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概況和工作經過
中初鳴遺址位於湖州市德清縣雷甸鎮楊墩村,西南距良渚遺址群約18公裡。該地區地勢較低,水網發達,毗鄰現在的苕溪和京杭大運河,水路交通十分便利。
據民國(1932年)《德清縣新志》卷二記載:「中初鳴、下初鳴、桑育、高橋,地中時掘有雜角古玉及圈環步墜等物,質堅,色多紅黃,時人謂之西土漢玉,佳者極珍貴。」上世紀90年代,當地開挖魚塘出土了大量玉料,並不時有盜掘現象,引起了文物部門的高度關注,推斷這一區域可能存在面積較大的制玉作坊遺址。
2017年9月,為了推進「考古中國: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從崧澤到良渚」課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木魚橋遺址進行了發掘。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得知北部的中初鳴村因通航智造小鎮項目進行了徵遷,當地村民搬走後,盜掘分子趁虛而入,多次盜掘該遺址。隨後,德清縣博物館對該項目進行了對接,並將情況上報至浙江省文物局。
為進一步了解這一區域遺址分布情況,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縣博物館進行了大規模系統調查和勘探,明確了該區域存在一處良渚文化時期的大規模製玉作坊遺址群,稱之為「中初鳴制玉作坊遺址群」,總面積達100萬平方米。結合保安橋遺址墓葬出土隨葬品和廢棄堆積中出土陶片的特徵分析,遺址的相對年代比較集中,為良渚文化晚期,碳十四測年距今4800-4500年。
2018年,在進行大規模調查、勘探的同時,考慮到中初鳴遺址群的特殊性質和重要價值,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德清縣博物館對中初鳴遺址群北部的保安橋遺址進行了主動性發掘,並將其納入國家文物局十三五重大專項課題「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從崧澤到良渚」。2018年度中初鳴制玉作坊遺址群保安橋遺址的發掘,入選2018年度浙江重要考古發現,入圍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並已補入國家文物局編《2019年度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2019年,為進一步了解遺址群內部的聚落形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德清博物館對王家裡遺址進行了發掘。
中初鳴遺址位置示意圖
勘探及發掘收穫
(一)考古勘探
2019年3月~12月,對中初鳴遺址北部及中部進行補充勘探,勘探面積約15萬平方米,在中初鳴遺址北部中初鳴村新發現土臺5處,在遺址中部田板埭村新發現土臺8處。在原確認的遺址群範圍南部的魯家壩村發現土臺2處,確認遺址範圍應向南延伸。
2017~2019年勘探總面積達70萬平方米,共確認良渚文化時期的人工營建土臺23處,多沿河道分布,在土臺外圍發現有良渚文化時期的廢棄堆積。在勘探過程中在地面採集到少量良渚文化陶片、玉料,可辨器形有鼎、鬹。
中初鳴遺址考古勘探平面形製圖
根據現有地貌將勘探區域劃分為A、B、C、D四區,A區位於楊墩村中初鳴、王家裡,B區位於楊墩村田板埭,C區位於楊墩農莊,D區位於楊墩村魯家壩。其中A區共發現人工營建土臺11處;B區共發現人工營建土臺10處;C區因當地修建池塘等原因破壞嚴重,僅殘留人工營建土臺1處;D區共發現人工營建土臺2處,勘探工作正在進行中。
(二)考古發掘
2019年發掘區主要位於遺址群東北部王家裡組,共布5×10米探方20個,5×5米探方2個,發掘面積約1100平方米。本次發掘共發現和清理良渚文化時期土臺1處、墓葬3座、房址4處;歷史時期灰坑4個,灰溝5條,墓葬1座,井1座;出土陶器、瓷器、石器、玉器半成品、玉料等300餘件。
2019年度發掘位置示意圖
(一) 遺蹟
1.土臺
臺Ⅰ分布在ⅡT1331、ⅡT1333、ⅡT1335南部,ⅡT1431、ⅡT1433、ⅡT1435、ⅡT1527、ⅡT1529、ⅡT1531、ⅡT1633、ⅡT1635、ⅡT1731、ⅡT1733、ⅡT1833北部,開口於層下,南部被晚G3打破,中部被晚G4打破,打破生土。平面形狀為長方形,東西約45米,西部因盜掘、建設池塘破壞嚴重,南北約25米,現土臺頂部海拔標高為2.6-2.7米,殘存深度約90釐米。土臺頂部共發現和清理墓葬3座,房址4處。
