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良渚丨80載良渚古城遺址考古全揭秘

2021-02-23 餘杭發布

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於6日宣布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1994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名錄》預備清單起算,25年夙願終實現。

良渚古城遺址發現、發掘和申遺成功的背後體現的是80多年一代代考古研究和保護管理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結果。

良渚遺址通過八十餘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大階段:單一的遺址的發現,遺址群聚落的確認,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的發現及總體格局的認識。

良渚古城遺址考古發掘時間脈絡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鎮一帶發現並發掘了多處史前遺址。

1959年,以良渚遺址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確認。

1977年,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在實地考察良渚遺址後,就預見了這裡可能是一處高等級遺址,指出「這裡就是古杭州」 。

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現,將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項鍊,這座史前古城初露端倪。隨後,古城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不斷深入,它的空間格局、功能分區以及各類遺存的內涵日漸清晰。

2010年,古城的外城得到初步確認。這座被歷史的泥沙淹沒了5000年的王城,浮出水面。

2015年,發現和確認古城外圍大型水利系統,轟動中外。

▲上下滑動查看詳情

1936年,餘杭良渚鎮,浙江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正帶著一隊人仔細勘察著十餘處以黑陶為特徵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隨後,《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由施昕更出版。

▲圖左為施昕更先生像,圖右為《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

良渚文化考古由此而發端。

面對這些前所未見的器物,當時多認為是龍山文化向東南傳播的一支。但在中國現代考古學家梁思永看來,良渚遺址出土的文物跟中國其他地方相比,具有明顯的自身文化特點。

劉斌表示,經過了二十年的探索,1959年時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的夏鼐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作為良渚文化命名地,良渚遺址於1961年被公布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正式成立。1981年,餘杭瓶窯吳家埠遺址被發現;馬家浜、崧澤和良渚文化的堆積與墓葬被發掘……「從此良渚一帶開始有了長期穩定的考古工作。」 劉斌說。

1986年,反山,考古隊員有些激動,他們極力控制著因激動而略微顫抖的手,小心翼翼地進行著挖掘。

反山遺址位於餘杭良渚遺址核心,墓地等級極高,有「王陵」之稱,墓主均為良渚古國王室成員。眾多墓葬以十二號墓為中心眾星捧月般排布,彰顯十二號墓葬唯我獨尊的王者氣勢,以及墓主生前在王室成員中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特別是在挖掘出來的玉琮王和玉鉞王上發現了完整的神徽形象,這對於解讀良渚玉器的紋飾內涵和器物造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劉斌說,在良渚發現50周年會議上,良渚遺址考古專家王明達提出了「良渚遺址群」的概念,並公布已知的地點多達四、五十處。

▲反山二十號墓中部象牙器與琮、璧、鉞等玉器的疊壓出土情形

198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瑤山又發現了12座良渚文化的高等級墓葬,並且首次發現良渚文化的祭壇遺址。

劉斌表示,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良渚一帶的考古工作幾乎沒有中斷。

1991年,發現了與瑤山十分相似的良渚祭壇和墓地;1992年至1993年,曾為一座人工堆築的大型宮殿的莫角山遺址被發現;1994年,良渚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的預備清單。

歷史的一大步,其實是考古人的一小鏟,甚至是從一塊小石頭開始。

2006年6月,劉斌帶著考古隊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進行試掘。洛陽鏟一把下去,在3米多深的地方,碰到了石塊。這一鏟,便是一個古城,一個國。

2007年,考古工作隊依次發現了西城牆、北城牆、東城牆。當年11月最終發現南城牆。

這座被歷史的泥沙淹沒了5000年的王城,浮出水面。

隨後,在2009年,餘杭彭公一帶取土發現了崗公嶺水壩;2013年,又發現鯉魚山等另一組較低的水壩遺址,將這些連接兩山的水壩與1999年確認的5公裡長的塘山水壩相連接,最終釐清了由11條水壩構成的龐大的水利工程。

「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別對鯉魚山和老虎嶺進行考古發掘,並在老虎嶺發現了打破壩體堆積的良渚文化晚期的灰溝。11條水壩的碳十四測年數據為距今5000年。」劉斌說,這一發現也使良渚遺址的範圍擴大到了約100平方公裡。

