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浙江省文物局、德清縣人民政府在德清召開了一場論證會。全國各地的文物考古專家都來了,他們要論證的對象,名字有點長:德清中初鳴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遺址群。
距離良渚古城18公裡,德清中初鳴這個地方,發現了良渚人的大型制玉作坊群。2017年10月-2019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縣博物館在這裡進行了大面積系統調查和勘探,發現和確認良渚文化時期的人工營建土臺23處,明確了這個區域存在一處良渚文化時期大規模製玉作坊群,總面積達100萬平方米,我們叫它「中初鳴制玉作坊遺址群」,距今4800年-4500年,屬於良渚文化晚期。
2019年,錢報記者曾做過深度探訪,當年,這項重大考古發現也入圍了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請注意,這場論證會有一個定語:考古成果和保護利用論證會。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希望遺址群得到原址保護
中初鳴遺址勘探面積100萬平方米,這個4500年前的制玉作坊群,規模相當大。而這裡,是德清當地通航智造小鎮建設項目所在,一個工業開發區,涉及通用航空製造等產業。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希望當地政府對遺址進行原址保護,尤其對目前保存較好、格局最為清晰的中初鳴-王家裡、田板埭及楊墩農莊內的土臺及周邊廢棄堆積進行整體保護。
中初鳴的發掘和研究,已納入國家文物局十三五重大專項課題「考古中國: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從崧澤到良渚」。
作為「考古中國」課題項目的專家,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欒豐實先生用四個關鍵詞,準確概括了中初鳴的價值:範圍大、時代早、專業化、唯一性。
100萬平方米,這個規模是讓很多專家震驚的數字。
「在目前發現的史前遺址裡最大的了,特點又明確,和玉器加工製作有關,可以說是手工業,也可以說是史前的工業製造,大型遺址群,太難得了。」同樣作為「考古中國」課題的專家,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點讚浙江考古人,「浙江考古所用三年時間,勘探調查100萬平方米,23個土臺,對遺址的總體面貌已經搞得非常清楚,這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所謂唯一性——這是目前發現唯一的中國史前制玉作坊遺址。所謂專業性——欒豐實說,良渚玉器生產水平為什麼這麼高,就是因為專業化。現在雖然只發現良渚人在這裡做玉錐形器、玉管,還有一些零星的小墜子等檔次不高的小件,但未必不做玉琮、玉鉞,這就得慢慢發掘。
除了2018年保安橋的發掘,2019年,考古所又對王家裡進行了發掘,兩者性質一樣,作坊遺址群的特點很明確,此地並不是單純一個做玉器的房間或是工廠,而是存在一處有組織有紀律有規劃的「園區」,讓我們看到當時良渚人制玉的生產模式和規模。
「看一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方向明的手繪復原圖,這是中初鳴的歷史生活圖景,也是價值體現,聚落形態明確。每個點都是這樣的布局,說明一個國家對它有系統管理,對中國史前聚落考古具有重要價值。中初鳴遺址填補了良渚文明在玉器製作發現上的空白,是良渚文明特殊價值的體現,這是可遇不可求的。」林留根說。
通航小鎮和中初鳴遺址能否融合
作為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拓展
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玉器顯示的中華文明發展脈絡,也是中華文明的特質。而中初鳴遺址,正是製造這一文明的載體。
省考古所研究員王寧遠說,在良渚古城體系的幾百處遺址中,中初鳴屬於規模化制玉遺址中的唯一一處,在以玉聞名的良渚社會,具有極強代表意義。
2017年9月,為了推進「考古中國: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從崧澤到良渚」課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木魚橋遺址進行了發掘。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得知北部的中初鳴村因通航智造小鎮項目進行了徵遷,當地村民搬走後,盜掘分子趁虛而入,多次盜掘該遺址。隨後,德清縣博物館對該項目進行了對接,並將情況上報至浙江省文物局。
研討會開始前,大家一起參觀了通航小鎮,這是一個涉及飛機製造的產業基地。而5000年前的中初鳴遺址,正是一個工業園區。
很多專家就想到,兩者是否可以融合起來,作為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一個拓展。
「這裡是新型產業,離良渚古城18公裡,這是最天然的古老文明和當代生活結合得非常好的例子。如果遊客從這裡起飛,俯瞰良渚古城,看良渚水壩,看良渚古城,作為古城外圍的遺址公園的建設,中初鳴可以是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拓展部分。」林留根建議。
王寧遠也提出,5000年的良渚文明就在德清製造業基地邊上,中初鳴同樣也是「工業園區」,同一個性質。遊客如果在空中俯瞰,你告訴他,這是良渚古城的一部分,很有畫面感。
浙江省考古所所長劉斌說,我們的考古會繼續做得詳細一點,劃清範圍、邊界,還牽扯到自然地,再共同探討它的發展問題,如何利用的問題。「我們會從專業的角度把文物的價值說清楚,這樣日後的規劃才會更科學。」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