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中初鳴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遺址群2019年度考古勘探和發掘收穫

2020-12-21 騰訊網

遺址概況和工作經過

中初鳴遺址位於湖州市德清縣雷甸鎮楊墩村,西南距良渚遺址群約18公裡。該地區地勢較低,水網發達,毗鄰現在的苕溪和京杭大運河,水路交通十分便利。

據民國(1932年)《德清縣新志》卷二記載:「中初鳴、下初鳴、桑育、高橋,地中時掘有雜角古玉及圈環步墜等物,質堅,色多紅黃,時人謂之西土漢玉,佳者極珍貴。」上世紀90年代,當地開挖魚塘出土了大量玉料,並不時有盜掘現象,引起了文物部門的高度關注,推斷這一區域可能存在面積較大的制玉作坊遺址。

2017年9月,為了推進「考古中國: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從崧澤到良渚」課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木魚橋遺址進行了發掘。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得知北部的中初鳴村因通航智造小鎮項目進行了徵遷,當地村民搬走後,盜掘分子趁虛而入,多次盜掘該遺址。隨後,德清縣博物館對該項目進行了對接,並將情況上報至浙江省文物局。

為進一步了解這一區域遺址分布情況,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縣博物館進行了大規模系統調查和勘探,明確了該區域存在一處良渚文化時期的大規模製玉作坊遺址群,稱之為「中初鳴制玉作坊遺址群」,總面積達100萬平方米。結合保安橋遺址墓葬出土隨葬品和廢棄堆積中出土陶片的特徵分析,遺址的相對年代比較集中,為良渚文化晚期,碳十四測年距今4800-4500年。

2018年,在進行大規模調查、勘探的同時,考慮到中初鳴遺址群的特殊性質和重要價值,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德清縣博物館對中初鳴遺址群北部的保安橋遺址進行了主動性發掘,並將其納入國家文物局十三五重大專項課題「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從崧澤到良渚」。2018年度中初鳴制玉作坊遺址群保安橋遺址的發掘,入選2018年度浙江重要考古發現,入圍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並已補入國家文物局編《2019年度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2019年,為進一步了解遺址群內部的聚落形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德清博物館對王家裡遺址進行了發掘。

中初鳴遺址位置示意圖

勘探及發掘收穫

(一)考古勘探

2019年3月~12月,對中初鳴遺址北部及中部進行補充勘探,勘探面積約15萬平方米,在中初鳴遺址北部中初鳴村新發現土臺5處,在遺址中部田板埭村新發現土臺8處。在原確認的遺址群範圍南部的魯家壩村發現土臺2處,確認遺址範圍應向南延伸。

2017~2019年勘探總面積達70萬平方米,共確認良渚文化時期的人工營建土臺23處,多沿河道分布,在土臺外圍發現有良渚文化時期的廢棄堆積。在勘探過程中在地面採集到少量良渚文化陶片、玉料,可辨器形有鼎、鬹。

中初鳴遺址考古勘探平面形製圖

根據現有地貌將勘探區域劃分為A、B、C、D四區,A區位於楊墩村中初鳴、王家裡,B區位於楊墩村田板埭,C區位於楊墩農莊,D區位於楊墩村魯家壩。其中A區共發現人工營建土臺11處;B區共發現人工營建土臺10處;C區因當地修建池塘等原因破壞嚴重,僅殘留人工營建土臺1處;D區共發現人工營建土臺2處,勘探工作正在進行中。

(二)考古發掘

2019年發掘區主要位於遺址群東北部王家裡組,共布5×10米探方20個,5×5米探方2個,發掘面積約1100平方米。本次發掘共發現和清理良渚文化時期土臺1處、墓葬3座、房址4處;歷史時期灰坑4個,灰溝5條,墓葬1座,井1座;出土陶器、瓷器、石器、玉器半成品、玉料等300餘件。

2019年度發掘位置示意圖

(一) 遺蹟

1.土臺

臺Ⅰ分布在ⅡT1331、ⅡT1333、ⅡT1335南部,ⅡT1431、ⅡT1433、ⅡT1435、ⅡT1527、ⅡT1529、ⅡT1531、ⅡT1633、ⅡT1635、ⅡT1731、ⅡT1733、ⅡT1833北部,開口於層下,南部被晚G3打破,中部被晚G4打破,打破生土。平面形狀為長方形,東西約45米,西部因盜掘、建設池塘破壞嚴重,南北約25米,現土臺頂部海拔標高為2.6-2.7米,殘存深度約90釐米。土臺頂部共發現和清理墓葬3座,房址4處。

