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考古又有「乾貨」,古城內住著王族、工匠,還有吃小米的北方人

2020-12-18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陳明輝

幾乎每次良渚考古有重大事件的時候,記者都要跟劉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聊一聊。

2016年4月,浙江餘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這個世界上最早的防洪壩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劉斌說,評上「十大」,說明從重要性和價值上,得到了全國考古學界的認可,同時也是對良渚考古80年的獻禮。

7個月後,到了良渚遺址考古80年的正日子,研討會舉行,《良渚考古八十年》出版,良渚博物院還同時開幕了「王國氣象——紀念良渚遺址發現80周年特展」,而劉斌從1985年來杭州,開始觸碰良渚也30年了。「以前是逐漸發現良渚文化面貌的階段,而現在,我們是在逐漸解讀一個社會、環境,進入一個新時代的思考。」

這次聊天,他劇透了很多這段日子良渚遺址發掘的「乾貨」。

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正在進行

記者(以下簡記):很多普通人都想知道,80年了,考古界對於良渚文化的認識,是一個怎樣的變化過程?

劉斌(以下簡稱劉):80年前,考古學在中國才剛剛起步,對於中國各個階段,尤其是夏商周以前的歷史,認識非常模糊。

現在,我們經過80年的努力,在長江下遊的太湖流域建立起了一套從7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到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再到錢山漾文化、廣富林文化的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全國各地也建立起了從一萬年到夏商周時代歷史文化發展的進程。

這10年的良渚遺址考古進入到了一個按計劃進行考古研究的新階段,我們在良渚一帶逐漸勾畫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國家體系,城內外有宮殿區、城牆、外郭的區分,發現了王陵、貴族墓地、平民墓地、觀象臺和玉器作坊,古城系統的各個功能分區,已經逐漸越來越清晰,正是這些考古成果一步步實證了中國5000年文明。

記:大家都很關心的良渚申遺的進度,現在到哪一步了?劉: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正在緊張進行中,這是慢工細活,急不來。按照我們的設想,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目標是把古城原有的布局展示出來,讓觀眾在遊玩過程中可以直觀地了解到良渚古城的結構和功能分區。浙江省、杭州市和餘杭區政府已經定下了2019年申遺的目標,希望在十三五期間能夠完成良渚申遺的目標。

記:說到「十三五」計劃,這也是個新聞,良渚遺址列入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劃裡,有沒有具體的計劃呢?劉:「十三五」,是良渚古城遺址考古一個新的起點。我們在國家文物局支持下,準備在長江下遊地區,開展以良渚遺址牽頭的中國早期文明模式的研究。這是一個跨省的大課題,我們會以長江下遊浙江、江蘇、上海、安徽、江西為主,研究長江下遊地區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這一區域文明的演進和模式等相關問題。

浙江主要以餘杭1000平方公裡盆地的全面調查為主要切入點。換句話說,良渚作為一個王國來講,可以統治整個太湖地區,但真正的核心區是包括古城、水利系統和外圍郊區的100平方公裡,我們已經基本搞清楚了布局。接下去,要研究整個以餘杭為主的1000平方公裡範圍,這可以說是良渚古城的腹地,我們計劃對這一區域開展社會、文化、環境等全方位的研究。

鍾家港又有了新的發現

記:這段日子,你們的發掘有什麼新發現嗎?劉:考古隊員繼續在良渚古城城內和水利系統兩個區塊分頭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現在城內的發現,大大超出了我們預期。

記:能劇透下嗎?劉:我們發現一些線索,顯示良渚都城內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在這裡生活過,而且城內可能分布著不少作坊區。

記:比如,城裡到底住著誰?劉:2015年以來我們發掘了鍾家港,這是位於莫角山的東面一條南北向的古河道,在河道廢棄堆積中發現了大量玉料、玉石鑽芯、燧石等跟制玉有關的遺物,同時也發現一些木器坯件,推測存在制玉作坊和漆木器作坊。

根據這個線索,我們感覺到外郭城的範圍內,大量住的是各種工匠。這一發現使我們對古城城內的布局、功能和性質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中間是宮殿區、王陵及貴族墓地,這是統治者居住和埋葬的場所。其餘部分可能是各類作坊區。我們在外郭城裡面,做了仔細的鑽探分析,發現外郭以內並不種稻,說明這個範圍內居住的人群應該是不從事農業生產的。

另外,我們在卞家山、西城牆葡萄畈段的古河道裡,都發現了非正常死亡的人的人骨,其中有些人骨檢測出來的結果顯示,這人吃的不是大米,而是小米之類的,可能是從北方過來的。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他們是不是被殺害的?或者是用來祭天的?

良渚人總體上還是非常和平的民族,我們只在少數遺址中看到暴力和痕跡,比如江蘇蔣莊遺址的部分墓葬裡隨葬了人頭骨。但是說起來,那裡基本上算是良渚王國的邊境地區,存在暴力事件也很好理解。

但最近我們在鍾家港河道裡,也發現了好多人頭骨,這牽扯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問題。不過,現在不能劇透,我們會在下個月舉行的年度考古分享會上,跟大家公布。

記:聽起來很吸引人。良渚這些年為何會受到這麼大的關注?劉:人類發展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時候,開始產生國家,走向文明,比如古埃及。中國如果沒有發現5000年的王國和文明,怎麼能證實中國同樣有5000年文明的歷史呢?

