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概況】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的明確範圍為良渚鎮、瓶窯鎮,區域面積242平方千米。管理區在杭州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由余杭區負責管理。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掛浙江省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局牌子,為正區級單位,管理職能是負責管理區範圍的文物保護、城鄉規劃、經濟開發、社會管理及其他工作協調與監督等,內設辦公室、國土與規劃建設處、文物管理局、文化產業處。下設杭州美麗洲發展有限公司、良渚博物院、良渚遺址管理所、杭州市公安局餘杭分局瑤山派出所、良渚遺址考古工作站等單位。
按照市委、市政府「以良渚古城發現和良博新館建設為契機,創新理念打造大美麗洲和良渚國家遺址公園,通過整體規劃、整體設計、整體經營、整體管理、整體展示,帶動周邊地區有機更新,使良渚遺址保護區成為集文化休閒旅遊、體驗參觀、度假等功能於一體的創意產業園區,成為杭州旅遊一大亮點、餘杭旅遊第一品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級的旅遊產品」的目標要求,餘杭區和良渚遺址管委會著力破解良渚遺址保護推進難的僵局,以一種全新的「政府+市場」模式,啟動良渚國家遺址公園一期項目,確立「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建設目標,集中全區之力,選調精兵強將,推進良渚遺址綜合保護工程。
【良渚博物院與美麗洲公園建成開放】 9月29日,良渚博物院、美麗洲公園開放慶典儀式在博物院廣場舉行。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國平致辭。原浙江省省委書記、中顧委委員、全國人大常委薛駒宣布博物院和美麗洲公園正式開放。市委副書記、市長蔡奇主持慶典儀式。市委常委、餘杭區委書記、杭州良渚遺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朱金坤介紹工程建設情況。各界嘉賓和建設者代表、當地群眾成為第一批參觀者。
為了全面展現良渚文明神奇之美,按照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要求,2005年餘杭區著手良渚國家公園項目一期建設。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餘杭區、杭州良渚遺址管委會、省文物局、省考古所緊密配合,邀請國際一流的博物館建築設計師、國內一流的博物館布展與策劃專家、國內最好的博物院布展施工單位,匯集一流的高手,在良渚博物院及其周邊53.87公頃範圍內,打造出一個山水、人文、古今和諧的良渚博物院和「美麗之洲」。
良渚博物院建設始於2005年3月, 到2008年9月最後建成,歷時近3年半,是餘杭區把握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機遇,運用市場模式保護歷史文化,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成功實踐。良渚文化村業主單位在文化村旅遊區塊內劃出博物館建設用地,請國際知名的博物館建築設計事務所——英國戴維•奇普菲爾德(David•Chipperfield)設計事務所承擔概念性設計。英國設計師多次到現場了解良渚文化,結合文物展出的實際需要,採用「一把良渚玉錐撒落在大地上」的構思,著眼同環境的緊密結合和良渚文化元素的有機融入,設計了在山野鄉村環境中,流水環繞的小渚上,一個富有良渚玉器特有質感,獨一無二的良渚博物院靜臥其間的格局。整個建築由4個不完全平行的長條狀建築組成,內部留有3個通透式庭院,設臨水美人靠椅,具有粗獷、大氣、厚重、簡潔的特點,又帶有江南水鄉的韻味,總面積1萬平方米的建築,外觀如玉,與周邊美麗洲公園青山清水環境形成強烈視覺對比,給人以震撼。
國家遺址公園一期項目建成,成為高水平展示良渚文化的新窗口,創造了項目建設的良渚速度,打造了餘杭旅遊的新亮點,奠定了杭城北秀的新地標,實現了大遺址保護工作的新跨越,爆出黃金周杭州文化旅遊的大熱點。「十一」黃金周期間有12萬名遊客參觀。神奇的良渚文化、神秘的良渚博物院、漂亮的美麗洲公園,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華建敏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著名學者王蒙、全國考古學會會長張忠培,以及美國安德森市政府代表團成員等嘉賓先後視察和參觀良渚博物院,給予好評。
【良渚古城遺址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4月9日,堪稱「中華第一城」的良渚古城遺址,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國有50餘個項目推薦申報,經初評有20餘項入圍,最終評出10項重大新發現,浙江省唯有「良渚古城遺址」躋身其中。良渚古城是在長江下遊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是已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稱良渚古城為「中華第一城」,其意義不亞於殷墟的發現。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寫下「良渚古城、文明聖地」的題詞。
良渚古城位於餘杭區瓶窯鎮,處於良渚遺址群的中心部位,古城東西長1500米~1700米、南北長1800米~1900米,總面積約290萬平方米。古城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底部普遍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城牆主體以較為純淨和堅硬的黃土堆築而成,部分地段殘高約4米,城外有護城河,古城南北兩面均為天目山支脈,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從地理位置和堆築情況分析,良渚古城不僅具有防禦功能,還具有防洪等多項功能。
