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

2020-12-11 騰訊網

概況

良渚古城位於杭州城北18公裡處餘杭區瓶窯鎮,是揭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古城是長江下遊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年代上限很可能是公元前2600 年,下限是公元前2300年。古城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東西長1500-1700米,南北長1800-1900米,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城牆底部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寬度40-60米,基礎以上用較純淨的黃土堆築,部分地段地表以上還殘留4米多高城牆。共發現六座水門。城市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圍,貴族住在城中央的30萬平方米的莫角山土臺上。

2016年3月15日,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

2016年5月16日下午,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浙江餘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名列其中。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考證

據專家介紹,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因此可以看出當初建城的位置顯然是經過精心勘察與規劃的。八十年代,在良渚古城中部位置發現了世界同期最大的土臺--莫角山巨型臺址和中國新石器時代末期最高等級墓葬--反山墓地,在城外北偏東五公裡處發現了著名的瑤山墓地,曾出土大批最高等級的良渚文化玉琮、玉壁等禮器。有人從田野考古學角度判斷,良渚古國的"首都"應該就在這裡。

數據

東西長1500-1700米

南北長1800-1900米

城牆寬度達60多米

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

距今至少有4300年

發現

2007年12月,為保護良渚遺址,當地的農民需外遷安置,當地政府打算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高地西側建農民房。在建房前,因為良渚遺址的特殊重要性,考古隊先進場試掘。誰料一挖下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考古隊員先發現了良渚時期的古河道,又發現了幾塊人工堆築的石塊。由於這一遺蹟位於良渚的最重要地帶---莫角山遺址西側平行約200米,考古人員推測這可能是莫角山遺址的西城牆。於是,省考古所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了在莫角山周邊的考古調查,並得到了批准。

古城一步步露出真面目

2007年9月,在莫角山北側的河池頭村發現了東西分布的底部鋪墊石頭的類似遺蹟,東段與雉山相接。10月下旬,在莫角山東側找到了南北向分布的相關遺蹟;11月找到了莫角山南側的相關遺蹟。考古人員初步判斷,這種底部鋪墊石頭的遺蹟應是良渚文化時期圍繞莫角山四周的古城牆。

2016年3月15日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經專家實地考察確證:杭州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系統(並不是最早的水壩),距今已經有4700至5100年 。

年代

在古城牆邊的護城河裡,還發現了很多碎陶片,都是良渚文化晚期的。正是這些出土的陶片讓專家在2007年作出判斷:良渚古城的年代下限是公元前2300年。

令人矚目的古城始築年代,經過三、四年的努力,到也已經有了初步眉目。2009年9-10月在首都博物館舉行的新中國考古事業60周年獻禮展上,良渚古城的存在年代被介紹為"公元前2400年",反山12號大墓出土的"琮王"的年代被介紹為"公元前2600年"。但因為反山墓地的形成年代應該與良渚古城的建造年代是大體一致的,所以反山墓地出土的"琮王"的年代實際上就是良渚古城的建造年代。

2011年3月19日新華網記者馮源發的電訊稿稱:"浙江省考古研究所還與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合作,對從良渚古城疊壓城牆中發掘出的一系列樣本進行碳14測年。十幾組數據顯示,良渚古城城牆的年代大致在距今4300年至4500年之間。"2011年3月23日浙江文化信息網發表的《良渚古城考古的新進展》一文稱:"通過對四面城壕出土陶片的初步整理,我們可以看出各地點出土陶器的特徵基本一致,屬於良渚文化晚期。以鼎、豆、圈足盤、實足鬹、袋足鬹、寬把杯、罐、大口缸等為主要陶器組合,大致可以分為早晚兩個階段。"這裡,良渚古城出土的陶片被分為"兩個階段",這大致就是分成兩期。按照以往的田野考古實踐經驗,陶器的一期相當於絕對年代100年,兩期相當於200年。從已公布的古城廢棄年代2300 BC往上推200年就是2500 BC,這與新華網電訊報導的良渚古城牆測年數據吻合。或依照文中公布的考古事實,即陶片的年代都在良渚文化晚期,而學術界對"良渚文化晚期"存在共識:其所當的絕對年代是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綜上所述,良渚古城的絕對年代上限雖然還沒有正式宣布,但已經傾向於是公元前2600年或公元前2500年。

