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考古80年,王城布局大揭秘~

2021-12-25 餘杭發布

5000年歷史的良渚古城,前前後後考古考了80年,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新聞見諸媒體,這些「碎片」讓我們好奇無限!


良渚古城很大,從外往內,先是一圈外郭城,再是一圈城牆,城牆裡才是王城。這次我們要看的,也就是省考古所今年的重要發現——王城


王城裡挖出的陶瓷器

王城的墓地從北往南一條線分等級分部。

1986年發現的反山遺址,發掘出11座良渚顯貴者的大墓,出土文物1200多組,被稱為良渚「琮王」「鉞王」的兩件超大型玉器就在其中,很多學者都認為,這裡就是「王陵」。

南面的桑樹頭遺址,雖沒有挖掘過,但1971年有農民在這裡種地,挖出了兩件大玉璧以及一件非常漂亮的玉璜,明顯不是平民所用,可以此斷定這裡是貴族墓。

這次挖掘的是姜家山,挖出14座墓葬,出土文物644件。姜家山檔次最高的墓葬,頂多算得上是反山的三四等,相當於反山是「王陵」,埋的是王族,而姜家山埋的是貴族。

14座墓葬,隨葬鉞(斧頭)的是男性,紡輪的是女性。所有男墓腦袋朝南,女墓腦袋朝北(只有一個女墓例外),這說明在良渚,男女身份、地位都有講究。

可以確定的是,反山、姜家山、桑樹頭,是王陵及貴族墓地,因為布局都在宮殿的西面,和明代時很像,十三陵就位於紫禁城的西北面。


5000年前的稻穀已炭化,但顆粒分明

王城的正中心,高高聳起,就是它的宮殿區——莫角山。雖然叫山,但它是一座人工築成的長方形土臺,大約30萬平方米。這個土臺一分為四:三個宮殿區,一個廣場。宮殿區,分別是大莫角山、小莫角山、烏龜山。

整個莫角山上,除了這些宮殿,就是平地上建的一個沙土廣場,叫古尚頂土臺,東西長約630米、南北寬約450米,高約9米。沿著沙土廣場,在南面、東面,也都發現了東西成排、南北成列的9個房子,面積在200——500平方米之間,考據是王城裡貴族住的地方。

根據推測,大莫角山上的宮殿,位置最高,應該就是這些宮殿裡地位最高的主殿。所以,它面向的沙土廣場,也應該是宮殿裡要舉辦重要儀式的時候會用到的廣場。問題來了,這些宮殿,是不是住著統治良渚文化的「王」?

目前有兩種推測。第一個說法,這裡就是王城宮殿,住著整個王族,甚至可能「王」就是在大莫角山的宮殿,接受百姓在沙土廣場上的朝拜。第二個說法,可能這裡不是住人的,而是拿來祭祀的神殿。今年在大莫角山下的東面,發現了兩三萬斤稻穀,都燒掉了,可能是拿來祭祀用的。具體情況還有待考證。


首次發現有明顯鋸痕的牛腿骨

今年,考古首次發現,古城內有手工業作坊區。考古隊沿著鍾家港古河道的西岸,一路挖開10米寬。發現西岸明顯有人工加工痕跡,岸邊發現了大面積的紅燒土,有些是廢棄的房子,有些是倒掉的牆。離它們不遠處,又找到了大量的漆木器、木器坯料、燧石石片、玉料、玉鑽芯、石鑽芯等。

漆木器、木器坯料,是做木器的原材料。燧石石片,很鋒利,用來雕刻玉料的;玉鑽芯、石鑽芯,是鑽玉剩下的邊角料。在眾多新出土的「證據」中,還有一塊牛腿骨,上有一道明顯鋸痕,這說明王城裡還有骨作坊,古人拿來磨骨針、骨錐。

根據資料推測,王城裡除了宮殿區、墓地以外,最主要的應該就是手工業作坊區。從他們留下的生活垃圾看,這些手工匠人吃住都在王城裡,能住得進王城,應該也是手工匠人裡的佼佼者了吧。


陶瓷碎片上的神秘字符

王城城牆10526塊石頭壘就,石頭哪裡來的?良渚古城的城牆,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城牆下墊了石塊,上夯黃土。城牆寬度驚人,能達到40-60米。

這些城牆是怎麼建起來的?地質考古,把城牆下墊的石頭,一共10526塊,一塊塊編號,一個個去對照。考古人員一塊塊檢查下來,發現當時的良渚人建城牆用的都是次稜石頭、次圓石頭,也就是說,都是到山腳下、溪溝裡撿回來的。