王家裡遺址發掘揭露臺Ⅰ

王家裡遺址臺Ⅰ頂部遺蹟

2.墓葬

共發現和清理墓葬3座,位於土臺中部及東部,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

M1 位於ⅡT1533南部、ⅡT1633南部。開口於層下,墓葬東部被晚G4打破,打破M2及臺Ⅰ。墓葬形制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直壁,平底。南北長188,東西寬72-80,深9釐米。墓向為182度。填土為紅褐色,土質疏鬆。未見葬具痕跡,未發現人骨,根據出土隨葬品推測頭向朝南。M1墓坑較淺,說明土臺被晚期破壞嚴重。出土隨葬品13件,其中玉器4件,分別為玉料3件,管1件;石器4件,分別為鉞1件,鏃2件,不明器形1件(殘);陶器5件,分別為鼎、豆、罐、圈足盤、杯各1件。其中3件玉料出於墓主人頭部位置。

2019DZ(王家裡北)M1

M2位於ⅡT1533南部。開口於層下,墓葬東部被晚G4打破,南部被M1打破,打破臺Ⅰ。墓葬形制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直壁,平底。南北長192,東西寬58-66,深10釐米。墓向為177度。填土為紅褐色,土質疏鬆。未見葬具痕跡,僅發現腿骨,根據出土隨葬品及腿骨位置推測頭向朝南。出土隨葬品6件,其中玉器2件,墜、錐形器各1件;石器1件,為石鉞;陶器3件,分別為圈足盤、罐、豆各1件。其中玉墜出土於墓主人頭部,玉錐形器出土於陶罐下。

2019DZ(王家裡北)M2

(二)遺物

遺物主要出土於土臺外圍廢棄堆積中,有陶器、石器,以及玉料、玉器半成品等300餘件。

出土陶器以泥質灰黑陶、夾砂紅陶為主,多為素麵陶,主要器形有魚鰭形鼎足、T字形鼎足、豆、圈足盤、罐、鬹、缸等;石器有鏃、錛、鑿、刀、礪石等;玉器半成品有錐形器、管;玉料多帶線切割、片切割等加工痕跡。

王家裡遺址出土玉料、玉器半成品

收穫和認識

2019年的勘探工作進一步確認中初鳴遺址群的面積和分布範圍,釐清了中初鳴遺址群內部土臺(即各遺址點)的分布情況,目前共確認人工營建土臺23處,為研究良渚文化時期制玉作坊的內部結構提供了新的材料。

王家裡遺址揭露的良渚文化時期土臺,範圍較為清楚,土臺面積、平面形狀等與保安橋遺址土臺相似,墓葬、房址數量不多,包含廢棄玉料的堆積有一定範圍的聚集區,說明中初鳴遺址群內單個作坊遺址面積不大,可能是小型家庭作坊模式。王家裡遺址土臺外圍的廢棄堆積也出土了大量邊角玉料、以錐形器和管為主的半成品,以及與制玉相關的礪石、磨石,邊角玉料仍以蛇紋石玉為主,說明中初鳴遺址群是良渚文化時期專門生產蛇紋石玉為主的玉錐形器、玉管的制玉作坊,如此大規模的生產和生產模式為這一時期這一區域的經濟模式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新材料。

中初鳴遺址是良渚古城遺址周邊最為重要的遺址之一,中初鳴遺址的考古工作是良渚文化田野考古的新內容,也是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後,良渚文化重要的學術增長點,豐富了良渚古城外圍考古的內容,反映了遠距離大規模專業生產的模式,為討論良渚文化晚期的社會結構、聚落模式和手工業經濟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更是良渚文明和良渚古國高度發達的重要體現。

中初鳴遺址公園規劃

規劃道路破壞保安橋遺址西部

中初鳴遺址西部(西大港以西)建設

中初鳴遺址正面臨當地通航智造小鎮建設所帶來的巨大保護壓力,鑑於中初鳴遺址的特殊性質及重要意義,迫切希望當地政府對遺址進行原址保護,尤其對目前保存較好、格局最為清晰的中初鳴-王家裡、田板埭及楊墩農莊內的土臺及周邊廢棄堆積進行整體保護。因通航智造小鎮在文物部門介入前未及時與文物部門對接,已完成小鎮規劃,道路和管網也已經建設,希望通航智造小鎮根據勘探和發掘成果對規划進行調整,以達到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與經濟建設共贏。