 

2016年,宿白、謝辰生、黃景略、張培忠四位考古學家建議將良渚遺址申報世界遺產以標示中華五千年文明。

經過研究,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制定出相應辦法。2013年以來,佔壓遺址本體、影響遺址本體安全的建築物基本搬遷、拆除,並復耕復綠,極大減少了對遺址本體的幹擾。

同時,根據良渚遺址尤其是良渚古城遺址的結構形態、文化內涵,按照「整體勾勒、圈層推進」的思路,開展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區歷史環境的修復淨化和美麗提升,通過溼地景觀恢復、遺產內涵標示、過境交通功能優化、保留村落綜合環境整治等措施,整體展現良渚古城的輪廓形態,美化序化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區生態環境。

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餘杭區還毅然廢棄了橫穿莫角山宮殿區的老104國道,實施了莫角山宮殿區塊600餘畝空地綠植覆蓋,開展了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區現有水系綜合治理,較大程度地修復展現了良渚古城的歷史環境。


良渚遺址的考古成果改寫了中國歷史,

也改寫了世界歷史,

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提供了強勁的考古學證據!

相關焦點

  • 良渚文化與良渚古城考古的意義
    ▲良渚古城遺址良渚遺址於1936年發現,迄今已經歷83年,四代考古人的努力。
  • 良渚文化與良渚古城考古的意義
    ▲良渚古城遺址良渚遺址於1936年發現,迄今已經歷83年,四代考古人的努力。1959年夏鼐先生命名了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作為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體系得到認可,到今年剛好是良渚文化命名60周年。
  • 發現良渚古城遺址有感
    盧雲超  11月29日杭州市政府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發現良渚文化時期完整的古城牆基址。這不僅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古城遺址,也實證了杭州5000年的建城歷史,提升了杭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對此,我欣喜萬分。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一起看看長達83年的考古秘事
    從發現遺址,到申遺成功,這段史前文明經歷風雨,跨越83年考古發掘,燦爛綻放於世界。  這是多麼讓人驕傲的存在!83載櫛風沐雨,一批又一批良渚遺址考古人、保護人接力而行,只為讓世界看見良渚。  他們中有發現者,也有守護者,有堅持者,也有傳承者。
  • 良渚古城遺址續寫新篇章
    良渚古城,曾被多位中國考古學泰鬥譽為「中華第一城」,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實證。去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走過申遺成功一周年,距今已經有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遺址,正在續寫新的篇章。這一年,他們深入探索良渚「良渚是四代考古人一點點挖出來、研究出來的文明,目前我們對它還知之甚少,良渚考古仍需深入。」
  • 良渚古城遺址為啥火了?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良渚成為中國第55個世界遺產」「中國世界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一」「7月14日前參觀票已預約滿」「良渚好評如潮」「良渚古城遺址開園」……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有關良渚話題不斷刷屏。良渚是啥?為啥火了?為啥要去良渚打卡?請帶著疑問,跟隨我們的腳步,來一場穿越之旅。
  • 浙江良渚古城遺址為啥火了?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良渚成為中國第55個世界遺產」「中國世界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一」「7月14日前參觀票已預約滿」「良渚好評如潮」「良渚古城遺址開園」……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有關良渚話題不斷刷屏。良渚是啥?為啥火了?為啥要去良渚打卡?
  • 良渚考古80年,王城布局大揭秘~
    5000年歷史的良渚古城,前前後後考古考了80年,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新聞見諸媒體,這些「碎片」讓我們好奇無限!
  • 跨越80餘年 大成良渚:四代考古人託起驚世發現
    圖為良渚古城遺址內勞作的先民雕塑。在熹微的晨光中,良渚先民似乎迎來了重生,正帶領我們走進一個古老而輝煌的神王之國。世界遺產大會上的那一槌落定,良渚遺址成了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新名片。而早在這之前,良渚已經5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一次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 良渚考古八十載:被銘記與被遮蔽的
    著名考古學者蘇秉琦不無動容地說:「浙江史前文化有兩朵花,一朵河姆渡,一朵良渚。」他甚至大膽的將反山墓定為「王陵」。就像倒下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一樣,此後的幾年,瑤山祭壇及貴族墓地、莫角山巨型土臺等遺址相繼被發現,良渚逐漸由單一遺址發展成為遺址群。
  • 中國良渚古城、石峁遺址入選世界重大考古發現
