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於6日宣布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1994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名錄》預備清單起算,25年夙願終實現。
良渚古城遺址發現、發掘和申遺成功的背後體現的是80多年一代代考古研究和保護管理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結果。
良渚遺址通過八十餘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大階段:單一的遺址的發現,遺址群聚落的確認,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的發現及總體格局的認識。
良渚古城遺址考古發掘時間脈絡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鎮一帶發現並發掘了多處史前遺址。
1959年,以良渚遺址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確認。
1977年,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在實地考察良渚遺址後,就預見了這裡可能是一處高等級遺址,指出「這裡就是古杭州」 。
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現,將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項鍊,這座史前古城初露端倪。隨後,古城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不斷深入,它的空間格局、功能分區以及各類遺存的內涵日漸清晰。
2010年,古城的外城得到初步確認。這座被歷史的泥沙淹沒了5000年的王城,浮出水面。
2015年,發現和確認古城外圍大型水利系統,轟動中外。
▲上下滑動查看詳情
1936年,餘杭良渚鎮,浙江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正帶著一隊人仔細勘察著十餘處以黑陶為特徵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隨後,《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由施昕更出版。
▲圖左為施昕更先生像,圖右為《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
良渚文化考古由此而發端。
面對這些前所未見的器物,當時多認為是龍山文化向東南傳播的一支。但在中國現代考古學家梁思永看來,良渚遺址出土的文物跟中國其他地方相比,具有明顯的自身文化特點。
劉斌表示,經過了二十年的探索,1959年時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的夏鼐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作為良渚文化命名地,良渚遺址於1961年被公布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正式成立。1981年,餘杭瓶窯吳家埠遺址被發現;馬家浜、崧澤和良渚文化的堆積與墓葬被發掘……「從此良渚一帶開始有了長期穩定的考古工作。」 劉斌說。
1986年,反山,考古隊員有些激動,他們極力控制著因激動而略微顫抖的手,小心翼翼地進行著挖掘。
反山遺址位於餘杭良渚遺址核心,墓地等級極高,有「王陵」之稱,墓主均為良渚古國王室成員。眾多墓葬以十二號墓為中心眾星捧月般排布,彰顯十二號墓葬唯我獨尊的王者氣勢,以及墓主生前在王室成員中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特別是在挖掘出來的玉琮王和玉鉞王上發現了完整的神徽形象,這對於解讀良渚玉器的紋飾內涵和器物造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劉斌說,在良渚發現50周年會議上,良渚遺址考古專家王明達提出了「良渚遺址群」的概念,並公布已知的地點多達四、五十處。
▲反山二十號墓中部象牙器與琮、璧、鉞等玉器的疊壓出土情形
198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瑤山又發現了12座良渚文化的高等級墓葬,並且首次發現良渚文化的祭壇遺址。
劉斌表示,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良渚一帶的考古工作幾乎沒有中斷。
1991年,發現了與瑤山十分相似的良渚祭壇和墓地;1992年至1993年,曾為一座人工堆築的大型宮殿的莫角山遺址被發現;1994年,良渚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的預備清單。
歷史的一大步,其實是考古人的一小鏟,甚至是從一塊小石頭開始。
2006年6月,劉斌帶著考古隊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進行試掘。洛陽鏟一把下去,在3米多深的地方,碰到了石塊。這一鏟,便是一個古城,一個國。
2007年,考古工作隊依次發現了西城牆、北城牆、東城牆。當年11月最終發現南城牆。
這座被歷史的泥沙淹沒了5000年的王城,浮出水面。
隨後,在2009年,餘杭彭公一帶取土發現了崗公嶺水壩;2013年,又發現鯉魚山等另一組較低的水壩遺址,將這些連接兩山的水壩與1999年確認的5公裡長的塘山水壩相連接,最終釐清了由11條水壩構成的龐大的水利工程。
「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別對鯉魚山和老虎嶺進行考古發掘,並在老虎嶺發現了打破壩體堆積的良渚文化晚期的灰溝。11條水壩的碳十四測年數據為距今5000年。」劉斌說,這一發現也使良渚遺址的範圍擴大到了約100平方公裡。
2016年,宿白、謝辰生、黃景略、張培忠四位考古學家建議將良渚遺址申報世界遺產以標示中華五千年文明。
經過研究,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制定出相應辦法。2013年以來,佔壓遺址本體、影響遺址本體安全的建築物基本搬遷、拆除,並復耕復綠,極大減少了對遺址本體的幹擾。
同時,根據良渚遺址尤其是良渚古城遺址的結構形態、文化內涵,按照「整體勾勒、圈層推進」的思路,開展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區歷史環境的修復淨化和美麗提升,通過溼地景觀恢復、遺產內涵標示、過境交通功能優化、保留村落綜合環境整治等措施,整體展現良渚古城的輪廓形態,美化序化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區生態環境。
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餘杭區還毅然廢棄了橫穿莫角山宮殿區的老104國道,實施了莫角山宮殿區塊600餘畝空地綠植覆蓋,開展了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區現有水系綜合治理,較大程度地修復展現了良渚古城的歷史環境。
良渚遺址的考古成果改寫了中國歷史,
也改寫了世界歷史,
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提供了強勁的考古學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