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7月19日消息,2019年7月6日,隨著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讓全世界關注到了這片位於杭州市郊西北部的史前文明聖地。
7月8日,以遺產價值闡釋和遺址體驗相結合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面向公眾有限開園。遊客已經可以近距離接觸良渚遺址這一新世界文化遺產。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以一個怎樣的面貌亮相在公眾的眼前?公園的景點有何亮點?趁著遺址公園試運營,我第一時間來到良渚遺址公園探營,並且整理了這份詳細的遊玩攻略。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正門 本文圖均為 作者翁欣 攝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分為城址區、瑤山遺址區、平原低壩區和谷口高壩區4個片區。目前開放的,是公園的核心部分城址區。
預約參觀
目前,試開放的遺址公園需預約參觀(8月1日後公園正式收費入園),出於有效保護遺址的需要,每日限流3000人,遊客可以通過「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公眾號預約門票,預約成功後現場直接憑身份證件取票。
特別提醒,一定要預約之後再去。每天有不少遊客未預約就趕去,這樣的情況一般都是白跑一趟。
當然,因為最近良渚遺址屬於熱點,預約平臺顯示一周內的所有場次,都已經滿員。建議每天零點以後去試一下運氣,因為新日程的門票會在這一時段開出,手快的話應該有機會能預定上。
園內各站點之間有接駁車,不間斷髮車,基本不用等
起點:南門訪客中心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位於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遊客參觀主要是從位於104國道邊的遺址公園南門進入,大門東西兩側就是寬闊的停車場,自駕來的遊客停車非常方便。
取票在訪客中心大廳,會有工作人員指引,在取票機上用身份證換取紙質門票,然後刷二維碼直接進入公園。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總面積非常大,有14.33平方公裡,由4個片區組成,目前對外開放的是公園的核心部分「城址區」,佔地約6.3平方公裡。
由於公園面積較大,刷票進入公園後,就有免費觀光車可以坐。在入園前最好拿上一本遊覽地圖,先大致了解下公園的站點設置和遊覽線路。
目前公園主要設置了十一個遊覽車停靠站點,這些站點分別是:始發站→陸城門站→南城牆站→鍾家港站→東城牆站(暫未開放)→雉山站→莫角山站→反山站→鳳山站(暫未開放)→大觀山站→終點站。
除去始發和終點站,以及暫未開放的兩個站點,可以參觀的共有7站。園區內的遊覽車不間斷髮車,每個站點都停靠,訪客可自由選擇站點位置,下車參觀,以下是每個站點的遊覽內容。
陸城門是古城唯一的陸地城門
第一站:陸城門遺址
坐上遊覽車,穿行在面積廣大的遺址公園內,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派水系縱橫、林木繁茂的水鄉澤國風貌。幾分鐘後,就來到第一站:陸城門遺址。
五千年前,良渚古城營建於沼澤溼地之上,河網密布,水系發達。這樣的環境,也使得水路成為當時的主要出行通道,而陸城門是良渚古城唯一一處陸路城門。它由三處小型夯土臺基構成,三座隆起的高臺,呈「品」字形結構,連續的城牆分為四個門道,寬達150米。
城門前還可以看到公園用金屬網格製作的人物雕塑,還原了當時良渚先民進出城時的形象。遊客可以沿階梯走上城牆,眺望一下四周的景色。
不過同行的講解員提醒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這三座高臺只是為了標註城門的位置。為保護遺址,真正的古城牆還埋在土裡,真實高度大約7-8米。
如果足夠細心,就會發現,公園運用綠植標識的方式,對古城內的遺址分布區做了區分。比如大片的水稻代表了這裡豐富的水域資源。城牆上種滿了三葉草,工作人員解釋說,因為三葉草是淺根系植物,所以對遺址本身不會造成傷害。
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由外城、內城及宮殿區三大部分組成,穿過寬大的陸城門,即可進入古城址的內城區域。
城門邊的鋼網雕塑,還原良渚先民進城時的場景。