這麼多石頭,怎麼運進城的?最輕的一堆石頭600公斤,一般1.2噸左右。放到當時的環境來考慮,這麼重的石頭怎麼運?考古隊特意去了趟雙溪漂流,來回做了幾次實驗,20根竹子拼在一起的雙筏,剛好可以撐得起1.2噸的石頭。甚至演算了石頭的總重量、運送時間,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古城城牆的石頭根基,在當時,如果八萬人一起動工,一天就可以完成。


施昕更

▲1936年,施昕更先生在良渚鎮發掘和調查了以黑陶為特徵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並出版了《良渚》一書。

▲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1986年,反山遺址發現良渚文化高等級的大墓,出土數以千計的精美玉器,從此確認良渚遺址在良渚文化圈裡的最高地位。

▲1987年,瑤山遺址發現良渚貴族墓地,並首次揭示了祭壇。

▲1991年,發現匯觀山良渚祭壇和墓地。

▲1987及1992-1993年,先後兩次發掘莫角山遺址,證明這個大型土臺是人工堆築營建的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

▲2001年9月,杭州市人大審議通過了《杭州市良渚遺址保護管理條例》。

▲2006-2007年,正式確認發現良渚古城,在瓶窯鎮,面積和頤和園差不多大,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址。

▲2015年,發現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是中國最早水利工程、世界最早水壩系統。

