包括2個一級指標(旅客通達體驗度、城市航空輻射度)及8個二級指標(通達時間、網絡覆蓋度、有效通達機會、航班均衡度、網絡覆蓋率、航空旅客吞吐量、腹地城市GDP及人口規模)。
李國棟指出,從通達時間看,2019年中心城市為5.3小時,副省級以下城市為14.4小時,相差9.1小時,短期內差距難以彌合;從實現朝發夕返城市數量佔比看,2019年中心城市除拉薩外,全部實現朝發夕返,佔比97.2%;副省級以下城市數量佔比僅為12.5%。
《報告》首席專家、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建議,加大航空供給側改革力度,既要「建站」,還要「修路」。一方面,堅持航空均等化服務理念,加快支線、邊遠地區民用運輸機場規劃布局;另一方面,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角度綜合評價,加大支線地區航線開闢力度,豐富完善航線網絡結構。
華夏航空戰略執行委員會副主任羅彤建議,副省級以下城市以提升航空網絡化水平作為戰略方向,堅持「順暢銜接為核」「幹支互聯為骨」「支支互補為輔」「幹支通為體」的基本原則,運用單點高頻快線等創新模式,以網帶線,促進「幹-支-通」不同層級網絡有機融合、高效銜接。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國土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分別就「十四五」區域經濟發展進行發言。陸大道認為,交通基礎設施改善是區域協調發展重要內容,建議將航空通達性納入民航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肖金成建議,各級政府、民航局、研究院所加大對航空通達性的關注,共同推進航空通達性學理化研究及實踐應用。
與會業專家還認為,除宏觀政策支持外,還應系統總結推廣「通程航班」模式,出臺行業標準和管理辦法,提升「一票到底、行李直掛、航變無憂」服務標準。鼓勵航空公司間打破「信息孤島」「管理孤島」,實現跨企業、跨區域信息共享,共同開發覆蓋廣、銜接好的航空出行產品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