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150年以來,中國和英國的時差一直是8小時,跟美國東部時間相差12小時,而現在,西方國家和中國的時差,現在變成了將近兩個月。
看看現在歐洲和美國,就是中國差不多兩個月前的樣子,只不過中國人有過2003年SARS的經驗,很快接受了政府的各種防疫措施,而歐洲人和美國人,從上到下慌不擇路。
這個新的時差概念,有助於我們判斷疫情在歐美發展的趨勢。
兩個月是中國兩次處理疫情所用的時間,在國家花大力氣管控的前提下,也應該是遏制類似病毒性肺炎流行的通用時間。歐美能不能用兩個月時間遏制,取決於他們政府的能力,考驗的是歐美國家的公共管理效率。
先從手紙說起吧,因為手紙是一個標誌性商品。歐洲和美國超市搶購,最惹眼的是手紙,這標誌著恐慌的開始。
我在1月22日那篇《對這波肺炎疫情,聽我說幾句》裡面曾寫過:流行病疫情都會經歷三個階段:潛伏和傳播期,爆發期,衰落和消失期。我們國家在12月至1月經歷了潛伏期和傳播期,春節後進入爆發期,現在已經過了衰落期,處於消失期當中。而歐美處於爆發期,這通常要持續差不多一個月時間。
爆發期都會恐慌,人都是保命要緊,這跟文化傳統、意識形態一點關係都沒有。但為什麼恐慌的時候都去搶手紙呢?因為手紙體積比較大。一百盒萬金油只佔一個小角落,一百袋手紙可以佔幾層貨架。更何況,所謂的搶購手紙,其實還包含各種清潔紙在內,比如他們清潔廚房餐廳喜歡用大卷的清潔紙,而不是抹布。
疫情期間,人並不會拉更多的臭臭,但手紙貨架上空蕩蕩的,更容易引起恐慌,所以連每個馬桶都可以衝屁屁的日本人,也搶購手紙。手紙缺貨,標誌著疫情爆發期在歐美正式開始。
最近幾天美國芝加哥、紐約和達拉斯機場的情形。
爆發期的混亂誰都難以避免,比如搶購,接下來是逃亡。
我們應該記得,武漢封城是留了窗口時間的,成千上萬人湧向了機場、車站和高速公路。但是到了上午10點,瞬間就全部關閉了,一隻鳥都飛不出來,這就是中國人的效率。運用2003年的經驗,全國的管理系統緊急啟動,就像一個人突然全身上下憋足一口氣,這樣保住了湖北之外絕大部分地區。
歐美的爆發期來臨時,還在為該怎麼做爭論得面紅耳赤。如果不是NBA的全明星中鋒戈貝爾中招,NBA緊急停止了賽季,美國人可能還會爭論下去,直到總統跟英國首相一樣,說只好「群體免疫」。所以美國人要感謝戈貝爾,這話讓鮑裡斯先說了。
鮑裡斯那句「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也是學術名詞,但描述的是結果,而不是方法。你怎麼防都沒防住,無可奈何地看著多數人感染,很多人死去,最後出現群體免疫效應。主動把群體免疫作為方法,是在人類學會製造疫苗之後,但疫苗的培育和臨床實驗需要很長時間。所以,鮑裡斯說「群體免疫」就是投降,這造成了歐美間的大逃亡。
總統顯然還沒有準備好迎接那麼多美國人回家,所以前幾天達拉斯、紐約和芝加哥幾大中轉機場人滿為患。一開始是沒有人查,後來個個查,測體溫、填表,擁擠的人群都不戴口罩,密閉在室內長達數個小時。
教皇為抗疫祈禱,廣場上空空蕩蕩。
但凡歐美國家兩個月前對我們國家的措施有過科學的研究,就不會出現最近爆發期的混亂。他們人為地將8到12小時的時差,擴大為兩個月,而這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然而,意識形態歧視和言論自由讓歐美一直處於隔岸觀火的狀態,而不是居安思危,提前做好準備。意識形態歧視一直存在,中國做什麼都能扯上意識形態。言論自由在這種大疫情面前,不值一提,因為這時候最需要的是流行病專家的言論,而不是七嘴八舌的言論淹沒他們的判斷和建議。
中國好在沒有和他們爭論,而是堅持自己的做法,因為中國有2003年應對SARS的經驗和教訓。我相信在這次全球疫情過了以後,無論中外都會對體制這東西有一個全面的反思。
我們可以發現,歐美持相同意識形態的國家,採取的措施截然不同。義大利、西班牙是一種,英國和美國是一種。整個歐盟原本像一個國家,可是隨著疫情來襲,一個個回到用歐元以前的時代。
這說明,意識形態並非人類的根本分歧,更有高於其上的價值存在。
當我們站到這個高點,來觀察歐美與中國產生的兩個月時差,很多小事都無足掛齒。
疫情打破了原有的偏見藩籬,求生的本能讓歐美、美中、歐中之間出現了大規模的人潮移動。很多固有的觀念被打破,比如戴口罩,在東亞是防護常識,在歐美是病人專用,短短一兩個星期,歐美人的觀念都扭轉了。
我們這個世界,看上去處於手機網際網路時代,懂外語的人也很多,但並沒有真正擺脫上帝摧毀巴別塔的目的和效果。在沒有發生疫情的時候,人和人並不是願意真正地去了解對方,你聽懂了對方的語言,只是多了加固偏見的證據。
因為這一點,我絕對不能理解在隔離酒店內高喊「我要人權」、「我要礦泉水」的行為。你會發現歐美和中國產生兩個月的時差,是有根本原因的。
接下來,就看歐美能否從中國抗疫經驗中學到什麼,放棄什麼,這決定了「時差」只有兩個月,還是更長。
當然,疫情過後,大概率還是回到過去的狀態,時差回到8小時和12小時,可是因偏見而產生的時差到底多長,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