良渚古城遺址是文物管理部門在當地村民籌建住房進行文物調查時發現的,於2006年開始發掘。2007年11月,浙江省文物局和杭州市政府對外公布這一重大考古新發現成果。古城遺址發現後,餘杭區和管委會及時採取措施,研究制訂具體、完整、可操作的古城保護方案,對考古發掘現場加強安全管理。在新的良渚博物院中,通過局部解剖和模型,展示古城牆的營建方式和過程等,把良渚古城的恢宏氣勢展現於世。
良渚文化是中國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自1936年發現以來,在餘杭區40餘平方千米的遺址群範圍內,已經發現墓地、祭壇、制玉作坊、聚落遺蹟等各類遺址點130餘處,實證了中華5000年文明史,是中國和人類罕見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誌著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對進一步深入研究和了解良渚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良渚遺址考古科研是浙江省考古工作的重中之重。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有反山、瑤山、匯觀山、莫角山、良渚古城等遺址的重大發現,曾引起國內外學術界轟動,5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遺址管理加強】 良渚遺址管委會全年實施文物稽查300餘次,確保135處遺址本體無盜挖、無破壞、無意外。開展莫角山、反山、瑤山等重點遺址日常監測,做到記錄翔實、資料完備、有檔可查。防違控違成效明顯。全年查處良渚遺址保護區各類非法違章建設24起,其中拆除違章建築面積1745平方米;立案及移交相關部門處罰7起、停工處理5起,年度違章數量繼續呈現下降趨勢。注重民生,維護穩定,努力破解良渚遺址保護區村民住房難題。全年接收農戶建房報告300餘份,通過調查摸底、上報審批,解決了180戶危房戶和住房困難戶的房屋改造問題。開展葡萄畈和石前圩農居點建設,妥善安置29戶位於重點保護區內的農戶。化解矛盾,關注發展,努力協調地方經濟發展。全年審核各類建設項目40餘個,對無損遺址保護的建設項目給予支持幫助。積極配合東苕溪安溪段退堤拓寬工程,開展相關地段的文物調查和項目上報審核工作。調整完善行政村(社區)文物保護目標考核辦法,增加考核獎勵基數,獎勵金額從2007年的103萬元增加到150萬元。
【舉辦良渚論壇】 良渚論壇(英文名稱為Liangzhu Forum,縮寫LF)以良渚文化為依託,以杭州良渚為永久性會址。「良渚論壇」是「政府主導、專家參與、專業組織、定期定址、科學運行」的機構。10月20日,作為中國文化界的一次盛會和杭州市精神文明領域的一大盛事,首屆「良渚論壇•2008中華文化論壇」在「中華文明之光」——良渚文化發祥地開幕。原文化部部長、著名作家王蒙,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主席高佔祥,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副主席吳祖強,王國平、蔡奇等省市領導出席開幕式。文化部部長蔡武向論壇致信祝賀。王蒙、高佔祥向蔡奇、姜軍頒授「良渚論壇」牌匾。
首屆「良渚論壇•2008中華文化論壇」由杭州市委、市政府和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主辦,餘杭區委、區政府承辦,論壇的主題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來自內地、中國港澳臺及海外的50位專家、學者相繼進行大會發言。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浙江日報》、《杭州日報》等國家、省、市媒體報導了論壇開幕盛況。
【世界漢學家聚焦良渚文化】 5月26日,來自愛爾蘭、南非、美國、比利時、瑞士、加拿大、英國等國的10位世界漢學家在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副主任吳立煒、餘杭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馮玉寶、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文物管理局副局長蔣衛東等陪同下,實地參觀考察了良渚文化博物館、良渚古城北城牆遺址以及正在建設中的良渚博物院。「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世界漢學家們的眼裡,這不僅是一次單純的參觀之行,更是一次對中國古文化的探索發現之旅。專家與專家的對話,碰擦出智慧的靈感和火花。就良渚遺址與西安半坡遺址的區別、良渚古城的發現過程、對「良渚文化」採取的保護措施研討課題等,吳立煒、蔣衛東與漢學專家們進行深入的交流探討。吳立煒還向漢學專家們發出邀請,希望專家用自己淵博的學識,為良渚文化的傳承發揚建言獻策。據了解,這10位世界漢學家是參加第九屆以「交流、友誼、合作」為主題的「連線浙江」活動的部分成員。良渚文化長久以來吸引了世界眾多的目光,此次良渚之行是考察團全方位體味浙江人文的重要一站。
【良渚遺址出土文物進入中學歷史教科書】 良渚遺址管委會與浙江大學合作,通過人民教育出版社將良渚文化和良渚遺址列入初中二年級的《歷史與社會》教科書,這是良渚遺址第一次進入全國性中學歷史教材,良渚文化進入教科書實現重大突破。
良渚文化在古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教科書上一直難以尋覓「良渚文化」字跡。在原有的八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一書中,印有的玉琮也不明確出自何地。因此,良渚遺址管委會與有關方面取得聯繫,將《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得天獨厚的大河文明》中的「黃河與長江中華民族的搖籃」章節內容中,加入「良渚遺址出土玉器」這些文字表述,加以明確。在《歷史與社會》2008年5月再版印刷時,進行適當調整修改,使良渚文化進入教科書。(陳墨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