良渚文明的發現證實中國不是另類的。夏商周是距今4000年開始的,所以距今5000年是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

我們過去經常去套用西方社會總結出來的國家和文明的幾個要素,比如城市、文字、青銅器之類。現在我們發現中國的早期文明未必適用於這種標準,國外的考古學家們也開始反思,開始摒棄這些早年歸納出來的標準了。現在我們要根據良渚等中國早期文明的發現,來總結什麼是中國文明的要素和自身特色。換句話說,我們在研究文明起源方面,需要總結中國的模式,這是日後比較重要的問題。

相關焦點

  • 良渚的「實證」意義越來越顯著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抖出許多良渚考古的「乾貨」  古城內住著王族、工匠,還有吃小米的北方人  良渚的「實證」意義越來越顯著  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正在進行  記者(以下簡記):很多普通人都想知道,80年了,考古界對於良渚文化的認識,是一個怎樣的變化過程?
  • 良渚文化與良渚古城考古的意義
    1959年夏鼐先生命名了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作為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體系得到認可,到今年剛好是良渚文化命名60周年。1986年以來陸續發掘了反山、瑤山、莫角山和匯觀山遺址,提出良渚遺址群的概念,2006-2007年良渚古城的確認使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進入都邑考古和全方面考古的新階段,我們對良渚遺址和良渚文化的認識也更加立體化了。
  • 良渚考古80年,王城布局大揭秘~
    良渚古城很大,從外往內,先是一圈外郭城,再是一圈城牆,城牆裡才是王城。這次我們要看的,也就是省考古所今年的重要發現——王城。第一個說法,這裡就是王城宮殿,住著整個王族,甚至可能「王」就是在大莫角山的宮殿,接受百姓在沙土廣場上的朝拜。第二個說法,可能這裡不是住人的,而是拿來祭祀的神殿。今年在大莫角山下的東面,發現了兩三萬斤稻穀,都燒掉了,可能是拿來祭祀用的。具體情況還有待考證。
  • 良渚古城遺址為啥火了?
    王族、貴族、工匠或武士與平民墓葬隨葬品(包括玉)的多寡,顯示出了良渚社會明顯階層分化。良渚博物院展覽教育部羅曉群主任介紹,當時的良渚的雕琢工藝達到了中國史前治玉水平的一個高峰,並形成了玉禮制度。基於5G+AR技術,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1號講解廳內,有一面「魔鏡」,不管是誰,只要站在這面鏡子前揮一揮手,立刻就能化身成為5000年前的良渚王,頭戴羽冠,腰系玉帶,身披長袍,腳著皮靴,左手權杖,右手玉琮。
  • 浙江良渚古城遺址為啥火了?
    王族、貴族、工匠或武士與平民墓葬隨葬品(包括玉)的多寡,顯示出了良渚社會明顯階層分化。良渚博物院展覽教育部羅曉群主任介紹,當時的良渚的雕琢工藝達到了中國史前治玉水平的一個高峰,並形成了玉禮制度。 基於5G+AR技術,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1號講解廳內,有一面「魔鏡」,不管是誰,只要站在這面鏡子前揮一揮手,立刻就能化身成為5000年前的良渚王,頭戴羽冠,腰系玉帶,身披長袍,腳著皮靴,左手權杖,右手玉琮。
  • 探尋五千年良渚文明 當一回玉器工匠 小記者團探秘良渚玩兒嗨了
    浙江省教研室附小的閆建赫同學不顧額頭上的汗珠,說下次有機會還要再來。  這場為小記者們量身定製的考古攝影之旅,依次參觀了南城牆發掘點、鍾家港作坊區、莫角山宮殿區、反山王陵及展示館……這些都是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內的「網紅」景點,也是良渚時期具有重大意義的文化遺址。
  • 發現良渚丨80載良渚古城遺址考古全揭秘
    良渚遺址通過八十餘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大階段:單一的遺址的發現,遺址群聚落的確認,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的發現及總體格局的認識。良渚古城遺址考古發掘時間脈絡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鎮一帶發現並發掘了多處史前遺址。1959年,以良渚遺址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確認。
  • 良渚古城超大,相當於上城區加拱墅區!揭開5000年前建造之謎,一張圖帶你穿越!
    比如每天吃什麼,糧食吃什麼,肉類吃什麼,每天都幹什麼,甚至現在發現的老虎骨頭,當年老虎是怎麼被殺掉吃掉的?當年洪水暴發時,良渚古城裡有啥影響?這些,以後都可以在公園裡看到。陳壽田說,目前還在研究階段,技術不是問題,難點可能在於,五千年前的場景究竟是什麼樣子,沒有人敢一口肯定。比方說,當時的良渚人多高多矮,多胖多瘦,平常喜歡穿什麼衣服?這些都是未知的,都還在研究。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圖為良渚博物院內展示的玉琮。張煜歡 攝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杭州市餘杭區,該遺址規模宏大、遺存類型複雜、內涵豐富,其遺產的整體價值由城址、外圍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含祭壇)和以良渚玉器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人工遺存要素共同承載。其中,良渚古城遺址城址區由宮殿區、內城與外城組成,在空間形制上展現出向心式三重結構。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一起看看長達83年的考古秘事