以上從田野考古學與碳素測年學結合的角度得到的古城年代數據與從天文考古學和文獻學結合的角度得到的數據是相當一致的。

爭議

從2007年底宣布發現良渚古城牆以來,就存在著爭議。異議學者絕大部分是非田野考古工作者。他們可以被稱為"良渚古城懷疑論者"。良渚古城懷疑論者主要的攻擊點,放在城牆的構造上。他們認為部分"古城牆"夾河而建,無此先例或後例;"古城牆"系壘土而起,有夯築技術而不用,令人生疑;"古城牆"兩邊系緩坡,無阻敵作用;"古城牆"過於寬大(個別地段寬至百米),顯然不像正常的城牆;"古城牆"不是整體一次性建成,而可能是由各個時期的不同堤壩碰巧湊合成圈,等等。他們的意圖是:只要否定了"良渚古城牆"的最基本功能--"禦敵","良渚古城"自然就因為站不住腳而倒下去了。

"良渚古城牆"的發現者和捍衛者們則強調。從他們的田野考古專業眼光來看,古城牆系整體一次建築而成,合圍成一個閉合牆圈,這是不容討論的。至於為何其牆基如此寬大(最少有四、五十米,個別地段有寬到上百米的),其坡度之小十分便於自己或敵人自由上下,那是另外的問題。也許,當年城牆頂部建築有柵欄,可以禦敵。其實,從現存的江南城市遺蹟來看,多有"高墩臺"這樣的壘土堆,這樣的"高墩臺"是適合在水網地段人群居住和起防禦作用的。

以上分別是紙上考古專家和田野考古專家對良渚古城牆的看法。下面談談從天文考古角度對良渚古城牆的看法。

從天文考古與文獻結合的角度觀察良渚古城牆,那麼,這個田野考古專家們所謂的"古城牆"是一個錯誤的認識。所謂的"古城牆",其實是古代天文學所謂的"四陸"。古人把二十八宿分為"四陸",即東陸、南陸、西陸、北陸。"陸"就是"陸地"、"陸道",即高於河流湖泊水面的平地,是與"水"相對的事物。《說文》:"陸,高平地","廣平曰原,高平曰陸。"《爾雅·釋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高平曰陸。"古人把日月五星行走的道路想像為陸路。《易緯通統圖》:"日行東方青道曰東陸,日行南方赤道曰南陸,日行西方白道曰西陸,日行北方黑道曰北陸。"《河圖錄運法》:"日有四陸,月有九行。"《隋書·天文志》:"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行以成陰陽寒暑之節。"對比古人的說法,我們看到"良渚古城牆"確實與它兩邊的水面形成了鮮明對比。現已證明,"良渚古城"是一座水城,共發現了六座水門(兩座在"北城牆",兩座在"東城牆",兩座在"南城牆")。從2007年11月到2011年六月,尚未發現陸門。由此可見,良渚古城內外皆為水面。那麼,"良渚古城牆"其實是用水襯託出來的"陸"。古人可能認為,"陸"就是由上層的土壤和下層的基巖疊加而成的事物。所以我們看到"良渚古城牆"在生土層上平鋪了一層石頭(這可能代表基巖),而後堆土(這可能代表土壤)。它的堆土完全是自然形狀的堆土,沒有在兩邊豎立木桿和木板,沒有在兩排木板之間填土並夯實。而禦敵性質的城牆,顯然是"版築"的,內外立面(或至少是外立面)都和地面形成接近90度的夾角,以增加敵人攀爬翻越的困難程度。因此,"良渚古城牆"很可能不是禦敵性質的"城牆",而是"四陸"。

那麼,為什麼"良渚古城牆"要建成"四陸"的形狀呢?那因為它是一個禮儀設施,其用途是模仿日月五星的巡天之旅。因為,從天文考古學結合文獻學的角度看,良渚古城的主人是天皇。天皇與中國版圖內的眾多強力部族首領是結盟兄弟的關係。天皇、皇后與眾多結盟兄弟的關係就如同日月五星之間的關係,即天皇對應太陽,皇后對應月亮,各地諸侯對應五大行星。《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地形起於崑崙之虛,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號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繼相治。乘風雨,夾日月以行。"引文中天皇兄弟"夾日月以行",實際上是指天皇與其結盟兄弟和日月五星一起從牽牛星出發,開始了中國文明歷史(牽牛星是良渚古城的分野星)。因此,"良渚古城牆"應該是遠古的"中國"成立的盛大儀式上專用的特殊禮儀設施,是特意提供給天皇、皇后和各地結盟兄弟一起模仿日月五星巡天之旅所走的"四陸"。天皇和各地結盟兄弟通過一起行走四陸而表示出部族的和諧一致對於"中國"以農立國的重大意義。