根據都市快報綜合整理

相關焦點

  • 發現良渚丨80載良渚古城遺址考古全揭秘
    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於6日宣布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1994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名錄》預備清單起算,25年夙願終實現。良渚古城遺址發現、發掘和申遺成功的背後體現的是80多年一代代考古研究和保護管理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結果。
  • 跨越80餘年 大成良渚:四代考古人託起驚世發現
    這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前赴後繼地以80多年的時光,拂去5000年的塵土,展現了良渚先民的夢想與榮光。如今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綠樹蔥蘢,河道縱橫,生機勃勃。在熹微的晨光中,良渚先民似乎迎來了重生,正在講述一個古老王國的輝煌。
  • 良渚文化與良渚古城考古的意義
    1959年夏鼐先生命名了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作為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體系得到認可,到今年剛好是良渚文化命名60周年。1986年以來陸續發掘了反山、瑤山、莫角山和匯觀山遺址,提出良渚遺址群的概念,2006-2007年良渚古城的確認使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進入都邑考古和全方面考古的新階段,我們對良渚遺址和良渚文化的認識也更加立體化了。
  • 良渚考古:神奇「玉琮王」如何發現?
    「良渚文化存在時間是距今約5300年到4300年,主要分布區在長三角太湖流域。」日前,在接記者採訪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如是說。 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
  • 良渚考古又有「乾貨」,古城內住著王族、工匠,還有吃小米的北方人
    2016年4月,浙江餘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這個世界上最早的防洪壩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劉斌說,評上「十大」,說明從重要性和價值上,得到了全國考古學界的認可,同時也是對良渚考古80年的獻禮。
  • 良渚申遺成功與玉饕餮一字書釋昊天經緯王城
    良渚申遺成功與玉饕一字釋昊天經緯王城倪寄如 (退休工人)7月6日在亞塞拜然舉行的世界遺產會議上良渚古城申遺取得成功,「良渚古城遺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中,經過幾代人發掘的良渚遺址展示了中華民族
  • 良渚文化與良渚古城考古的意義
    1986年以來陸續發掘了反山、瑤山、莫角山和匯觀山遺址,提出良渚遺址群的概念,2006-2007年良渚古城的確認使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進入都邑考古和全方面考古的新階段,我們對良渚遺址和良渚文化的認識也更加立體化了。良渚文化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許多突破性成果,意義非凡,大略可歸納為如下八點。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一起看看長達83年的考古秘事
    歲月悠悠,祖孫倆隔著時空的距離,一個發現,一個守護,譜寫出一段良渚遺址考古、保護的佳話。良渚考古進入「大發現」時期,得從上世紀80年代談起。  △上世紀80年代,反山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照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 供圖上世紀80年代,牟永抗、王明達等考古學家接過良渚考古發掘接力棒,接連發現了王陵等級的反山遺址以及祭壇和墓地複合的瑤山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
  • 實證五千年,良渚文化考古珍聞
    這也是良渚的幸運。事後證明,古蕩遺址屬於良渚文化系統,是施昕更這個良渚人,把良渚考古引向了「正根」。從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施昕更對良渚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時值寒冬,施昕更手中的經費和人手都少得可憐,艱苦程度可想而知。更有一些村民看到考古挖掘,認定他們是在「挖寶」,說施昕更是「藉此自肥」。於是,有人加以阻攔,亦有人趁夜私掘。施昕更左支右絀,考古挖掘只能草草收場。
  • 【中國夢·踐行者】良渚文化學者趙曄:從事良渚文化研究32年 考古...
    趙曄:從1987年算起,至今已有30多年,我的考古生涯大部分在良渚地區度過,先後參與或主持的遺址有40多處,其中一大半是良渚古城區域的。1998年—2000年還對良渚遺址區進行了分區分片的系統調查。2012年—2015年又對良渚古城南側的大雄山丘陵進行系統調查和發掘。這當中比較重要的遺址有莫角山、文家山、卞家山和官井頭。
  •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雖不能證明夏朝存在,但中國五千年文明實錘了
    對於良渚文明的考古發掘也已經經歷了快一個世紀的時間,1936年,中國大地還飽受戰火的摧殘,在杭州良渚一個名叫施昕更的年輕人的考古發掘,掀開了良渚遺址的一角,當然,由於戰亂的影響和國家對考古方面的重視程度不夠,良渚很多文物流失海外,幸運的是,良渚古城遺址並不是一個古墓,而是一個非常大的區域,此後歷經數十年搶救性發掘,良渚遺址出土了大量灰黑陶,玉琮、玉璧、玉鉞等玉器
  • 良渚考古八十載:被銘記與被遮蔽的
    03二十年,一代人的青春,有意無意之間,良渚考古,常常也是以二十年計。2000年,良渚考古隊迎來了第三代考古人。據王寧遠回憶,當時的良渚考古團其實只有三個人,劉斌、趙曄和他。如果要說良渚古城發現的瞬間,似乎一兩句話可以說完了——對,不是玉器,也不是陶器,就是那一層石頭,沒有任何驚心動魄的戲劇性場景。2007年,劉斌他們依次發現了西城牆、北城牆、東城牆。當11月最終發現南城牆時,這座被歷史的泥沙淹沒了5000年的王城,重見天日。
  • 良渚文化:實證中國5000年文明史
    中國一直都說有5000年文明史、上下5000年,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只有良渚文化的良渚遺址可以實證中國5000年文明史,良渚文化能提供的證據是最充分的。1986年5月8日,正式開始反山遺址的挖掘。考古發掘證實反山是一座由人工搬運土,之後堆築成的大土墩,土方量達2萬立方米。目前,已經發掘了11座良渚文化墓地。墓地規格高,隨葬大量隨葬品,這應該是顯貴者的大墓。
  • 良渚的「實證」意義越來越顯著
    上一回採訪,在今年4月,浙江餘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這個世界上最早的防洪壩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劉斌說,評上「十大」,說明從重要性和價值上,得到了全國考古學界的認可,同時也是對良渚考古80年的獻禮。
  • 良渚古城超大,相當於上城區加拱墅區!揭開5000年前建造之謎,一張圖帶你穿越!
    近30位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奈及利亞、墨西哥、以色列等國的考古界國際「大咖」,都來了良渚!光是各國科學院院士就有7位。前天,專家們已到良渚遺址現場考察了一圈,昨天,專家們坐在一起,參加「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統國際學術研討會」。
  • 良渚遺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燦爛輝煌的物質文明  以良渚遺址命名的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年—43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最為顯赫發達的考古學文化之一,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物質文明。  良渚文化有著先進的稻作農業,普遍採用犁耕的方式種植秈稻和粳稻,在良渚古城池中寺遺址發現了近20萬斤炭化稻穀,是良渚文化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的有力證明。
  • 實證五千年,良渚文化考古珍聞
    這也是良渚的幸運。事後證明,古蕩遺址屬於良渚文化系統,是施昕更這個良渚人,把良渚考古引向了「正根」。從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施昕更對良渚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時值寒冬,施昕更手中的經費和人手都少得可憐,艱苦程度可想而知。更有一些村民看到考古挖掘,認定他們是在「挖寶」,說施昕更是「藉此自肥」。於是,有人加以阻攔,亦有人趁夜私掘。
  • 良渚的「實證」意義越來越顯著
    上一回採訪,在今年4月,浙江餘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這個世界上最早的防洪壩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劉斌說,評上「十大」,說明從重要性和價值上,得到了全國考古學界的認可,同時也是對良渚考古80年的獻禮。
  • 良渚古城考古的歷程、最新進展和展望
    良渚古城遺址是整個良渚文化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等級最高的超大型中心聚落,一般認為,在良渚文化大部分時間內,良渚古城遺址都是文化的都邑性遺址。通過80餘年、4代考古人的努力,良渚文明的輪廓已經得到清晰的揭示,隨著申遺的成功,良渚古城考古也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 澎湃思想周報|良渚的五千年與80年;激辯「現代貨幣理論」
    1936年,良渚考古濫觴;1956年,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之一的夏鼐命名了「良渚文化」;1959年,以良渚遺址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確認;1961年,良渚遺址被列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80至90年代,一批高等級墓地和人工堆築的大型宮殿基址被發現,極大地提升了良渚文化的地位;1994年,被國家文物局推薦列入中國《世界遺產名錄》預備清單;1996年,良渚遺址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