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來到了大英國協最後的威爾斯公國,本想去音速走廊俯視狂風戰機的呼嘯,看了些資料後無奈放棄,那是需要體力和一定運氣成分,於是轉身跑到圭內斯郡看看愛德華時代留下的城堡,
作為威爾斯屈指可數的世界文化遺產,它們被稱為是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歐洲軍事建築的最好例證。
坎布裡亞山脈縱橫威爾斯全境,其中斯諾登山還是英國第二高峰, 從龐特尼威德洞穴遺蹟就能看出威爾斯歷史早於英國千年,
因為地貌原因英格蘭從諾曼徵服後到亨利三世期間一直沒有能統治這塊土地,直至長腳王愛德華一世首先通過各種手段打的威爾斯貴族與土著分崩離析,然後再來個英式的焚書坑儒,此後文化被刨了根兒的威爾斯就再也沒有翻身,甚至像蘇格蘭那樣同英格蘭叫板的想法都沒有。
愛德華一世從公元1277年到1284年徵服威爾斯全境期間為了防止敵對勢力復闢與增加殖民,採取了每攻克一個戰略要地就興建一座駐軍城堡的蠶食方式,並且為了保證英格蘭軍隊補給,沿著梅奈海峽到北大西洋沿岸也建設了眾多城堡,總計六百多座。
幾百年風雨過後,大部分城堡都已然成為廢墟,只有零星十幾座可深度遊覽的堡壘散落在威爾斯各地,而沿著北部沿海四座保存完整的城堡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其中以卡那封堡最具代表意義,它不僅僅是一座防禦工事,還是樹立英國統治權威的重要標誌。
那個時期的城堡幾乎都由愛德華一世御用軍事建築師詹姆士·聖·喬治設計出品,他嚴格遵循國王的要求,屯墾移民與防禦兼而有之,在每一座城堡的周圍同時建設城鎮,具有持久發展的戰略意義。
卡那封城堡也不列外,建造這座城堡的費用是當時英國全年的稅收,由於其建造精良最終被定為北威爾斯的首府。
卡那封城堡與其它城堡在外觀上完全不同,它的靈感來源於君士坦丁堡,主要牆壁裝飾著彩石帶和多邊形塔樓,1283年動工後一直拖到1330年才告完成,也是所有城堡中施工周期最長的城堡。
1284年那位按照威爾斯出生、不會講英語、生下來第一句話說威爾斯語三大要求的愛德華二世在此降生,從此英王長子也是未來王儲一直沿用威爾斯親王稱謂來代表統治威爾斯至高無上的權力。
1969年,我們所知的查爾斯王子在卡那封城堡正式受封為威爾斯親王,伊莉莎白二世女王親手將親王王冠戴在了查爾斯王子頭頂,可惜轉眼五十多年過去了,親王一直沒有成為國王,不免令人唏噓,估計如今七十多歲的親王會一直守護著他的卡那封城堡終老,也算是對威爾斯的鞠躬盡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