    中新網上海8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首屆世界考古論壇23日在上海開幕,由世界各大地區考古學術權威和專家評選的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重大考古研究成果評選結果在論壇上揭曉,中國的良渚古城、石峁遺址等兩項田野考古發現,成功入選本次評出的10項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
  • 良渚古城考古的歷程、最新進展和展望
    良渚古城遺址是整個良渚文化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等級最高的超大型中心聚落,一般認為,在良渚文化大部分時間內,良渚古城遺址都是文化的都邑性遺址。通過80餘年、4代考古人的努力,良渚文明的輪廓已經得到清晰的揭示,隨著申遺的成功,良渚古城考古也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 玉見|良渚古城遺址
    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沒記錯的話杭州也就成了北京後獨立遺產數較多的城市。來源:良渚遺址官網01號瑤山遺址,遺存佔地約4.3公頃,目前考古已發現墓地分布面積約300平方米,包括一處祭壇和一組高等級的墓地
  • 良渚遺址
    【良渚古城遺址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4月9日,堪稱「中華第一城」的良渚古城遺址,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國有50餘個項目推薦申報,經初評有20餘項入圍,最終評出10項重大新發現,浙江省唯有「良渚古城遺址」躋身其中。
  • 坐實中華5000年文明,良渚古城填補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的空缺
    共發現六座水門。圖為良渚古城遺址航拍地形圖。  考古發現,良渚古城貴族住在城中央的30萬平方米的莫角山土臺上,城市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圍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良渚古城中部位置考古發現了世界同期最大的土臺——莫角山巨型臺址和中國新石器時代末期最高等級墓葬——反山墓地,在城外北偏東五公裡處發現了著名的瑤山墓地,曾出土大批最高等級的良渚文化玉琮、玉壁等禮器。有人從田野考古學角度判斷,良渚古國的「首都」應該就在這裡。
  • 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 入選全國考古「奧斯卡」
    5月16日下午,現場公布了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TOP10結果揭曉。    浙江餘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項目成功入選,與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等一起成為過去一年我國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    領獎時項目領隊王寧說:「良渚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考古人80年不斷追尋,終於吹去5000年的塵土,展現良渚人的夢想與榮光!」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之後,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今年開建
    餘杭區良渚文化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項目北至五洲路,南至綠洲路,東至星河路,西至興中路,總面積超12萬平方米,出土了石器、玉器和陶器等文物7000餘件。通過對玉架山遺址分類展示(復原展示、標識展示,公共考古等),一方面可以保護遺址本體,防止遺址受到破壞,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遺址、感受良渚文化,實現遺址的社會價值。
  • 青團社X良渚古城遺址,開年共啟「對話良渚計劃」
    來源:時刻頭條都說中華上下五千年,然而在它被發現之前,國際社會多有質疑之聲。它,就是良渚古城遺址,於2019年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五千年歷史文明真正得以正名。可以說,良渚是上下五千年的起點,認識良渚就是認識中華文化的源頭。
  • 杭州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統考古發現和價值正式發布
    中青在線杭州12月13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從2008年至2017年勘探總面積達15平方公裡,新發現的遺址總數160多處,使良渚遺址點數量增加到近300處。其水利系統規模和內涵,在世界同類遺址中罕見。」今天下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在杭州市發布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統考古的新發現和重大價值。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
    在建房前,因為良渚遺址的特殊重要性,考古隊先進場試掘。誰料一挖下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考古隊員先發現了良渚時期的古河道,又發現了幾塊人工堆築的石塊。由於這一遺蹟位於良渚的最重要地帶---莫角山遺址西側平行約200米,考古人員推測這可能是莫角山遺址的西城牆。於是,省考古所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了在莫角山周邊的考古調查,並得到了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