也許有人可以懷疑在天皇時代,即在2600 BC時代,中國是否真的有了二十八宿(其中包括牽牛星)。二十八宿的漢字版頒行於少昊時代(見《路史》)。少昊時代也就是黃帝時代。黃帝時代在2300 BC,距離天皇時代只有300年,相當於我們和清朝初年的差距。既然少昊時代已經有了以漢語漢字表達的二十八宿,那麼,距離少昊只有300年時間的天皇時代有一個古越語版的二十八宿應該也是正常的。

規劃

按照北大教授嚴文明的說法,"中國古代,小國林立,稱為'天下萬國',古代的國家都有都城,290多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應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古城了。在古城內,有宮殿式建築莫角山、高等級墓地,城外有祭壇、高等級陶器作坊、玉器作坊,城外還有碼頭設施。這些都是有職能分工,有規劃的,這是區別一個地方是政權還是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的重要標誌。如果有分工有規劃,就表明已進入了文明社會,就是國家。古城的發現,可謂'畫龍點晴',說明它是一個國家的首都了。

價值

良渚文化是分布於環太湖地區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國家文物局曾明確提出,在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昨天,專程從北京趕來的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激動地表示,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誌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這是繼20世紀殷墟發現之後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將極大地推動中國文明史研究進程和考古學發展。同時,良渚古城的發現將莫角山大型土臺遺址、反山貴族墓地和莫角山周邊眾多遺址點組合為一個整體,為研究良渚遺址的整體布局和空間關係提供了新的資料。

城牆,是氏族社會和文明社會區別的一個重要標誌。嚴文明教授說,說明良渚古城的意義,得站在"良渚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這個高度著手。嚴教授是這樣說的:

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這是個人工堆築的土丘,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 瑤山遺址在反山東北約5公裡,1987年發掘出12座墓葬,還有一座祭壇。匯觀山東距反山約3公裡,發現一座完整的祭壇和四座大墓。大墓中發現大量玉器,有意思的是,一般有玉鉞隨葬的,通常也有玉琮隨葬。

玉琮內圓外方,琮上一般雕刻著"神人獸面紋"的神秘圖案,只有掌握宗教權力的巫師才能持有;鉞是古代一種兵器,是軍事力量的象徵,持鉞者應是軍事首領;琮、鉞合葬,說明墓主既是軍事首領--王,又是宗教首領--巫。

很多人問,葬在反山、瑤山、匯觀山的這些權貴人物,生前生活在哪裡呢?不久,在良渚遺址群的中心地帶,發現了莫角山遺址,解決了這個疑問。這是一個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人工營造土高臺,發現大片夯土層和夯窩等建築遺蹟,以及成排的柱洞,說明上面曾經有大型建築,另外還有6個供祭祀時用的大土坑。

這處罕見的良渚文化建築群遺址,從位置、布局和構造來看,有"中心祭壇"和"中心神廟"的性質,不少人認為良渚時期的中心就在這裡,上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

既然有王,有統治者,那是否當時已形成一個國家?"國"字外圍有個框,說明能稱為"國"的,外圍都有城牆。城牆,是氏族社會和文明社會區別的一個重要標誌。所以,我們終於找到了圍繞著莫角山的城牆,也可以說是期盼已久的事。

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這個時代,中國大地上發現的古城約有60多座,小的只有10多平方米,大的為280萬平方米,面積達29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是最大的。但我們光從城的角度來看良渚古城的意義,是不夠的,要放開眼光,從整個良渚文化的布局來看。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這裡,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良渚人為了佔領這裡,還曾經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可以看出,當時"良渚"勢力佔據了半個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古國

良渚古城的發現,是否意味著5000年前良渚文化時期有可能出現了一個良渚古國?