執筆:朱葉菲、周建忠、費勝成、方向明

=========

原載於 浙江考古 公眾號

版權歸原版權者所有

本文僅供信息交流之用

如有不當請告知將本文刪除或修改

相關焦點

  • 德清中初鳴良渚文化 玉器加工作坊遺址群入圍
    德清中初鳴良渚文化 玉器加工作坊遺址群入圍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 2019年02月20日 06:34:05來源:浙江在線記者 嚴粒粒   浙江在線杭州2月2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嚴粒粒)據2月19日公布的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子項目——浙江德清中初鳴良渚文化玉器加工作坊遺址群為20個入圍項目之一
  • 博物館裡探尋良渚文化!「玉之琢成——德清中初鳴遺址考古成果展...
    近日,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清縣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玉之琢成——德清中初鳴遺址考古成果展」在德清縣博物館正式開展。 良渚文化和德清有什麼關係?中初鳴遺址位於德清縣雷甸鎮楊墩村。2017年10月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縣博物館對該區域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發現良渚文化時期的人工營建土臺24處,明確了該區域存在一處良渚文化時期大規模製玉作坊群,稱之為「中初鳴制玉作坊遺址群」據了解,該遺址年代為良渚文化晚期,距今4800年至4500年,是迄今為止長江下遊地區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規模最大的制玉作坊遺址群。
  • 當通航小鎮遇到中初鳴遺址,怎麼辦?
    6月17日,浙江省文物局、德清縣人民政府在德清召開了一場論證會。全國各地的文物考古專家都來了,他們要論證的對象,名字有點長:德清中初鳴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遺址群。距離良渚古城18公裡,德清中初鳴這個地方,發現了良渚人的大型制玉作坊群。
  • 德清縣發現一處大型制玉作坊遺址中初鳴遺址
    玉器是良渚文化的一大特徵,在浙江省德清縣,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處大型制玉作坊遺址中初鳴遺址,為研究當時的制玉工藝和玉礦來源提供了重要依據。它同時也是長江下遊地區良渚文化時期規模最大的制玉作坊遺址群。中初鳴遺址位於德清縣雷甸鎮楊墩村,位於聞名中外的良渚古城的東北方向。
  • 考古2019︱新石器考古:農業起源新進展,史前中國收穫大
    2019年,無論在大江南北,還是在長城內外,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發掘和研究都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收穫。文物考古工作者們紮根田野,不怕辛勞,保證了考古發掘的順利進行,為中國上古史的重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新舊石器過渡、農業起源、中華文明起源、早期國家形成、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
  • 浙江公布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餘杭玉架山遺址等10處入選
    【杭州市餘杭區 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玉架山遺址位於杭州市餘杭區臨平街道,西距良渚古城20餘公裡,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總面積為12.5公頃,以玉架山遺址為核心主體,以遺址保護和價值展示為重點,以服務於周邊居民、提升城市區域環境品質為目標。建成後的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將成為保護展示良渚時期次級文化中心空間聚落形態、遺蹟遺物,兼具公共考古、文物科技保護研究、教育基地、市民休閒、公共活動等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
  • 浙江省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公布
    玉架山遺址出土玉器(來源:浙江省文物局)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總面積為12.5公頃,以玉架山遺址為核心主體,以遺址保護和價值展示為重點,以服務於周邊居民、提升城市區域環境品質為目標。建成後的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將成為保護展示良渚時期次級文化中心空間聚落形態、遺蹟遺物,兼具公共考古、文物科技保護研究、教育基地、市民休閒、公共活動等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
  • 黃巖沙埠窯考古發掘公布最新成果 將來,這裡將建考古遺址公園
    12月16日下午,黃巖舉行沙埠窯考古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詳細介紹了沙埠窯遺址考古發掘的重要收穫及其重要意義黃巖沙埠窯遺址位於沙埠、高橋之間,以鳳凰山北麓仙村嶺為中心,柵溪(霅溪)兩岸呈半月形分布的山坡上,沿山麓共有竹家嶺窯址、鳳凰山窯址、下山頭窯址、窯坦窯址、金家岙堂窯址、下餘窯址和瓦瓷窯窯址7處窯址,窯場總面積約達7萬平方米
  • 為什麼良渚博物院的這個展覽,一口氣拿了三個大獎
    最近,這個展覽一口氣拿了三個大獎——一、入選浙江省社會科學聯合會2019年度浙江省社科普及創新示範推介項目名單二、被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博物館學會評為浙江省第四屆博物館免費開放最佳做法「最佳展示推廣」三、被浙江省文物局評為第十四屆(2019年度)全省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項目推介「精品獎」曬曬剛剛拿到的獎牌證書——這個展覽為什麼這麼牛?
  • 玉見|良渚古城遺址
    去過各大遺址的人都知道,遺址考古發掘後文物都進博物館,留下來的不是土坑就是土堆。經1987~1998年間多次發掘,出土包括玉、漆、陶和石器等單件共計2660件,其中玉器共計2582件,在數量、體量、種類及工藝方面反映了良渚文化高超的藝術成就。
  • 常州發現史前文明遺址!象墩遺址考古發掘拉開序幕