從前的良渚古城水道縱橫,先民們臨河而居,所以良渚先民主要靠獨木舟與竹筏往來於古城內外。除了陸城門,考古人員至今在這裡共發現八處水城門。四面城牆,每面各有兩個水城門,城內與外河道經水門相接,構成一個發達的水路交通體系。水城門一般寬30-60米,如果看到河道兩側矗立的仿木柱子,水中有划船的人形雕塑,那就是公園對水城門位置的具體標示。
過去的良渚先民主要靠獨木舟或竹筏,走水路往來於古城內外。
第二站:南城牆發掘點
第一站陸城門和下一站南城牆距離並不遠,所以參觀完陸城門、水城門,我沒有返回乘車點,而是走小路步行去了第二站:南城牆發掘點。
發現於2007年的良渚古城城牆周長約6公裡,高約4米,其建造利用了自然地勢,底部鋪墊石塊作基礎,上部以黃色黏土堆築城牆。這樣不僅可以加固基礎,還可以防止地下水對牆體的侵蝕。目前,在世界同時代遺址中,這樣的城牆屬首次發現。
南城牆挖掘點,底部石塊鋪墊,在上面用黃色黏土堆築城牆。
進入遺址公園後,一眼看去多是河道和綠植,訪客並不會看到很多建築,「南城牆站」則是個例外。這裡不只有南城牆發掘點,在站點的北側,還蓋有一些漂亮的茅草屋,茅草屋其實是一個考古體驗區,包括兩座展廳、莫角書院以及一個面積較大的兒童考古區。
「溼地營城展示館」和「水城中的勞作與生活」兩座展廳,展示了古城溼地環境的考古出土物,並介紹良渚古城先民的營建工藝和生產生活方式,充分還原了良渚文化已成型的社會生活。
莫角書院
莫角書院是考古公園內的一處閱讀空間,目前正在舉辦一個關於良渚考古歷史的文獻展覽。
值得一提的是給孩子們準備的「兒童考古區」,小朋友可以在這裡通過挖沙、繪畫、拼圖、拓印、古器物修復等,體驗考古的樂趣,費用都在10元-20元,帶著孩子來參觀的父母們不要錯過這些趣味學習的項目。
兒童考古體驗區
第三站 鍾家港:河道與作坊
離開南城牆站,下一站是鍾家港。如果說遺址公園裡每一處站點都有一個主題,那麼鍾家港站的主題就是手工藝作坊。
鍾家港河道是貫通良渚古城南北的主幹道,河道兩岸分布著許多良渚時期人工修築的臺地。5000年前,良渚王國中的能工巧匠皆匯於此,他們沿河而居,制陶、制玉、製作木器、石器。
考古學家在鍾家港河道附近,發現了石器、玉器、骨器、漆木器等半成品,和製作這些器物的工具,證實了此塊遺址區域分布著多種專業手工作坊,這裡也是這些工匠們的生活居住區域。
因此在鍾家港,公園的規劃者根據考古發現,復原了當時作坊區繁榮的生產場景。通過多組鋼網人形雕塑,展示了玉石加工、漆器製作、陶器燒制等手工藝作坊的生產過程,同時也還原了良渚先民過去夾河而居的生活場景。
鍾家港,鋼網人形雕塑還原這裡的手工作坊和勞動場景。
第四站:雉山觀景臺
稚山是遺址公園東北角的一個小山坡,別看只有30餘米高,卻是良渚古城海拔最高的一座自然山體。
作為公園的一處制高點,這裡的參觀內容很簡單,花幾分鐘爬上這座小山頭,可以在山頂新建的觀景平臺俯瞰整個古城區(當然視線內主要是溼地和水稻田)。山腳下有一間臨水而建的茶室,走累了可以在此稍作休息。
個人認為雉山這一站,只有一個不高的觀景臺,另外沒有什麼人文類的內容展示,如果時間匆忙的話,這是一個可以不用下車的站點。
模擬良渚先民過去夾河而居的模型。
雉山是古城內海拔三十多米的一座小山包,上面建有觀景臺。
第五站:莫角山宮殿區
離開雉山,下一站到莫角山宮殿區。這裡是公園內幾乎每個人都會來的打卡點,五千年前,良渚古國的宮殿區就在此。
從遊覽車下來後,需要上坡步行200多米,來到古城中央最高統治者棲身的處所——莫角山臺地。
莫角山臺地位於古城中心,這裡地勢高敞,是人工堆成的高臺區域,呈矩形覆鬥狀,佔據了古城1/10的面積。這裡曾挖掘出了莫角山宮殿遺址,堪稱中國最早的,也是規模最大的史前宮殿區。
莫角山臺地的頂面上建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烏龜山三座獨立的宮殿臺基,在三個土臺之間,還有面積達7萬平方米的沙土廣場。
大莫角山位置最高,視野開闊,是莫角山臺地上三個獨立土臺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如今樹皮鋪陳的區域,代表著一處處曾經挖掘出的房屋遺址,根據推測,就是曾經的良渚國王居住的宮殿位置。
小莫角山,上面有模擬復原的建築立柱模型。
而分布於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烏龜山之間的沙土廣場,是良渚先民一層土、一層沙相間夯築而成,極有可能是莫角山宮殿區內舉行祭祀儀式的場所。
站在大莫角山上,良渚古城內外景觀一覽無遺,五千年前,這種以莫角山為中心的城市營建,體現了統治階層「以中為尊,以高為崇」的理念。
古城的外城,內城,宮殿區的堆築高度是逐步升高的,如此大規模的建築工程,如果不是一個具有強大的組織能力的社會,是不可能完成的。
王城的出現,強調了權力中心場所,明確了社會階層差異。整個良渚古城對空間秩序的規劃,意味著這裡不再僅僅是一個原始的部落,而已經呈現出早期國家的形態。