王家裡遺址發掘揭露臺Ⅰ
王家裡遺址臺Ⅰ頂部遺蹟
2.墓葬
共發現和清理墓葬3座,位於土臺中部及東部,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
M1 位於ⅡT1533南部、ⅡT1633南部。開口於層下,墓葬東部被晚G4打破,打破M2及臺Ⅰ。墓葬形制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直壁,平底。南北長188,東西寬72-80,深9釐米。墓向為182度。填土為紅褐色,土質疏鬆。未見葬具痕跡,未發現人骨,根據出土隨葬品推測頭向朝南。M1墓坑較淺,說明土臺被晚期破壞嚴重。出土隨葬品13件,其中玉器4件,分別為玉料3件,管1件;石器4件,分別為鉞1件,鏃2件,不明器形1件(殘);陶器5件,分別為鼎、豆、罐、圈足盤、杯各1件。其中3件玉料出於墓主人頭部位置。
2019DZ(王家裡北)M1
M2位於ⅡT1533南部。開口於層下,墓葬東部被晚G4打破,南部被M1打破,打破臺Ⅰ。墓葬形制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直壁,平底。南北長192,東西寬58-66,深10釐米。墓向為177度。填土為紅褐色,土質疏鬆。未見葬具痕跡,僅發現腿骨,根據出土隨葬品及腿骨位置推測頭向朝南。出土隨葬品6件,其中玉器2件,墜、錐形器各1件;石器1件,為石鉞;陶器3件,分別為圈足盤、罐、豆各1件。其中玉墜出土於墓主人頭部,玉錐形器出土於陶罐下。
2019DZ(王家裡北)M2
(二)遺物
遺物主要出土於土臺外圍廢棄堆積中,有陶器、石器,以及玉料、玉器半成品等300餘件。
出土陶器以泥質灰黑陶、夾砂紅陶為主,多為素麵陶,主要器形有魚鰭形鼎足、T字形鼎足、豆、圈足盤、罐、鬹、缸等;石器有鏃、錛、鑿、刀、礪石等;玉器半成品有錐形器、管;玉料多帶線切割、片切割等加工痕跡。
王家裡遺址出土玉料、玉器半成品
收穫和認識
2019年的勘探工作進一步確認中初鳴遺址群的面積和分布範圍,釐清了中初鳴遺址群內部土臺(即各遺址點)的分布情況,目前共確認人工營建土臺23處,為研究良渚文化時期制玉作坊的內部結構提供了新的材料。
王家裡遺址揭露的良渚文化時期土臺,範圍較為清楚,土臺面積、平面形狀等與保安橋遺址土臺相似,墓葬、房址數量不多,包含廢棄玉料的堆積有一定範圍的聚集區,說明中初鳴遺址群內單個作坊遺址面積不大,可能是小型家庭作坊模式。王家裡遺址土臺外圍的廢棄堆積也出土了大量邊角玉料、以錐形器和管為主的半成品,以及與制玉相關的礪石、磨石,邊角玉料仍以蛇紋石玉為主,說明中初鳴遺址群是良渚文化時期專門生產蛇紋石玉為主的玉錐形器、玉管的制玉作坊,如此大規模的生產和生產模式為這一時期這一區域的經濟模式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新材料。
中初鳴遺址是良渚古城遺址周邊最為重要的遺址之一,中初鳴遺址的考古工作是良渚文化田野考古的新內容,也是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後,良渚文化重要的學術增長點,豐富了良渚古城外圍考古的內容,反映了遠距離大規模專業生產的模式,為討論良渚文化晚期的社會結構、聚落模式和手工業經濟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更是良渚文明和良渚古國高度發達的重要體現。
中初鳴遺址公園規劃
規劃道路破壞保安橋遺址西部
中初鳴遺址西部(西大港以西)建設
中初鳴遺址正面臨當地通航智造小鎮建設所帶來的巨大保護壓力,鑑於中初鳴遺址的特殊性質及重要意義,迫切希望當地政府對遺址進行原址保護,尤其對目前保存較好、格局最為清晰的中初鳴-王家裡、田板埭及楊墩農莊內的土臺及周邊廢棄堆積進行整體保護。因通航智造小鎮在文物部門介入前未及時與文物部門對接,已完成小鎮規劃,道路和管網也已經建設,希望通航智造小鎮根據勘探和發掘成果對規划進行調整,以達到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與經濟建設共贏。
執筆:朱葉菲、周建忠、費勝成、方向明
=========
原載於 浙江考古 公眾號
版權歸原版權者所有
本文僅供信息交流之用
如有不當請告知將本文刪除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