    從發現遺址,到申遺成功,這段史前文明經歷風雨,跨越83年考古發掘,燦爛綻放於世界。  這是多麼讓人驕傲的存在!83載櫛風沐雨,一批又一批良渚遺址考古人、保護人接力而行,只為讓世界看見良渚。  他們中有發現者,也有守護者,有堅持者,也有傳承者。
  • 回望五千年前的中國與湖南——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的意義與展望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良渚遺址的考古工作就沒有間斷過。數十年的田野工作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績:發現了瑤山、反山祭壇和王族墓葬,發現了以莫角山為中心的宮城、內城和外郭城,發現了以古城為中心的眾多聚落遺址,及古城外圍水利系統,這些重要考古發現揭開了一個秘藏五千年的文明國度,改寫了世人對於中國遠古文明歷史的認知。
  • 實證五千年,良渚文化考古珍聞
    玉琮、玉璧長期被視作「周漢之器」,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制重器,竟然在一向被認為是「蠻夷之地」的史前江南找到了淵源,而且都存在於良渚文化時期的墓葬遺址中。其實,在良渚作為考古項目之前,當地就早有玉器出土,久為世人所珍。清末民初,對良渚一帶出土的玉器還有個行內稱呼:「安溪土」——安溪是良渚鎮所屬的一個村子。現藏於臺北故宮的清宮舊藏五件玉琮,有兩件即為良渚玉琮。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今起開門迎客啦!這份打卡攻略帶你飛!
    良渚古城城牆發現於2007年,城牆利用了自然地勢,底部鋪墊20-40釐米厚的石塊,上部由取自山上的黃色黏土分層堆築,全長6公裡,寬度在40-60米之間,保存較好的地段,高約4米,不僅可以加固基礎,還可以防止地下水對牆體的侵蝕。牆體上有土色明顯的分壟現象,說明城牆堆土來自不同的地方。這種用石塊鋪墊,用黃色黏土堆築城牆的方法,目前在世界同時代遺址中屬首見。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之後,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今年開建
    餘杭區良渚文化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項目北至五洲路,南至綠洲路,東至星河路,西至興中路,總面積超12萬平方米,出土了石器、玉器和陶器等文物7000餘件。通過對玉架山遺址分類展示(復原展示、標識展示,公共考古等),一方面可以保護遺址本體,防止遺址受到破壞,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遺址、感受良渚文化,實現遺址的社會價值。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
    其實,從現存的江南城市遺蹟來看,多有"高墩臺"這樣的壘土堆,這樣的"高墩臺"是適合在水網地段人群居住和起防禦作用的。 以上分別是紙上考古專家和田野考古專家對良渚古城牆的看法。下面談談從天文考古角度對良渚古城牆的看法。 從天文考古與文獻結合的角度觀察良渚古城牆,那麼,這個田野考古專家們所謂的"古城牆"是一個錯誤的認識。
  • 玉見|良渚古城遺址
    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沒記錯的話杭州也就成了北京後獨立遺產數較多的城市。古城共有8座水城門,寬約30~60米,每面城牆各有兩座,連接城內外的水路交通,糧食、玉料等物資均通過獨木舟和竹筏從各個水城門不斷的運進城內,維繫古城的生活和繁華。
  • 第一個「杭州良渚日」!帶你玩轉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1-7天預約(一般除了雙休節假日,當天也能預約上),預約渠道有「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微信公眾號、「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支付寶小程序等。觀光車單程10元,全程20元,需另行購買;公園內也有共享觀光單車(2人款、4人款都有)可租借,可自行選擇。
  • 每日一練:良渚古城到底是不是古城
    4.良渚古城外圍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5.推測良渚先民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季節可能是(  )知識連結:從2007年底宣布發現良渚古城牆以來,就存在著爭議。異議學者絕大部分是非田野考古工作者。他們可以被稱為"良渚古城懷疑論者"。良渚古城懷疑論者主要的攻擊點,放在城牆的構造上。
  • 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遊玩攻略來了,八大新變化「十一」亮相!
    田野考古志願者採用招募形式,和考古學家一起發現良渚,體驗1天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單日可容納志願者最多10名。志願者嚴格遵守田野考古規則,經過現場培訓後,在專業考古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參與發掘與淘洗工作。,考古領隊王寧遠老師為大家講述《何以良渚》。
  • 中國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展現長江流域史前城市...
    良渚古城為中華文明和文化傳統提供了獨特見證和考古發現。在中國長江下遊,有一個古稱「震澤」的太湖。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遺址位於環太湖流域的西南部,共發現約1000餘處良渚文化遺址,其中提名遺產包括城址、外圍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含祭壇)及以玉器為代表的出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