從良渚文化墓地看當時貧富分化已非常明顯,等級差別已經出現,大墓中的琮、璧、鉞等成組玉器的出現,則是禮儀制度出現的重要標誌,表明當時統治者內部已有了嚴格的禮儀等級制度。在良渚文化的一些玉器和陶器上,還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刻劃符號,這些符號在形體上已接近了早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

北大教授嚴文明說,到底什麼時候出現了國家,這個度不是很好把握。但良渚古城的城址那麼大,應該與國家組織聯繫得很緊了。良渚古城應該是即將進入文明或初步進入文明的階段,應該有初步的國家組織、政權組織,因為古代國家組織應該都有都城,古城中間有個莫角山,很像是宮殿性質的建築。

劉斌告訴記者,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工作也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部分,下一步我們要把城牆鑽探得更清楚一點,找出城門、找出道路,最後找出古城的布局。嚴文明教授說,考古是個過程,不僅工作是個過程,認識也是個過程。良渚古城的考古今後還會有大的發現和新的認識。他建議下一步不僅要挖掘城內遺址,還要對古城外面進行發掘。他說,已經發現古城外面有祭壇、陶器和玉器的作坊,還有船碼頭等,以後要進一步搞清這些遺址間的關係。

有一種意見認為,良渚古城對應的良渚古國,很可能就是先秦古籍《鶡冠子》講的"成鳩氏之國"。按照宋代著名學者陸佃的注釋,"成鳩氏"就是天皇氏。《鶡冠子》講的"成鳩氏之國",位於楚國的領土上,而吳越之地,在戰國晚期已經是楚國領土的一部分。《鶡冠子》講到"成鳩氏"手握"王鈇"。"王鈇"就是斧鉞。而良渚古城內的反山墓地12號大墓主人左手邊確實有一件舉世無雙的玉鉞。《鶡冠子》還提到成鳩氏之族"兵強,世不可奪"。而田野考古學結果顯示,從公元前3000年到2500年這500年裡,良渚文化集團進行了"北徵",即大規模對黃河下遊地區用兵。另據《說文解字》介紹,吳越之地的古代民族以蛇為族屬標誌。《路史》記載天皇氏"鱗身"。"鱗身"就是蛇身。可見,古文獻裡的天皇氏從族屬標誌來看,應該是吳越之地的人氏。從天文考古學角度看,吳越之地是木星十二次之首"星紀"對應的土地,而星紀之次乃木星12年一周天巡天之旅的起程之地。文獻記述說"天皇氏以木德王天下"。《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天皇出焉,號曰'防五',兄弟十三人……乘風雨,夾日月以行。"從引文我們看到,前面講到日月五星,包括木星,都啟程於牽牛星宿,後面講到木德之人天皇和他的諸多兄弟"夾日月以行",那麼這段引文實際上告訴我們天皇氏是從牽牛星(也就是"星紀之次")對應的吳越之地啟程,開始治理國家的。所以說,良渚古城很可能就是成鳩氏之國,天皇氏之都。