大莫角山頂上的宮殿區模型
大莫角山和小莫角山之間的沙地廣場
第六站:反山王陵
在遺址公園最不能錯過的一站,要屬反山王陵。
它位於莫角山宮殿區的西北側,兩者僅一河之隔,卻是良渚時期「良渚王」為自己身故後安排的去處。
臨近終點站的反山,是皇公貴族們下葬的王陵區,也是文物出土井噴的地方。1986年,考古工作者從反山王陵墓坑中發掘出大量隨葬品,包括玉、石、陶、象牙、嵌玉漆器等1200多件,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等級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反山王陵,是修復後的樣子,為保護遺址不受侵害,專家門還在這裡還原了11座墓葬的出土情況,再現了1986年考古發掘時的情景,而真實的墓坑位於展示區下方80釐米處。
工作人員介紹,「隨葬品的器型,擺放的位置,都是一比一還原的,擺放的位置也是一模一樣的,雖然這些玉器都是真實文物的仿製品。」
反山墓地分南北兩排,從墓坑排列位置、規格、隨葬品的多少與種類上分析,能體現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且能反映出墓主人的性別。
位於墓地中心的12號墓,是反山等級最高的墓葬,隨葬品也最為豐厚,共出土658件,其中玉器647件,出土了至今為止個體最大、最重、最精美的玉琮和玉鉞,分別代表神權和軍權,證明了墓主人尊崇的地位和無上的權利,這個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良渚國王。
反山王陵,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等級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
反山遺址地層分析
從反山墓地下來,不遠處的反山展示館,讓你更深入的了解反山王陵挖掘過程,各種多媒體設備,將有助於遊客更好地了解每一件從王陵出土文物的前世今生。
展示館中還特別開設了一塊區域,介紹「神人獸面紋」。神人獸面紋是良渚文化的獨特標誌,考古學家認為,「神人獸面紋」是良渚先民的「神徽」,反映了良渚時期神權的至高無上以及神權與王權的緊密結合,這與古埃及的文明模式極為相似。
反山王陵展示館,更深入的了解反山王陵挖掘過程。
反山王陵展示館旁邊,還有一間良渚生活館,這裡出售的都是與良渚文化相關的文創產品。在反山站不遠處,還有一處西城牆挖掘點可以參觀,形態基本和南城牆遺址一致,只不過規模要更大些。
良渚生活館
第七站:大觀山休憩區
離開反山,遺址公園的旅程也到了尾聲。鳳山站目前還沒建設好,暫不開放,預計之後作為研學基地。最後一個停靠點是大觀山休憩區。這裡過去是大觀山果園,現在主要作為公園的用餐區域。
大觀山休憩區附近,有一座鹿苑。據說有十幾頭梅花鹿被圈養在裡面,不過,因為剛開園的原因,梅花鹿還沒有放出來,暫時看不到。
為什麼遺址公園裡要引進梅花鹿呢?因為考古挖掘的時候挖出過鹿骨,考古學家推測良渚古人馴鹿,這也是為什麼在最後這一站會設立鹿苑的原因。
全部遊完所有站點,總的感覺是,這裡確實很大,雖然有觀光車,如果每一站都下車參觀,要走的路也很多。我是下午一點鐘入園,一直到五點鐘出來,各站點也只匆匆瀏覽,還有一些地方因為時間不夠而放棄。
公園剛開放,很多基礎設施尚未建設完善,業態不是很齊全,能吃飯和買飲料的地方比較少(目前能供遊客吃飯的地方只有位於行程末尾的大觀山休憩區),因此去之前,最好自備零食和飲用水。
在參觀過程中,不時有參觀者反映「這裡沒什麼好玩的」。然而,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確和其他公園不太一樣,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最重要的是先要把遺址保護好,以及著力恢復良渚時期的古地貌環境。
考古遺址本身的觀賞性就不強,出於保護的需要,這裡也不可能建造大量的遊樂和服務設施。如果不是出於對良渚文化的真正興趣,那肯定要失望的。良渚古城遺址的文化價值,比它的遊覽價值重要得多。
其實,除了考古文化,這裡更像一個巨大的溼地公園,坐在遊覽車上行進,一路上能看到稻田、荷花、果園、池塘,樹林裡不時還會飛出白鷺,公園的生態環境保護得非常好。就當來這裡呼吸新鮮空氣,放鬆心情,也是不錯的選擇。
參觀完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後,推薦繼續參觀5公裡外的良渚博物院。遺址公園通過遺址現場還原來揭示良渚古城的遺產價值,而發掘出土的真實器物都在良渚博物院。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翁欣)