    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介紹,象墩遺址是寺墩遺址群外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王巍院士的支持下,開展象墩遺址的考古工作,前段時間配合新龍生態林的建設,發現了大量珍貴的文物,並且認定了象墩遺址的良渚文化有自身的特點,和長江以北的良渚文化形成了南北呼應的態勢。「這次發掘的象墩遺址,我們通過初步勘探,發現遺址外圍還有水系環繞,到底象墩遺址是什麼樣的狀態,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之後,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今年開建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通訊員 費彪坐落於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超12萬平方米的餘杭區良渚文化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即將於今年年底前開工。餘杭區良渚文化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項目北至五洲路,南至綠洲路,東至星河路,西至興中路,總面積超12萬平方米,出土了石器、玉器和陶器等文物7000餘件。
  • 2020浙江「考古奧斯卡」揭曉
    12月22日,歷經一天半的精彩匯報與無記名投票評選,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正式揭曉,全省共有10個項目入選,寧波成功入選5個,按遺址主體年代先後,分別為:餘姚井頭山遺址、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寧波鎮海九龍湖應家遺址、寧波江北慈城東門村遺址、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
  • ​「中華第一城」申遺成功一周年,良渚古城遺址保護有哪些新進展?|草地·神州風物
    這些土山,縱有機械助力,在關鍵之處,仍然需要考古隊員和技術工人,一鑽一鑽、一鏟一鏟,開出一個個探方,剖出一道道層位,取出一件件文物,發現一座座遺址:反山遺址、瑤山遺址——「七五」時期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匯觀山遺址、莫角山遺址——「八五」時期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良渚古城遺址——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遺址——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實證五千年,良渚文化考古珍聞
    黑陶也是施昕更在良渚考古的收穫之一。在發掘報告《良渚》中,施昕更對所出石器、黑陶做了歸納整理。他認為發現的黑陶及粗製琢磨石器「約在唐虞之世至夏代」(新石器時代),玉器及精緻琢磨石器、小部分晚期黑陶則「約在夏商之世至周漢間」(石器時代末期)。此前不久,山東龍山鎮城子崖遺址考古發掘確認了著名的龍山文化,最顯著的代表正是黑陶。
  • 2020浙江考古十大重要發現揭曉 寧波佔"半壁江山"
    昨日,歷經一天半的精彩匯報與無記名投票評選,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正式揭曉,全省共有10個項目入選,寧波成功入選5個,按遺址主體年代先後,分別為:餘姚井頭山遺址、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寧波鎮海九龍湖應家遺址、寧波江北慈城東門村遺址、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
  • 201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發布 四川這個項目入圍!
    201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對解決學術和歷史問題作用關鍵從目前入選的田野考古項目來看,最大的特點就是,對解決重大學術問題和重大歷史問題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和意義。此外,入圍的還有第一處經考古發掘的金代行宮遺址: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出土刻有「宕渠」文字的瓦當和竹木簡牘的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等。
  • 良渚考古又有「乾貨」,古城內住著王族、工匠,還有吃小米的北方人
    2016年4月,浙江餘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這個世界上最早的防洪壩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劉斌說,評上「十大」,說明從重要性和價值上,得到了全國考古學界的認可,同時也是對良渚考古80年的獻禮。
  •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5月5日下午揭曉,我省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從20個考古項目中脫穎而出,位列「十大考古」。旱峽玉礦遺址是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早期玉礦遺址調查、發掘的重要發現,也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透閃石玉礦遺址,也是我省繼敦煌漢懸泉置遺址、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和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之後,第五個入選「十大考古」的遺址。「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譽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始於1990年。敦煌旱峽玉礦遺址位於敦煌市東南三危山後山,遺址西北距敦煌市約68千米。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一起看看長達83年的考古秘事
    從發現遺址,到申遺成功,這段史前文明經歷風雨,跨越83年考古發掘,燦爛綻放於世界。  這是多麼讓人驕傲的存在!83載櫛風沐雨,一批又一批良渚遺址考古人、保護人接力而行,只為讓世界看見良渚。  他們中有發現者,也有守護者,有堅持者,也有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