本文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中國世界遺產名錄

更多內容請關注「中學文史」公眾號!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

第27期:五臺山,2009年列入,山西

第37期:良渚古城遺址,2019年列入,浙江

中國世界遺產

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詳訊: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中國世界遺產數量世界第一
    新華社巴庫7月6日電(記者廖冰清)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6日在亞塞拜然巴庫繼續進行,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當天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在當天大會審議階段,世界遺產委員會多個委員國代表先後發言,對良渚古城遺址突出的普遍價值、真實性和完整性給予高度評價。隨後,所有委員國一致同意將該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2020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會在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召開
    近日,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政府主辦的2020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會暨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市長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古城遺址舉行。此次大會以「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傳承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參會人員分享了有關世界文化遺產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就世界遺產第三輪定期報告、世界遺產與考古、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狀況、良渚遺址保護實踐經驗等交流研究。大會還發表了《良渚宣言——有關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傳承與城市可持續發展》。
  • 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遺產,這裡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城
    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遺產,這裡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城,從昨天開始的第43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今天下午14點43分,中國浙江省的「良渚古城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另外,隨著昨天中國的海候鳥棲息地被成功選定,韓國的世界遺產目前已達到55處,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國家。
  • 良渚遺址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價值何在?
    ,經國務院審批,當天,中國世界遺產2019年申報項目《良渚古城遺址》的全套提名文件,經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先生代表《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鄭重籤名之後,由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正式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予以提交。
  • 「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世遺總數達55處
    中新社北京7月6日電 (記者 應妮)記者從中國國家文物局獲悉,當地時間6日下午,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
  • 我國第55處世界遺產!「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當地時間7月6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根據世界遺產第3、4條標準,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傑出貢獻;此外,城址的格局與功能性分區,以及良渚文化和外城臺地上的居住遺址分布特徵,都高度體現了該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雙語)
    北京時間7月6日下午,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隨著大會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落槌,位於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7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位居世界第一。
  •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 良渚古城遺址具有文化遺產的五大突出普遍價值
    木槌敲下那一刻 中國參會團沸騰了都市快報 記者 劉雲 發自亞塞拜然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隨著大會主席阿布爾法斯·加拉耶夫敲下木槌,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良渚古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文明曙光照亮美麗洲渚
    2018-02-02 08:0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竺大文 朱 婧良渚古城遺址(莫角山宮殿遺址)。 潘勁草 攝1月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 遺產保護管理邁向智治 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發布
    遺產保護管理邁向智治 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發布 2020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會開幕式上,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發布。  2018年8月,對標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的國際要求,歷時5年研發的良渚古城遺址監測預警平臺建成上線。以該平臺為基礎,2019年啟動的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建設對良渚古城遺址現有數據資源、系統資源進行了深度整合。  目前,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綜合管理平臺完成升級。面向管理層的數字管理系統及面向用戶層的應用小程序投入使用,意味著「遺產大腦」架構搭建完成、功能實現應用。
  • 中國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展現長江流域史前城市...
    部分出土文物 攝影閭陳雨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閭陳雨):當地時間7月6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根據世界遺產第3、4條標準,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2019世界遺產申遺,良渚遺址勝券在握!
    網站 www.lzsite.cn/index.aspx▲「良渚古城遺址」遺產提名地地圖提名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由4片分布於同一緩衝區內的遺產區構成,包括為01號瑤山遺址,面積66.56公頃、02號谷口高壩區,面積136.41公頃、03號平原低壩—山前長堤區,面積349.24公頃、04號古城區遺址,面積881.45公頃。
  • 「良渚古城遺址」新晉世界遺產,海寧這30個地方火了
    》當地時間7月6日,當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執行主席、亞塞拜然文化部長阿布爾法斯·加拉耶夫的木槌重重落下,世人翹首期盼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正式成為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良渚古城遺址是我國今年唯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它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由4個遺產區構成,包括瑤山遺址、谷口高壩區、平原低壩山前長堤區和古城區遺址。遺產區總面積1433.66公頃,被譽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 浙江良渚古城遺址為啥火了?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良渚成為中國第55個世界遺產」「中國世界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一」「7月14日前參觀票已預約滿」「良渚好評如潮」「良渚古城遺址開園」……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有關良渚話題不斷刷屏。良渚是啥?為啥火了?為啥要去良渚打卡?
  • 良渚古城!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誕生,遺產數居世界第一
    就在剛才,良渚古城遺址在第 43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正式登錄世界遺產名錄!目前,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經達到55處,位居世界第一!距今約 5300 年至 4300 年的良渚文化是中國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之一,也是實證中華文化多源起源的重要代表。
  • 良渚古城!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誕生,遺產數居世界第一!
    就在剛才,良渚古城遺址在第 43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正式登錄世界遺產名錄!
  • 世界遺產中國第一 良渚古城申遺成功閃耀「中華五千年」
    2019年07月0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在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居世界第一。部分專家認為良渚古城遺址是殷墟之後最大的考古發現,甚至把「良渚古城」譽為「中華第一城」。目前已知的良渚古城,是一個具有宮城、內城、外城和外圍水利系統四重結構的龐大都邑。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杭州,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於1936年被發現,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良渚文化中的「尚玉」傳統也流傳至今。
  • 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浙江這些先進集體和個人受表彰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誌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近日,我省公布了良渚古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名單。記者了解到,經省委、省政府同意,決定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浙江日報全媒體文化新聞部、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海外中心(國際頻道)、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文物處、杭州市第一社會福利院、中共杭州市餘杭區委辦公室、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良渚古城遺址申遺工作指揮部)、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人民政府、杭州市餘杭區良渚街道辦事處等10家單位,為良渚古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先進集體
  • 中國再添良渚古城世界遺產,看看其它的54處大家知道嗎?
    中國再添良渚古城世界遺產,看看其它的54處大家知道嗎?良渚文化屬於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同時也是分布在環太湖流域的以黑陶和磨光石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代表著中國古代稻作文明的興盛。
  • 發現良渚丨80載良渚古城遺址考古全揭秘
    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於6日宣布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1994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名錄》預備清單起算,25年夙願終實現。良渚古城遺址發現、發掘和申遺成功的背後體現的是80多年一代代考古研究和保護管理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