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了中國的第37處世界文化遺產。2019年11月28日,在單位的安排下,我跟同事們一起,前往良渚古城遺址——
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
上午,我們參觀了良渚博物院;中午,參觀了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下午1點多,走進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在這裡參觀至4點左右。深厚的歷史底蘊,多彩的自然風光,不愧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位於杭州市區西北約30公裡處,為良渚古城的核心區域,總面積約3.66平方公裡。目前,這裡處於剛開放階段,許多的設施還不完善,遺址觀賞性也不太高。
我們從南門進入公園,按照逆時針的方向,環繞內部遊覽一圈,依次參觀了這裡的陸城門、水城門、南城牆發掘點、莫角山宮殿區和反山王陵區等重要的遺址。
1、城門和城牆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山地、丘陵與平原接壤地帶,西高東低,臨水而建。古城的平面呈圓角長方形,東西長約1700米,南北長約1900米,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
目前,這裡共發現8座水城門,四面城牆各有2座城門。另外,在南城牆中部,還發現1座陸城門。它由3個獨立的臺基和4個門道組成,總寬度達到150多米。
考古工作者對城牆進行解剖發掘之後,發現城牆底部普遍鋪墊著大量的石塊,在石塊的基礎上再用純淨黃土堆築而成。城牆的外觀很不規則,寬度在20米至150米之間,保存較好的城牆高度約4米。
陸城門
水城門
南城牆發掘點
2、莫角山宮殿區
在良渚古城的中央,有一座30萬平方米的土臺,被稱為「莫角山」。它利用自然山體人工堆築而成,底部以青淤泥為基礎,上面堆積純淨的黃土。在莫角山臺地的頂上,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烏龜山,為三座獨立的大型宮殿建築臺基。
當年,在良渚古城內,普通居民住在城外圍,貴族便住在莫角山土臺地上。它的相對高度約10米,東西長約630米,南北寬約450米,上方的三座宮殿建築臺基呈「品」字形排列。
在莫角山土臺地上,東北側較大的臺基是「大莫角山」,西北側較小的臺基是「小莫角山」,西南側最小的臺基是「烏龜山」,在每一座「山」上都有成排的建築基礎。其中,大莫角山四周修建有圍溝,佔地面積將近2萬平方米,乃整座莫角山宮殿區地勢最高的地方。
大莫角山
小莫角山
烏龜山
除此之外,在莫角山臺地的東坡,還發現大量碳化的稻穀堆積,這裡曾經可能建有巨大的糧倉;在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烏龜山之間,堆積著厚厚的沙土,有大小不一的柱洞,應該是一座大型的禮儀廣場。由此可見,莫角山是良渚古城內最顯赫的權力中心,乃宮廷禁苑,好比紫禁城。
3、反山王陵區
在莫角山宮殿區西北側,便是反山高等級墓葬區,佔地面積大約2公頃,為一座東西長120米、南北寬40米、高約6米的人工臺地。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九座保存完好的良渚早期墓葬和兩座已經被破壞的良渚晚期墓葬。
在這11座墓葬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包括玉、石、陶、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貴文物1200餘件。數量之多、規格之高、製作之精,為其他良渚文化遺址所未見,乃迄今為止所見等級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
這11座墓葬分別編號為M12和M14—M23。其中,M21為殘墓,M19未發現明顯的墓坑。M15和M18偏居於西側一隅,M16、M12、M17、M14和M20、M22、M23自西向東,以相等的間距,形成南北兩列。
在這處墓地中,M12的級別最高,出土各類器物107件,以精美的玉器最具代表性。其中,著名的國寶「玉琮王」和「玉鉞王」便出土於此。玉琮象徵著宗教權利,玉鉞象徵著軍事力量,琮鉞合葬,最貴至極,所以它很有可能是一座王陵。
M15和M18
M16、12、17、14和M20、22、23
M12
由於時間有限,此次參觀很匆忙,只遊覽了良渚古城的核心景點。這裡還有考古體驗、河道與作坊、雉山觀景臺、西城牆遺址、鳳山研學基地、大觀山休憩區和鹿苑等重要的片區,範圍廣闊,內涵豐富。
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傑出貢獻。
世界著名考古學家科林·倫福儒說: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看,良渚把中國國家社會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文明同樣的程度。良渚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不僅改寫了中國歷史,而且改寫了世界歷史。
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